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作者“测谎小谈”系列的第三本(前两本分别为《解剖谎言:测谎师办案手记》《与谎言的每日相遇:测谎师办案的52堂实务课》),以更加鞭辟入里的分析对测谎实务工作进行了总结与介绍。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测谎之原则、测谎之技巧、测谎之设计、测谎之方法和测谎之见闻,立足司法实践,结合经典案例,探查个体心理信息,发现个体心理痕迹,从而找到陈述中的破绽,为寻找真相做出一份努力。 

作者

张坤,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硕士,现工作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拥有人民检察院授予的心理测试(测谎)专业技术资格,从事心理测试工作。第三届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心理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次受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邀请做心理测试技术专题介绍,以及多次受高校邀请做测谎技术专题讲座。著有《解剖谎言:测谎师办案手记》《与谎言的每日相遇:测谎师办案的52堂实务课》。 

查看全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析微察异:测谎之原则

谎言识别:什么是好的测谎方法

自比原则:测谎实践中的重要原则

言语真实性评估:聚焦“变化”的“SCAN”

记忆恢复:还是记忆歪曲

记忆加工水平:折叠刀与烟灰缸

印证测试:心理痕迹的整合

特许谎言:模拟研究与真实情境

自利性偏差:真假之间的“灰色地带”

犯罪隐蔽情节测试:关注“假阳性错误”

第二章 立足实践:测谎之技巧

实践经验:反常数字的背后

单一主题询问:破解隐瞒式谎言

麦克白效应:反常的清洗行为

诚实假象:无法核实的情节

犯罪记忆唤醒:测前谈话的技巧

主观感受:谎言的“阿喀琉斯之踵”

三点建议:内心预判与测谎结果

破除假象:“神预测”的骗局

承诺一致性原则:被测人承诺

第三章 精益求精:测谎之设计

测前谈话:几种常见的错误

强奸创伤综合征:警惕假阳性错误

被试敏感性:一枚鼠标的“学问”

证言自信度:自杀?他杀?

测谎万能论:拒绝“大包大揽”

问题设计:结果导向与行为导向

有效应对:假装未被污染的被测人

测谎指导语:不受控制的思维

老年被测人:个性化的身心特征

发问形式:“言语”刺激的疏漏

第四章 兼收并蓄:测谎之方法

反应时测谎:两种主要的范式

证言收集:认知访谈技术

聚焦“讲述习惯”:足利案件的供述分析

统筹兼顾:测谎的“共性”与“个性”

角色差异:访谈者与观察者

儿童询问:“看起来,她并不像是在胡编乱造。”

人格特质:形形色色的被测人

注意的选择性:远离“冲突中心”

“四耳模型”:意图的错误理解

第五章 案件百态:测谎之见闻

双相情感障碍:坐在秋千上的人

反常表述:“我刚才说的,是真话吗?”

还原冲突过程:6份证言的偏差

初次面询:无准备的谎言

说谎动机:反常的虚构情节

借助“行为”:欺骗何以得逞

“行为者—观察者”偏见:38名旁观者

过度补偿:极端化的转变

攻击诱发:酒精、高温、武器与匿名状态

说服免疫效应:说服信息的慎用

主要参考书目

查看全部
书评
查看更多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的评分:
提交
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