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旨在梳理20世纪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基本阅读指南。书中遴选了58部对20世纪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创新产生过重要影响且为欧美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的代表之作,并对这些著作进行了简要介绍和评论。这些介绍包括了作品的基本内容、叙述框架、关注的问题、学理依据、相关的争论和背景等,同时辅以著者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的简介,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该书还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地分析了西方人类学的类别和发展路径;中篇集王铭铭教授多年研究体会,指出西方人类学存在的局限,并探究解决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下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述了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又看到了中国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中国人类学指出了一条自身特色与世界抱负相结合的道路。
凡例
述评者简介
第一部分 《指南》导读
非专业读者如何使用《指南》
专业研究人员如何使用《指南》
专业本科和硕士教学如何使用《指南》
了解一点人类学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 主要著作指南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
《土著如何思考》(1910)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
《安达曼岛人》(1922)
《人与文化》(1923)
《礼物》(1925)
《两性社会学》(1927)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
《人类史》(1931)
《文化模式》(1934)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
《文化论》(1940)
《努尔人》(1940)
《大转型》(1944)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
《自由与文明》(1947)
《文化的科学》(1949)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
《原始人的法》(1954)
《文化树》(1955)
《忧郁的热带》(1955)
《东非酋长》(1956)
《结构人类学》(1958,1973)
《社会人类学》(1962)
《野性的思维》(1962)
《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
《等级人》(1966)
《洁净与危险》(1966)
《号角即将吹响》(1968)
《仪式过程》(1969)
《自然象征》(1970)
《文化的解释》(1973)
《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
《嫉妒的制陶女》(1978)
《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
《尼加拉》(1982)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
《想象的共同体》(1983)
《地方性知识》(1983)
《时间与他者》(1983)
《论个体主义》(1983)
《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
《物的社会生命》(1986)
《从祝福到暴力》(1986)
《制度如何思考》(1986)
《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
《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
《礼物的性别》(1988)
《作品与生活》(1988)
《恶的人类学》(1989)
《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
《殖民情景》(1991)
《甜蜜的悲哀》(1996)
参考文献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出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