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文化 > 民俗文化

滑竿·轿子·踩桥

王祥玉
民俗记忆

陕南与四川山区,旧时交通不便,所以因地制宜,代表性交通工具多是滑竿、轿子。又由于多山多水,城乡的桥梁较多。而桥梁中以石桥最为常见,故形成了独特的踩桥习俗。



滑竿,在过去交通尚不发达的汉中城乡,是一种比较轻便的代步工具。它用竹竿、竹篾条编成,宽二尺许,长不盈丈,很像现今的担架。上铺柔软美观的垫褥,撑起挡雨遮阳的华丽篷布,坐卧自由随心。行路闪闪悠悠,仿佛睡在悬空的大摇篮里,格外安适舒服。因此,达官显贵、富豪财主出门,宁弃车马而不舍滑竿。因为乘坐者可以左顾右盼,欣赏山水风光。

旧时抬滑竿的多是卖苦力的劳动汉子,有抬短程的,也有抬长途的,一般按里程远近和道路情况收费,翻山越岭加倍。抬这玩意儿,一靠力气,二讲技巧,腰杆须挺直,脚移身不动,换肩不停步,前后二人同时向上一抛(俗称撂肩)即可。最主要的是两人步伐默契协调,前头出左脚,后边则抬右腿,同起同落,快慢一致,踏在一个“点子”上。这样才能省力耐久,因而久抬者都有自己的搭档、联手。

抬滑竿还有行业规矩。抬前头的视野宽、路况明,要随时向后边“报路”;后边的必须应声回答,称为“应路”或“应点子”。倘遇意外,前头走快走慢、突然停步或乱了步伐,后边就要通过肩膀和

试读结束,如需继续阅读,请购买

开通VIP会员,该作品尊享8折优惠
立即开通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民俗记忆

在这里寻回我们共同的乡愁,发现岁月深处的浪漫

8795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神州民俗(通俗版) 2017年第04期

主办: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

周期:双月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