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

忧天下是中国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大胸怀、好传统,国忧民忧即便是放在茶余饭后也不忘,时刻保持一腔热血,则天下可保太平,《易传》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追其历史源头,关于忧患思想我国早就源远流长,有群经之首美誉的《易经》就包含许多“忧患”的思想。《易》的本义就是要让人通过占卜,能对未来的隐患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时刻忧惧着,“其出入以度外内,使之惧,又明于忧患与故”,并把将来的棘手大问题处理在当下的弹指间。

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大小战争不计其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孔子忧国忧民,但认为国的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1国家产生大的动荡,有微小根源。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孔子认为这个“蚁穴”就是被人忽视的国人的精神风貌的下滑,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国人不修德,对于自己人格上的缺点不关心,也不想改变,如同孔子所说的“狂、狷”之,久之人与人之间麻木不仁,上至帝王重臣尔虞我诈,下至平民百姓偷奸耍滑,那么,就会出现整个社会的风气崩塌。

孔子一生忧“礼坏乐崩”、人伦丧失,一心向往、恢复周礼,他认为,虽然社会发展了,其表现的形式千变万化,但道体是不变的。他读《易》曾“韦绝三编”只为解其真义,依万法而返本源,《易》中六十四卦其本义所忧的,所有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忧德,“以为忧患兴德为本也,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2,国家动荡的大事,究其根本,还是要从教育和民风及伦理道德的根源中探寻个究竟。孔子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过分地追求富贵与享乐,而丧失了自己人格上的道德底线,就太不值得了。一个没有厚重文化内涵的人,是没有魅力的;一个没有精神文明作支撑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这才是孔子最忧虑的地方。

孟子也认为社会大的动荡归根到底也是人心不古所致的,将来是个盛世,还是个乱世,其结果暗含在社会风气中。他说:“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3孟子认为,无论是物质充足的年代,还是自然灾害频繁、社会动荡的年代,都要时刻忧患社会风气的下滑。孟子认为,自己所处的那个年代,正因为人格教育的缺失,所以产生了一些整日无所事事,追求感官物质之乐的人,这些人对国家无益,而且有时也是社会道德败坏的始作俑者;孟子笔下《齐人有一妻一妾》,就描述了当时一批仰慕富贵、爱慕虚荣的人,他们把人生成就的认同感全都归于经济上的富有,对于人格的价值不屑一顾,譬如拿尺量风,不可比类;社会的病态心理和无知的攀比,就认为“必餍酒肉而后反”“尽富贵也”,才被社会认可的所谓成功人士“主流”文化;以至于,吃死人的祭品,也要护住脸面,终而夫妇二人“而相泣于中庭”;孟子善于观察人民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从一件家中的小事,就能看出国家未来暗含着难以收拾的问题,体现出孟子明毫秋毫的睿智与警觉;孟子忧虑当时的虚伪民风,他说“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庸俗化的民风如不及时制止,终将会把纯朴的民风给破坏殆尽,人人丧失自我,失去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进而国家也会失去其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日渐退化;于是,孟子此生的一大志向就是:“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并号召天下人要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对国民人格的要求与孔子是相同的,希望人人都能养成一种中庸和谐的人格之美,即不偏不废。《孟子·滕文公下》有一章关于陈仲子的“廉”的说法,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眼中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不是偏执狂,而是从人民社会实践生活中孕育出来的,在道德实践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人;这种人大气中和,并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而不是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书呆子。因此,孟子也是非常看重道德实践的效果的,认为正确的理论如果离开生活实践去做、去体悟,就相当于无。

 

注释

1李昉:《太平御览》(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版,第607页。

2孔颖达:《周易正义》,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9页。

 

(本文选自原文《社会风气的崩塌与个人人格的缺失》一节)

 

来源:《今古文创》2021年48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国学金典

从国学出发,向深度远游。饱览古今,人生即是经典。

31396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今古文创 2021年第48期

主办: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周期:周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