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感到不理解一个人的时候,本质上意味着我们不知道他的动机。


人在动机无法被满足时会产生痛苦。


痛苦之人反复倾诉的动力,不是等待被解读,而是渴望被回应。


动机没有获得协调性的回应导致了冲突。非协调性的回应意味着让你感到愉悦的体验在对方(比如父母、爱人)那里完全不被认同,甚至他们还坚信,他们的不认同是为了你好。


在你的经验里,你表达需要时可能会被拒绝或嘲笑,你会觉得“我不配”,于是为了避免冲突,你学会了伪装、压抑,不再表达自己。


理性思考或许可以有效地消除痛苦,让你用“想通”来隔离情感。


而种种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导致你感受不到与他人之间有真实的情感连接。


真实的情感连接并非源于流行的“话术”,恰好相反,它建立在共情地体验、真实地表达的基础之上。


如果你满足于“假性亲密关系”,并且“习惯性逃避”关系和情感中的冲突,那么,本书不适合你。


如果你渴望了解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坦然做自己,那么,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作者

曲 丽 

哲学硕士,国际自体心理学协会会员,国际关系精神分析协会会员,自体心理学讲师,自体心理 学、主体间学派督导;咨询小时数 5500 ,督导小时数 3000 。 曲丽老师从事心理咨询的临床工作已逾 10 年,讲授自体心理学和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 8 年,跟随美国的主体间流派的心理学家彼得·博斯克一对一督导 5 年。她带领主体间性自体心理学的团体督导班已达 24 期,培养了一批熟练运用主体间与自体心理学的成熟咨询师。 曲丽老师参加了 2018 年在维也纳举办的第 41 届国际自体心理学大会,作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自体心理学大会发表论文的专业人士,她的论文《中国时代剧变对女性自尊的影响以及自体心理学的临床实践》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查看全部
目录

致读者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第一部分 揭开精神痛苦的秘密

第一章 关系的困境

第二章 人类的精神痛苦

第三章 人们应对痛苦的各种策略

第四章 痛苦的出口——情绪语言

第二部分 获得疗愈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 人类最稀缺的精神活动——理解

第六章 理解的有效途径——共情式对话

第三部分 开启对话疗愈之旅

第七章 各种关系中的共情性理解

第八章 共情式对话的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书评
查看更多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的评分:
提交
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