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全面讲述老南京秦淮胜迹、古寺陵墓、市井文化、百姓生活的图书。全书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南京当年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古寺陵墓、政治风云、曲苑杂坛、南京美食、文化百态……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南京城及老南京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南京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是一本值得推广与阅读的史料类图书。


目录

第一辑 秦淮胜迹,桨声灯影里的金陵旧梦

秦旅:南京的古城墙

朱平:千古名巷乌衣巷

赵朴、汪洪宝:金陵名胜玄武湖

管玉春:玄武湖中五岛的命名

魏晓曦:石城钟鼓楼

沈浩:甘熙故居

吴小宝:梅园新村

周一凡:秦淮名桥七桥瓮

朱自清:莫愁湖

石评梅:紫霞洞

周启源:巍峨的中华门

杨献文:上水门史话

朱自清:秦淮河的船

周道祥: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李承勋:南京最早的西式公园——秀山公园

王莉莉:有“南都第一园”之称的瞻园

王莉莉:白鹭洲公园

杨献文:桃叶渡

王引:杨柳村古建筑群

毛遂之:花牌楼与常府街

赵丽莎:盛极一时的下关大马路

赵元植:“三大不大”与“三小不小”

第二辑 古寺陵墓,多少楼台烟雨中

吴志明:“天下第一禅林”——灵谷寺

常希远:秦淮河畔的夫子庙

洪任吾:三访鸡鸣寺

采石子:静海寺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周志中:邹鲁隐居龙泉寺

赵家璧:世宽师太与南京普照寺

濮小南:民国佛教界的活动中心——毗卢寺

卓友渔、相秀棠:昔日的南京城隍庙

陈进:六合文庙

贺云翱:栖霞山舍利塔

韩品峥:珍珠河畔的武庙

朱明:栖霞寺

金戈:鹫峰寺

詹融通:凤山古林律寺

王引:弘觉寺金陵塔

魏守馀:大报恩寺的琉璃塔

刘迎春:饱经沧桑永寿塔

孔令仁:南京最大的清真寺——净觉寺

杨为仁、孔令仁:太平路清真寺

范方镇:明孝陵

石评梅:游明陵

蔡述传:中山陵

龙伟华:中山陵的中山铜像

胡汉林:灵山脚下邓廷桢墓

卢海鸣:粤军阵亡将士墓

范方镇:廖仲恺何香凝墓

第三辑 故都忆旧,老南京的文化百态

许祖云:鲁迅在南京

孙洵:国学大师黄侃

洪桥:巴金三到南京

俞律:与诗书同命的高二适

王兆鹏:词学专家唐圭璋

陈碧茵:张友鸾与《南京人报》

陈应庄:龚德柏三次主办《救国日报》

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与刘湘的渊源

碧茵:副刊圣手张慧剑

刘宗意:异于俗流的“胡三怪”

余士弘:张恨水卧病上新河

刘迎春:一代耆儒王伯沆

朱伯涵:张之江与中央国术馆

周红、朱秀兰:南京中央体育场

徐恭让:邵力子兴建力学小学

王琳:陶行知和晓庄师范学校

董宁宁:徐悲鸿在中央大学

刘敬坤:罗家伦与中央大学南迁

常康平:金陵刻经处的变迁

蒋坤娣、张建民:茅以升任教河海大学

柳定生: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科学社

钟山之:海军人才的摇篮——江南水师学堂

江洪:南京基督教最早的教堂——莫愁路堂

第四辑 烽火岁月,老南京的政治风云变幻

徐森、谌秉直:江浙联军光复南京

盛成:孙中山就任大总统

毛北屏:范鸿仙与铁血军

沈霞:杨仙逸与“援闽粤军飞机队”

王克修:无线电与龙潭之战

王琳:晓庄师范师生反帝反蒋大示威

李承勋:蔡元培支持学生抗日爱国运动

李清悚:东南大学的政治活动

包仁娟:金陵大学师生建造旗杆记

吴幼元:激战光华门

苏时文:汪伪政府的警卫军

王楚英:南京受降纪实

喻天鉴:震动南京的九十七师起义

吴诚聚:“京电轮”迎渡大军

胡念恭:解放南京

第五辑 美味珍馐,久负盛名的真滋味

郑勰:南京板鸭

王克瑶:腌元宝菜

赵彦:江天阁的干丝

王克瑶:街市里的风味小吃

赵元植、时盛麟:受欢迎的南京苋菜

赵元植、时盛麟:野草中的美味——茭儿菜

石三友:早点四绝

李正乾:土桥贴炉面筋

一叶子:豆花村的川菜

王克瑶:炒什锦

郑国祥、龚建华:水乡特产——“水八鲜”

赵元植、时盛麟:“蚕豆花开馋煞人”

赵元植、时盛麟:“五月豌豆揭锅香”

石三友:曲园的东安鸡

马定文:马祥兴菜馆的四大名菜

王永泉:四鹤春面馆

汪思杰:龙池鲫鱼

石三友:陵园西瓜

汪思杰:久负盛名的盆牛脯

汪思杰:八百大糕

第六辑 夫子庙畔,喝茶玩耍坐车游

张恨水:吃茶的趣味

濮传俊:老城南的茶馆

周志中:到茶馆评理

郑彬彦:昔日的说书场

石寿宁:养鸟的规矩

石三友:春日放风筝

张恨水:夏日赏柳

王克瑶:秋日斗蟋蟀

张恨水:空气里的悠闲滋味

赵子杰:赶庙会

张恨水:坐车游城

朱自清:“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

徐泰来:驶向陵园区的时髦游览车

王源恩、俞宝书:古玩店里寻宝物

王源恩、俞宝书:风靡一时的宁扇

王昭全:案头观赏之佳品——雨花石

刘水:栖霞山赏栖霞石

张恨水:偏爱幽古巷

张恨水:清凉古道寻遗迹

濮传俊:大年三十洗个澡

王子冰:“家家有花房”

王永泉:解放电影院

陈汉章:秦淮画舫

赵军:狮子山上的广告灯

第七辑 红局白局打社火,老南京的老艺术

蔡震中:南京白局

蔡震中:红局的出现

吴忠本:秦淮河畔听白局

陶基富:金陵美景入白局

陶基富:秋夜听《哭妻房》

蔡震中:南京白局的“三起三落”

孙洵:戏茶厅里的京剧演出

吴忠本:南京评书

陶和之:洪山戏

陶基富:白局名票左邦运

余书樵:京剧名票高华

郑彬彦:木偶艺师李振支

赵丽莎:凤阳花鼓戏

胡晓钟:乡村锣鼓

熊瑞国:采茶灯

熊瑞国:犟驴舞

沈师保、陈兆生:打社火

刘守清:“戏曲之家”——南捕厅甘家

第八辑 老南京的生意人生意事儿

陈事恒:补碗工

陈事恒:补箩工

濮传俊:“房牙子”

张宇澄、郭江陵:修补旧书

唐思春:老南京的厨行业

刘昌裔:魁光阁里的茶博士

唐思春:茶行里的赞礼生

陈事恒:箍桶匠

王启勋:典当业

王克瑶:“做手”

赵元植:请会

许自强、李冠群:倒卖“老头票”

叶灵凤:漫天要价的马车夫

濮传俊:老城南的老澡堂

王克瑶:专运绒花的“脚帮”

王克瑶:昙花一现的丝织业

苏青思:现代制革业的兴起

王克瑶:呢帽业兴衰

章长礼:生生堂中药店

张国宽:陈义森酱园

李承勋:张祥顺徽章银盾店

杨文潮、汤燕生、曲功尚:“黑市”交易

第九辑 漫谈老南京的老腔老调老风俗

邱德仑:元宵节与民间灯会

梁汉成:正月十六玩城头

于曰良:清明插柳

项利仁:驱邪除毒的风俗

邱德仑:洪蓝龙舟

项利仁:瞻节和送夏

王克瑶:放荷灯

陈家邦:插青枝

陈兆生:青苗会

王克瑶:赏月摸秋

王克瑶:重阳登高

王克瑶:文德分月

管秋惠:上梁祝吉

邱德仑:撑旱船

管秋惠:开秧门

毛钧正:灶俗漫谈

郭骏:生日“禁忌”习俗

陈家邦:婚俗“双叫门”之由来

石三友:南京方言的俗语对

时盛麟:谐趣的隐语

时盛麟:“什九歌”

黄肖耆:漫谈“烧包”

第十辑 民国时期老南京的人和事

项德言: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

邓小文:陈独秀与江南贡院

京流:秋瑾明志夫子庙

李承勋:陶行知脱险记

年文:陈独秀危害民国案

毛遂之:张学良与鸡公山

周和平:首位女大学校长吴贻芳

张楚宝:近代林业学的开拓者梁希

李令节:心理学泰斗潘菽

洪维勤:国画大师傅抱石

钟昭华: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张国宽:一代名医张栋梁

韩文宁:气象宗师竺可桢

孙雨露:地质学家李四光

钟山之:烈士孙津川

毛馥斋:翁文灏与南京地质陈列馆

纪维周:南京图书馆馆长柳诒徵

张德山:抗战前繁华的南京港

王菡、张利民:南京“小铁路”

李承勋:交通新气象

许自强:公共汽车卖票难

赵军:南京第一座无线电台的诞生

步慕芳:第一届全运会的举行

金声:1931年的“抡才大典”

怀麟:日伪统治下的“安清帮”

陶基富:青帮头子常玉清被捕经过

石三友:桃花章的风波

曹茂遐:抢米风潮

资耀华:法币的崩溃

曹茂遐:金圆券趣剧

应扬:同善堂的善举

查看全部
书评
查看更多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的评分:
提交
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