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现阶段很多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如何用心理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实在人们的行为中,是本书主要探讨的问题。
本书立足集体心理资本,结合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根据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思想大汇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逐一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用案例讲解如何用心理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中的解读符合学术要求并以当下的党章宪法为依据,力求达到党员干部和普通百姓都能听懂。作者希望通过此书使人们能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信心,并用积极的心态来践行核心价值观。
摆正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现阶段很多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了解,他们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的事,普通百姓发挥不了作用。其实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党和政府要纠正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偏差,并把核心价值观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连接起来,让价值观更接地气,让普通百姓都能听懂。
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研究发现,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强化和激发个体已有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对个体的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党和政府要引导大众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积极的心态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进而追求更健康、和谐、幸福的人生。使人们的个体观念和态度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
运用心理资本践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心理资本的提升。要充分发挥心理学对人们心理成长的作用,从人们内心成长需要的角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人们内心中,使之成为每个人自我心理发展的一部分,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序
第一章 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的最初阶段是以诊断与治疗为主
二、心理学的第二阶段是以教育为主
三、心理学的第三阶段是以服务为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浅谈心理学与幸福
一、国家发展的三颗心
二、现阶段心理问题人群多
三、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
四、研究幸福的学科——积极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与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基层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
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五、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心理资本与核心价值观
一、心理资本
二、核心价值观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三、用心理资本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社区服务工作需要提升居民的心理资本水平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富强:幸福的能力
一、“富强”的内涵
二、“富强”的心理学解读
三、“富强”代表着幸福的能力
四、幸福的人需要具备的能力
五、“富强”需要做到安居乐业
六、“富强”与中等收入陷阱
七、富强需要独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民主:选择的能力
一、“民主”的内涵
二、“民主”的心理学解读
三、“民主”代表着选择的能力
四、选择时需要遵循两个原则
五、什么人容易心理不健康
六、如何践行民主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自由: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自由的解读
二、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思想
三、自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自由的人要相信国家的文化
五、实现自由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爱国:本能的需求
一、“爱国”的内涵
二、“爱国”是一种本能
三、爱国能够产生积极情绪
四、爱国是一种高级需要
五、爱国是一种自我认同
六、如何践行爱国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公正:培养公正的心态
一、公正的解读
二、公正的环境会造就平和的心态
三、社会心态是社会治理的隐性基础
四、公正意识需要加强
五、公正心态的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法治:自觉的能力
一、法治的解读
二、违法的原因
三、盲从现象的出现
四、法治与自觉
五、法的三个层次
六、法治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的能力
一、敬业的解读
二、敬业是自我存在、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三、敬业与幸福的关系
四、干一行爱一行的能力
五、敬业所要具备的心理品质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诚信:信任感的提高
一、诚信的解读
二、儒家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三、信任感与信任危机
四、没有诚信,人类会陷入内耗
五、诚信与幸福
六、提高信任感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文明:知行合一的能力
一、文明的解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
三、很多行为是在文化中形成的
四、文明需要知行合一
五、文明需要有秩序
六、文明需要懂得人情世故
七、文明需要尊重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和谐:身心之和的能力
一、和谐的解读
二、和谐是人们的价值追求
三、身心之和的实现
四、人际之和的实现
五、和谐的三个层次
六、勇于维护和谐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平等:正确归因,合理认知
一、平等的解读
二、认知水平决定了平等能力
三、不合理认知
四、归因方式
五、平等心具备的心理能力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友善:善良的能力
一、友善的内涵
二、社会呼吁友善
三、善良之心,人皆有之
四、友善与幸福
五、友善的实现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