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如何走向工业4.0,已成为热门话题,但企业究竟面对哪些具体挑战,应该如何转型。

为此,本书展开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工业3.0和4.0的典型特征,展开了前瞻性的论证,介绍了企业推进管理转型的思路。本书针对企业走向工业4.0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介绍了具体的业务能力分析指标、业务架构设计,以及一体化企业协同平台的设计要点和发展方向。

企业仅仅了解什么是工业4.0还远远不够,真正需要的,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随需而变、自主变革的能力,犹如善治之水,达到因形而循、因势而动、无所不克的境界,这是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推荐语

如何构建一体化的协同作业平台?

如何形成企业级的协同管理能力?

如何持续优化企业的智商和品格?

作者

连明源

江湖人称“连长”,长期担任长安汽车研究所所长一职。一直醉心于和计算机控制相关的技术研究,即使走上管理岗位,仍不肯割舍这份情结,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坚持研究系统技术和管理改进之间相互作用的潜在规律。他不仅精通各种基于单一系统的管理技术,对全新的面向服务架构的管理技术也有自己独到的研究以及领先行业的实践体验。他主导开发的企业办公信息中心以及一系列跨平台作业的协同流程系统,具有率先走入协同系统时代的影响力。为此,他曾被邀在美国IBM全球IMPACT大会、上海的亚太中国信息技术*秀等十多场国内外大型论坛上发表过演讲。连长个人实践经历的典型意义就在于他具有自主探索企业*实践业务模式的成功经验和样板作用。


于万钦

曾在军校任汽车工程教官,在企业从事过产品开发设计、工艺设计,熟悉制造业业务过程,20多年的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经验,经历了我国制造业从“甩图板工程”的CAD/CAM/CAE系统建设、PDM系统建设、“数字样机”系统建设、信息化系统集成等信息化建设过程。1995年创办公司开始在企业推广CAD/CAM/CAE技术、PDM技术,并先后开发过多个系统,其中主持研究开发的“人像组合系统”、“视听证据取证设备”、 “SOA转换套件”获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人像识别系统”获重庆市科技进部二等奖。如今,专注于SOA方法在制造业的落地推广,为制造业提供信息整合、工程协同门户、工程变更管理协同流程等解决方案,并在长安铃木汽车公司取得极大的成功,获得发明专利:“基于SOA架构的BOM容器构建方法”,对SOA方法论有深入的研究,曾被邀请在“2010年全国数字创新大会”上发表演讲。在重庆大学讲授SOA技术相关课程,指导研究生。

查看全部
目录

作者简介1

内容简介

前言

第1章 企业的智商和品格

1.1 企业管理转型的任督二脉

1.2 工业3.0的典型特征

1.3 工业4.0的联想空间

1.4 构建一体化企业协同平台的五大工程

1.5 系统架构的优化方向

第2章 工业3.0企业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2.1 业务能力模型分析入门

2.2 主数据管理业务能力指标分析

2.3 产品开发业务能力指标分析

2.4 营销管理业务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2.5 企业供需链管理业务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第3章 一体化协同平台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来自单一系统的困惑

3.2 IECP平台的应用特点

3.3 IECP平台的技术特点

3.4 如何分析现有协同平台的能力短板

3.5 智能化IECP平台的发展历程

第4章 工业3.0一体化协同平台设计要点

4.1 企业主数据管理MDM平台设计要点

4.2 企业产品开发协同平台设计要点

4.3 企业营销管理IECP平台设计要点

4.4 企业供需链管理IECP平台设计要点

第5章 工业4.0一体化协同平台设计要素

5.1 智能制造IECP平台的设计基础

5.2 跨界合作的协同平台基础

5.3 过程管控和去中间化

5.4 工业4.0和大数据分析

第6章 BSA的加速作用

6.1 BSA的灵活性

6.2 BSA的开放性

6.3 BSA的经济性

6.4 BSA开发平台的前景

第7章 从善如流,师法自然

7.1 协同意识和权责冲突

7.2 协同能力和人才培养

7.3 协同文化和企业成长

7.4 从善如流的企业管理

编后语

作者简介2

查看全部
书评
查看更多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的评分:
提交
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