小儿推拿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神医扁鹊就用按摩、针刺、中药熨帖的方法成功地救治了尸厥暴死的虢国太子,这是目前小儿推拿最早的验案。从古至今,随着中医学理论越来越完善,小儿推拿也日趋成熟。唐宋时期,多部医学著作中都涉及到推拿、膏摩的方法治疗小儿病,到了明清,发展更加迅速,小儿推拿名家、名著辈出,实在是百姓之幸。
小儿推拿取效的原理
说起孩子,大家会想到他们如同出生的朝阳,生机勃勃;又如清晨的露水,柔软清净。然而小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恰恰相反,小儿的生理特点和成人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小儿自出生以后便处于十分迅速的生长发育中,他们充满活力并不断地摄取营养。作为家长必须认识到,迅速成长的孩子,是极为娇弱的,古人成小儿为稚阳稚阴之体,也就是说小儿的阳气(即脏腑之功能活动)虽盛,但相对与成人而言,尚处于十分稚嫩的状态(年龄越小就越为稚嫩),其阴液(如津液、精气等物质)要随阳气不断生发而补充,所以阴液更加稚嫩。正因为孩子有这样的特点,加上年龄小,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知自节,家长稍不注意就为孩子生病买下伏笔。小儿生机勃勃,一旦患病,易从热化;脏腑柔弱,患病后病情变化很快,易虚易实,这往往让家长们非常着急。
从同样的角度出发,小儿批复柔嫩,经络浅薄,脏器清灵,仍然是易于康复的。如果能及时辨别疾病性质,配以恰当的穴位,施以正确的手法按摩,则可通过这种物理刺激激发小儿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纠正经络的偏差,扶正祛邪,调整小儿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预防和 治疗疾病的疗效。这就是小儿推拿取效的 原理,一般年龄小(七岁以下)的孩子效果较好。
小儿推拿≠捏脊
作为小儿推拿专业的医师,我们曾经从无数小患者家长口中了解他们对小儿推拿的认识,收到的答案令我们颇为无奈和忧心,他们大多会说:“小儿推拿就是捏脊。”——不论孩子的了什么病,有哪些症状,他们认为选择小儿推拿治疗就等于给孩子捏脊。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清代医家夏禹铸《幼科铁镜》中写到:“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意思是说,如同中药药性一般,小儿推拿的穴位和手法也有着寒热温平这样不同的性质,药不可随意乱用,取穴和手法也是一样的道理。不了解孩子疾病的寒热虚实,乱用推拿手法,是不对的,实热病症反用了热而补的手法,虚寒病症反误用了清而泻的手法,此为“不谙推拿掐揉,乱用便添一死”,小儿的病症只会愈加严重!
就拿腹泻来说吧。观察孩子的粪便最为直观,有的孩子大便清冷、质稀、无臭味,有的却气味臭秽或酸腐并夹有食物残渣,这两种大便反映出腹泻时不同的机体病理状态,前者一派虚寒的虚证之象,后者则为湿热或伤食的实证之象,这时,通过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配伍合适的穴位,以轻快柔和、平稳着实的手法作用于小儿穴位上进行治疗,此为“病知表里虚实,推合重症能生”!
大家现在明白了小儿推拿并不是捏脊的代名词,它包含了丰富的诊疗内容。首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是基础;其次,手法取穴虚实寒热是核心。在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如夜啼、便秘、腹泻、干呕、溢奶、咳嗽、食欲不振等病症时,小儿推拿有显著疗效,但并不是包治百病。若患有较严重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及休克等情况,则并不适宜进行小儿推拿,一定要及时入院治。
小儿推拿如何取效
小儿推拿要想起到疗效,推拿人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懂中医理论,能够辨证论治;第二要能够准确地找到治疗疾病的穴位;第三要熟练地掌握推拿手法。家长不懂辨证,若手法失当或用错手法,不仅治不了病,很可能还加重孩子病情。曾经有一位腹泻患儿一家长前来就医,向我们诉说她在家中自行为孩子摩腹(推拿小儿腹部)治疗,但病情反而加重的现象,这正是不了解小儿腹泻的寒热虚实,不经过中医辨证,妄加推拿所引起的后果。家长可以学小儿推拿,但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是王导,家长只是起辅助作用,这一点很重要。
家长怎样配合好医生呢,首先,如果孩子在推拿过程中哭闹或有排斥情绪,最好安抚好孩子情绪后再推拿。再者,小儿生病通常自己描述不清楚,需要家长提供疾病的基本信息,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从家长口中得到问诊信息非常宝贵,比如孩子晚上睡觉会不会出汗,早上起来有没有口臭,吃饭怎么样,大小便的情况等等。这些细节使得医生辨证更加准确,治疗效果则会更好。然而家长也可以向医生学习一些适用于自己孩子体质的穴位及手法,比如一些不需辨证即可应用的“效穴”,作为自己在家中的保健之用。
专家简介:
陈红,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国内小儿推拿名家张素芳教授。现任东直门医院推拿科副王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多种小儿病症治疗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擅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常见病:发热、咳嗽、哮喘、干呕、溢奶、厌食、腹泻、腹痛、便秘、夜啼、盗汗、遗尿等,对先天性发育不良办有较好临床效果。
出诊时间:海周一、三、五上午
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推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