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文化 > 诸子百家> 经史子集

人格与修身:荀子眼中的君子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追求人际和谐,在传承了几千年对古文的论述和学习的过程中讲的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律。“和谐”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之一。由于历史、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路径,但他们有关对君子人格思想的探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同等才力的人,有君子也有小人。君子,人性中阳光的一面;小人,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世上本没有小人君子之分,只有君子小人的混合体。一个人以君子示人时,灵魂便有了高尚的品性;以小人处事时,卑劣自然显露无疑。

其一,君子尚德,小人逐利。荀子说:“道礼义者为君子;……而违礼义者为小人。”(《荀子·性恶》)儒家对利益的处理成为区分君子或者小人最基本的准则,现代的有关君子小人的划分大部分都是遵循这一准则展开,需要指出的是现今社会君子有德与得利并不冲突,不可笼统说一个人某方面得利他就无德,也不可武断一个人有德就必须失利或者简单认为君子惟德弃利。但在传统意义上讲,君子的品性一般是德大于利,而小人则利大于德。

其二,荀子认为君子有才能也是美好的,没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也是丑恶的,没有才能也是丑恶的。君子有才能,就平易正直地来启发引导他人;没有才能,就谦虚退让来侍奉别人。小人有才能,就骄傲自大欺凌他人;没有才能,就怨恨诽谤去倾轧搞垮他人。从而看出君子人格思想必定是高于小人人格,故君又称“大人”,小人称作“野人”。

其三,君子对于行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诗》云:“既要有其物,又要得其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说话经常不老实,行为经常不忠贞,只要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没有不使他倾倒的,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小人。因此只有“亲君子,远小人”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觉要求时,人性的完善和高贵才会具有现实可能性。

 

二、 君子人格

荀子认为,君子是淡泊名利、深谋远虑、珍惜名誉、勇于为理想献身的人,并指出君子的人格可以以德感召世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人格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人格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不能承载的东西,而君子人格则是更高层面的精神财富。

 

三、 君子义以为质

儒家认为“君子人格杜绝名利,只求自我道德的绝对完美。”荀子则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即君子驾驭事物,小人则被事物所驾御。单说此项足可看出君子人格中追求高尚的精神,不被物质所左右,把利益看得非常轻,唯利是图则是小人所为。“士君子不为贫穷殆乎道。”(《荀子·修身》)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追求是“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心理的安稳和富贵,能做到安贫而乐道。

君子提倡精神追求重于物质享受,把道义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反对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过分追求。但这并不是说君子不懂得利与义的关系,总是反对利,强调义的第一地位。人的第一需求满足后才可有精神层面的要求,因此君子德行高贵的一点表现在重视正当谋利,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利益即好处固然不可一概的排斥,以至维系不了生存,“义”则失去了实现其的主体依托。君子人格中要求利益的追求必须处于“义”的管制之下,甚至“盗亦有道”。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强调世人“见利思义”,如果不符合义的规范,利益再大,也不可取。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义而言,利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四、君子信以成之

诚信是立人之本,齐家交友之道,为政之基,经商之魂,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一个根本准则。所谓“信”,就是信用,即恪守诺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与孔子有关诚信的思想相一致,君子只要笃行 “诚”字,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而言行表里不一,为君子所不齿。

1、对治国而言,“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强国》),强调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2、对修身而言,“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指出君子修身的道路上应笃行诚信,耻于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耻于不被别人信任没有诚信。逐步在道德修养的阶梯上达到“佚而不惰,劳而不僈,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荀子·非十二子》),即与圣人靠拢。

 

五、 君子倡导“群居合一”

“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荀子·王制》)。“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王制》),即组织社会群体的原则适当,万物则各得其宜,六畜旺盛生长,一切生命得以滋养,社会必定繁荣和谐。“群居和一”是荀子社会和谐思想的理想化。而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仁”既是道德范畴的核心,又是一种人我关系的准则,而且还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君子以“仁”为核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中就包含着某种人与人互助的内涵,推进群居和谐以及社会和谐。

 

六、君子“好善”以及“致善”

其一,“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荀子·《非十二子》)君子人格强调修礼和保持谦逊宽容有节的品德,做到泛爱泛敬,不与人争,则天下服心。此为君子之善,和谐局面形成以后才有精神支柱以及高层建筑的产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荀子·《非十二子》)指出多言而善、少言而法是圣人君子之行。即君子如何以“善”。

其二,“至平”是荀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理想所在,他认为“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荀子·荣辱》)在这种理想社会中,“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荀子倡导“好善”去解决各种问题,以人道关怀为基点,构建理想中“群居和谐,夫妻和睦,少壮以及同事之间无纷争”的社会。“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荀子·《修身》),君子是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这是君子的美德,是其不同于腐儒的地方。“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荀子·《非相》)说服他人是有很多难处的,所以君子在与人接触时,能够显示出宽容并接受他人意见。说服他人的方法,主要在于区别不同情况,以灵活的方式进行。而君子的德行和“好善”将为理想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强大的支持作用,其“以义为质”,“信以成之”的精神形成广泛的舆论基础,进而民众及统治阶级关心社会中生存条件及能力弱者,改善并给予帮助。即君子如何“致善”。

其三,“圣人何以不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荀子·《非相》)圣人不会被迷惑,君子具备 “以己度人”的良好的观察方法,因此在“善”和“致善”方面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另外“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荀子·《修身》)君子能够尊重师长,注重亲近友人,对为善大力推崇,收到批评能够很好的吸取教训,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好善”以及“致善”上取得成功。

 

七、君子自强不息

自古以来,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因此君子重视自强不息于己于人的重要意义,治国修身同样遵循这个道理。既然君子人格是儒家普遍道德理想的体现,那么君子便可称为仁德的执着追求者和克己的典范。君子不一定必然达到这仁德的光辉顶点,但“君子之行仁也无厌”(《荀子·非相》),能在仁德的追求中锲而不舍。“修内”而“让外”,潜心关注自身德行的修葺和完善,从不被他人的评论所影响。君子“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荀子·非十二子》)。“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不管客观条件如何,无外乎贫穷富贵,地位高低,劳顿安逸或是命运多舛,君子总能把握主观意志,遵照尚德准则谨慎笃行,在行为上与现实的环境或条件实现相互协调,“是以百举不过也。”(《荀子·臣道》)。调整人际关系或者整理自我容貌举,君子都能依照礼义法度,圆满处理。正如荀子说,君子“其交游也,缘类而有义,其居乡里也,容而不乱。”而无论圣人、君子、还是士,要达到完满的境界,必须不休不辍。可见君子人格无论在任何条件和环境下都会保持原貌,始终坚持豁达心胸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生活的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即可应变一切也可承载一切,是一种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另外,荀子指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于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于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篇》)等级名分是可以改变的,通过身体力行的学习就可达成。即荀子构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响应改变的社会,这又可以安抚那些动荡的心灵,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长治久安。

 

八、总结

土地、人民和政治原则是政治三要素,君子则是“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倾旷也。”(《荀子·致士》)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君子,礼义道法无所依托,虽有土地、人民,却难以建立政治秩序,政治运行难免陷于混乱。君子用礼来修身,既是道德楷模,又是教化百姓的中坚力量。注重君子人格的普及则普天之下才会出现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原标题:荀子君子人格思想浅析)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12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国学金典

从国学出发,向深度远游。饱览古今,人生即是经典。

31393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魅力中国 2010年第12期

主办: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周期:周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