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是相互影响的。艺术力图逼真描摹物象世界的光影特征和空间关系;科学则用语言、定理和公式来说明这个物象世界的内在结构和变化的规则。两者都试图真实地重构世界,只不过手段和媒介不同。将科学知识运用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中就会包含丰富的科学思想。艺术与技术的相互融合是艺术与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本书包括综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新媒体(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推进文化传播、数字科普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新型科技传播模式、数字博物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科学与艺术融合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等专题。

作者

北京联合大学(Beijing Union University)是198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北大等大学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14个校区,分布在北京的6个城区,形成了以北四环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校本部位于交通便利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侧北四环校区。占地约900余亩,校舍面积约40万平米,图书馆藏书近235万册。 学校现拥有考古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门史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该校有专任教师近1600人,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2万余人,高职高专生近6000人、外国留学生1500多人以及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000多人 。

查看全部
目录

内容简介

前言

一、科学艺术+传统文化

人作天成 京城脊梁—北京城中轴线及其文化内涵

国学也是让我们知道文化源头的学问

科学视野下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的碰撞

乘势风行致良知—新媒体+国学+贵州

大数据时代下儒学的生存与发展

二、科学艺术+新媒体时代

将新媒体艺术与装置艺术相结合—华人艺术家的尝试

新媒体科学艺术观—科学之美艺术之魂

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思考与实践

微传播时代的数据迷恋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用新媒体技术扩展北京文博网站群的影响力

新媒体语境下的博物馆展示传播设计

三、科学艺术+博物馆信息化

“自然笔记”—艺术融入自然科学实践活动的初探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中国古代书画的文化转译—故宫博物院数字《黄筌写生珍禽图》交互项目的实践

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彩陶数字化展示

数字科学与艺术表现两者融合同构虚实结合的主题式参观体验

博物馆影像管理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故宫博物院二维影像管理为例

浅析数字技术与跨媒介的博物馆传播实践

古建内全数字展厅特点浅析—故宫端门数字馆

对博物馆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博物馆出版物网络展示与传播

科学和艺术在自然博物馆相遇—以动物基本陈列为例

浅谈基于增强现实(AR)技术的智能导览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四、科学艺术+新技术应用

VR科技与游戏艺术的融合发展

3D打印的喜与忧—艺术教育对 3D打印普及的重要性

数据可视化: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谈科教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因子

数码摄影与科学表现—论数码摄影在平面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与应用研究

基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艺术教学创新

VR技术及其引发的视觉艺术变迁概述

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博物馆云平台构建研究

增强现实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五、科学艺术+社会人文

青海湖“智慧生态监测系统”带来的思考 ——科学与艺术如何在这里交融?

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奇葩—古桥特殊工艺揭秘

戏曲艺术传承、传播与科技创新中的“移步不换形”

互动性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探索

互利还是两伤?—人类学电影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探讨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交融让国人更有自信

论戏曲元素在文化创意空间中的潜在能量

破解达·芬奇—新时期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的启发

管理科学与艺术 ——论预算管理系统在博物馆的应用

应用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制度研究

历届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专家观点荟萃

查看全部
书评
查看更多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的评分:
提交
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