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将自己的文字按写作时间编辑成册是件冒险而愚蠢的事,所以在编辑时断断续续,时动时停,思想上总在不停反复。但转念一想,既然是完整的人生,谁又能抹掉自己最初那几行歪歪斜斜的脚印呢?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那个因为在县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而兴奋得在田野上奔跑的少年的身影……在随笔《恍惚中的明白》里,我几乎动情地叙述了这件事。

  重读自己这些叫作散文、随笔的文字,我还是微微有些吃惊:一是感叹自己写得如此斑斓而驳杂;二是诧异我的灵魂最初只有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才能得以安妥与舒坦,而这无疑只有靠小说创作才能实现——事情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显然发生了变化。有一段时间我与现实保持的紧张关系,让我患得患失,结结巴巴。我的散文或许就是这样的产物。

  我认为,散文文体只是人们基于对散文事实的一种认识,这种事实并不是散文的本来面目。什么样的形式符合我们真诚而有意味的思想表达,实际上是没有人为的界定和规矩的。后来许多的散文观念都是一些有趣命题。任何时候散文都在场,也没有完全的原生态。作品形成的本身就是一种过滤。人们喜欢树立标杆,所以大家就把那当成了标杆。我读散文,全然在于喜欢,当然那里面也有着我的眼光和审美。

  但散文终是有一种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人们在文字中能感受到和触及的,是作者艺术灵魂与生命精神和谐完美的统一。它是艺术,更是个性,是良知和立场。它所昭示的一种直击心灵的东西,能打动人、震撼人、感染人,给人以人生的抚慰、疼痛与喜悦。散文是作者的心灵史,它是作者心灵的坦露。这种坦露应有的尺度即是艺术和人生的尺度,它的生长性应该是伴随作者一生的。它追求的自由也应该有一种高贵的自由。


作者

徐迅,安徽潜山人。历任潜山县城建局干部,《潜山县志》编辑,张恨水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恨水研究》副主编,北京《阳光》杂志副主编、主编。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安徽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半堵墙》《想象一株梅》《大地芬芳》,诗集《失眠者》,长篇传记文学《张恨水家事》以及中短篇小说作品。曾获安徽文学创作贡献奖、煤炭部乌金文学奖、老舍散文奖。散文曾多次选入《中国年度很好散文选》《艺术散文选萃》《中国当代散文三百篇》《中国新时期散文精选(1978―2003)》等选本。

查看全部
目录

自序

跳动的火焰

村庄所剩下的

来来去去的人

平庄男人

游抚仙湖记

走森林

散文的性情——秋声散文集《赶路的月光》序

故乡深情——凌翼散文集《故乡手记》序

小说和小说之外的刘庆邦

在雨天怀想袁崇焕

在喧闹与清寂之间——荆永鸣印象

未完成的旅行

我的故乡雨雪初霁

人性的毁灭与重构——张伟小说印象

桃花红,梨花白

忙里偷闲读游记——读吴晓煜散文集《华夏与海国游记》

王满夷先生

杭州的绿

我亦潜山人——序《徽骆驼张恨水》

晚饭花

在古井镇喝贡酒

煤炭、煤矿文学及其他

说说徐坤

抱一壶长江水,我溯源北上——南水北调东线散记

文字的气节——读胡竹峰散文集《豆绿与美人霁》

烟雨蒙山

大地上的私语者——《鲜花地——甲乙散文选》序

赵军的画和甲乙的赋

青海人民的湖

平顺山水

库尔勒的秋天

张先生回家了

听画记

澄城的澄,合阳的合

文成小品

让阳光照进现实——答《小说林》杂志问

北京的地铁

阿尔山的云

万松禅院记

冰封的烈焰

把吴钩看了

偷将春讯泄一枝——王去非老师和他的《涂鸦集》

游少林寺记

黄花城的午后

祖母的村庄——王张应文集《一个人的乡音》序

好一朵美丽的雪莲花——记工笔花鸟女画家张易

为大地上的生灵吟唱——苗秀侠及长篇小说《农民的眼睛》

秋山响水

改变世界的很有限,能改变多少是多少——独立纪录片导演、摄影师王久良印象

砖塔胡同九十五号

人性温暖与善良的书写——读刘庆邦长篇小说《黑白男女

注释

躲进一座山里

食物九记

响水在溪

其华其人其文

曼掌村的轻歌曼舞

想起雪湖藕

人言猛于虎及其他

注释

板仓春满

柴达木的诗意

镜泊湖之冬

时间之贼

水雪

张羊羊的散文

袅袅的乡音——序散文集《云水深处是吾乡》

尚义赏荷

炒板栗、烤红薯

镜子、疼痛或记忆碎片

世间唯有情难诉——读散文集《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

心存宽厚树自芬芳——我认识的作家黄树芳

带有色彩的旅行——读散文集《一毫米的高度》

有湖的城市

问人间情为何物

秋上枫林谷

在盛泽,蚕桑之忆

转身

《徐迅散文年编》有关篇目附注

查看全部
书评
查看更多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的评分:
提交
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