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书中,作者根据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对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划分,并且针对现代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对小说中描述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分为学生镜像篇、育人之道篇、教学之法篇、学习之方篇、家教之策篇、创新之路篇、评价之术篇七个篇章。整个书稿语言流畅,分析细致、形象生动,并且易于理解,将相对晦涩的教育教学理论形象化、通俗化,十分适合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相关人员阅读。

作者

黄宗放

曾被评为浙江瑞安市优秀班主任、瑞安市师德标兵、瑞安市优秀党员、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第九届“园丁”奖、温州市首届教研贡献奖。担任过瑞安市潘岱农中教务主任、瑞安市成人中专副校长,现为瑞安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温州市中职教育教学研究会先进制造业类专业分会副秘书长。


查看全部
目录

学生镜像篇

“郭靖式”的学生

“林平之和游坦之式”的学生

“杨过式”的学生

“韦小宝式”的学生

“宋青书式”的学生

“袁承志式”的学生

“石中玉式”的学生

“梅超风和陈玄风式”的学生

教师更应关爱哪些学生?

育人之道篇

郭靖的“逆袭”

杨过的“蜕变”

裘千仞的“重生”

周芷若的“反转”

丘处机的“悔恨”

花铁干的“堕落”

赵半山的德育渗透

韦陀门的掌门人之争

大德高僧竟无名

癞皮瘦马竟是千里良驹

“青”如何胜于“蓝”

展飞的那一掌

张无忌的九阳神功与乾坤大挪移

伪君子的真教育

梅剑和的挫折教育

袁承志对孙仲君的惩戒

袁承志对刘培生的指导

育人根本是自强

鸠摩智的“嘴上佛经”

为师自当真君子

中国古代的“六艺”和现代的“五育”

教学之法篇

李沅芷的“我要学”

李文秀的学武动机

江南六怪的低效教学

马钰道长的高效辅导

洪七公的因材施教

洪七公的“理实一体七步教学法”

老顽童的“玩中教”

“西毒”竟是好导师

小龙女的任务驱动教学

王重阳的练武场所

张三丰的情境教学

谢逊的“武功文教”

周芷若的引导和张无忌的探究

无崖子为何要化去虚竹的少林内功?

逍遥派的独门练功方法

由“填鸭子”到自主探究

方证大师的《易筋经》溯源

令狐冲为什么不学《易筋经》?

方证大师的理论教学

赵半山的别样教学

苗人凤家的“白菜”

“唐诗剑法”为何变成了“躺尸剑法”?

“唐诗剑法”不妨变成“躺尸剑法”

血刀僧的半堂课

袁士霄与陈家洛的师生互动

复习课的“独孤九剑”

“名师”为何不出高徒?

“学为中心”的教学

学习之方篇

老顽童的“玩中学”

郭靖是如何领悟《九阴真经》的?

令狐冲的实践学习法

令狐冲的“梦中学”

赵敏的观摩学习和角色扮演

张无忌的PBL学习法

张无忌真的忘记了太极剑吗?

观摩学习法

黄夫人的惊人记忆力

段誉体验学武乐趣

王语嫣的“纸上武功”

梅超风的“高原现象”

既学众家,不如专精一艺

循序渐进

闭关修炼

自学成才的“雪山飞狐”

神雕——杨过的严师诤友

夫妻刀法和合作学习

白万剑的“导生”角色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独孤求败的武学三境界

基于行动的学习

家教之策篇

李萍——一位伟大的母亲

惜弱与装弱

黄蓉对郭芙的娇纵

到底谁是“石中玉”?

丁珰为什么会爱上石中玉?

梅芳姑为何凄苦半生?

殷离为什么要练“千蛛万毒手”?

康敏是怎么变成极端自私的变态狂的?

知儿莫若母

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创新之路篇

丁不四为何能上侠客岛?

袁士霄的“百花错拳”

赵半山的暗器

石中坚为什么能破解《侠客行》中的武功之谜?

衡山派的“百变千幻”

裘千尺的枣核

洪安通的“英雄三招”

韦小宝是如何引导澄观突破思维定势的?

张君宝是怎么变成张三丰的?

严格要求与创新教育

创新中的德育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评价之术篇

穆人清的“学前检测”和“作业点评”

崔秋山的“单元测验”

“铁锁横江”的“练习点评”

全真道士的“年终大较”

郭靖的“模拟高考”

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

后记

查看全部
书评
查看更多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的评分:
提交
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