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1866一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一八六六年,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外省一个小市镇的律师家庭。他喜欢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也痴迷莎士比亚的剧本。
一八八一年,罗曼·罗兰全家迁居巴黎。
一八八九年,罗曼·罗兰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往罗马研究历史。大学期间,罗曼·罗兰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八九二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巴黎几家中学和巴黎大学教授音乐史课程。
一八九五年,罗曼·罗兰以论文《现代歌剧的起源》获博士学位。
罗曼·罗兰是以剧作家登上文坛的。他认为戏剧不但可以针砭时弊,还可以鼓舞人心,直接影响群众。他向往法国大革命,并以其为题材写了一些剧本。但未获成功,便转而开始创作小说。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丹东》、《七月十四日》等八部剧本;“信仰悲剧”:《圣路易》、《哀尔帝》、《理智的胜利》等;三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从一九。四年起,罗曼·罗兰开始在好友主编的《半月手册》上连载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每年汇成一卷出版,至一九一二年出齐。罗曼·罗兰从酝酿到完成这部小说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这部带自传色彩的小说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小说获得一九一三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罗曼·罗兰在中国读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重要原因是他的这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早就在中国翻译出版,且颇受读者青睐。
一九一九年,罗曼·罗兰发表了写于一九一三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一九二零。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一九二二至一九三三年又发表了《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罗曼·罗兰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此外还发表了诗歌、文学评论、日记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其中一九三一年发表的《向过去告别》是著名的忏悔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