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国学概念中有“四书五经”的说法,“五经”指的是儒家的五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即相传由孔子删定的五部经书“四书”指的是两部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和两篇采自礼记的短文大学、中庸。南宋朱熹继承、发扬程氏学说,认为此四篇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是“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传贤之指”。因此加以阐释,突出格物穷理。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朱熹编定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集为四书,被正式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必读教材和科举用书,一直沿至踢清。大学全篇分为“经”一章、“传”十章。首章为“经”,内容包括了朱熹所概括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传”十章,围绕首章“经”展开阐释其义,全篇从“格、致、诚、正”阐发“大学之道”,并强调“修、齐、治、平”的行为准则,反映儒家的修身思想,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历来被认为“四书”之首。中庸的内容较为复杂。其核心是养性、修道之教,强调凡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处事准则。程朱理学家认为中庸之道,“乃孔门传授心法”、“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中庸所提倡的诸如“中”、“和”的所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以及“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等思想主张,值得今入学习和发扬。书法版大学、中庸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小如先生书写并配图。书中特以简体字对录繁体书写,并吸纳各家治大学、中庸之所长,加以白话文翻译,便于读者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更好地品鉴儒家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