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百科知识

“中国四大名砚”有多牛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洮砚、端砚、歙砚。史书将洮、端、歙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河南洛阳的澄泥砚与洮、端、歙,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享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


  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产于卓尼县喇嘛崖和水泉湾一代。而老坑石中的极品,当属“鸭头绿”,碧绿如蓝,轻抚如婴儿肌肤,储量极少,自宋末就已断采,能否重现不得而知,现今每得一块“鸭头绿”可视之为千年古董。


  端砚,广东省肇庆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石的原始母岩形成于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期。在地球演化史上,4亿年前,肇庆这个位置是一条沿东北方向延伸的滨岸潮坪,广州一带为古陆,当时的大海在广西方向,海水从西部进入肇庆地区。肇庆位于古陆与半岛之间的海陆交替处,两侧的古陆为沉积提供了物源。古陆风化剥蚀下来的大量泥沙被海水带到滨岸停下来,按比重和粒级的大小依次沉积堆积成层,较轻的漂浮物被水水解后停留在潮坪较低洼的湖区,缓慢沉降,最后沉积成层。这就是端石最初的物质聚集。


  出产端砚石的砚坑,主要分布在肇庆城郊端溪一带故端溪泛指为端砚产区。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所记载,历史上共开采过70多个砚坑,其中绝大多数已枯竭、停采,新中国成立以来,仍在开采的砚坑还有10多个。


  歙砚,全称歙州砚,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除此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2004年 9 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歙县“中国歙砚之乡”荣誉称号。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来源:《地球》2019年02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