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切入点是以专业测谎师为视角,但实际上是把犯罪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思维方式融在真实案件的办理过程中,进行阐释。书中的所有测谎案件均为作者亲自办理或参与办理,经过了作者自己的改编。本书中包含的案件都是作者委托测谎的案件,通常是复杂离奇,有一定可写性。同时力求在叙述案件测谎的过程中,真实地呈现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而对于大众对测谎的误解,本书也进行了勘正,希望通过真实的测谎原理向读者展示测谎的科学性和在刑事司法实务中的应用。

作者

张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硕士。毕业后进入北京检察机关工作至今,拥有优选人民检察院授予的心理测试(测谎)专业技术资格,从事测谎鉴定工作。 

查看全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去伪存真:测谎之目的

测谎原理:杜绝故弄玄虚

测谎:一个心理学实验

说谎者伪装:被低估的能力

当事人陈述:被低估的难度

谎言:虚构、否认和隐瞒

犯罪知情测试:零口供案件

无意识回避:说谎者的欲说还休

主观情感:真情难测谎

坦白:那些如实交代的说谎者

第二章 慎之又慎:测谎之态度

身体线索:测谎师的谨慎

真假混杂:不存在的刀

现场:还是现场

反转:被害反成被告

基线反应:被误用的概念

无意视盲:看不见的大猩猩

立场:中立的测谎师

辨认:记住他的样子

迟到:背后的意义

第三章 周密逻辑:测谎之思路

警惕:假装未被污染的被测人

细节:魔鬼藏在里面

幽灵抗辩:测谎巧妙甄别

年轻:测谎师的短板?

假设验证:三人三说法

关注:那些异常的东西

对症下药:测谎师拒绝测谎

受贿:贪官的记忆

误区:自信不等于准确

第四章 不遗巨细:测谎之保障

测前谈话:成功测谎的保障

问题设计:被测人的语言

被害人:重新核实的必要性

误判:一副白手套

同为真话:眼见不为实

虚假自白:谎言为何出现?

相互印证:一条狗引发的血案

证人证言:儿童的证言准确吗?

第五章 学以致用:测谎之其他

刻板化陈述:如果顺序被打乱

陈述有效性技术(SVA):用于评估陈述可信度的心理学技术

表情:说谎的线索

注意:“第二把凶器”

人格:当测谎师遇见弗洛伊德

记忆:测谎的基础

攻击:别只看表面

记忆变化:“幽灵战争”

误导信息:错误证言的一种成因

思考:读书有什么用?

查看全部
书评
查看更多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的评分:
提交
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