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百科知识

植物肉——豆腐

赵中振;周梦佳
科学有意思

如果要说哪种植物给我们提供了最丰富、最多彩的食物,估计非大豆莫属!大豆制品种类颇多,尤其在过去肉制品匮乏的时代,豆制品就提供了很多植物来源的蛋白质。聪明的中国人发明出了各式各样的豆制品:豆腐、豆浆、豆汁儿、臭豆腐、酱豆腐、麻豆腐、腐竹、豆腐丝、素鸡……当然,这里边最经典的要数豆腐了。


豆腐的起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好多种豆子都可以拿来做豆腐。在我国北方主要用的是黄豆,也就是大豆。做豆腐先要将大豆磨成豆浆,再把豆浆加热,并加入凝固剂。有句俗话说得好: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卤水或者石膏就是这类凝固剂。凝固剂可以使大豆蛋白质从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这个转变过程简直有魔术的效果,真是“点石成金”。我们现在买到的稍硬一点的北豆腐就是卤水点的,而质地稍软的南豆腐是用石膏点的。内酯豆腐是用葡萄糖酸内酯做凝固剂,口感更嫩滑。还有一种日本豆腐,口感和豆腐差不多,是以鸡蛋为原料,没有大豆在里边。

关于豆腐的起源,多数人认为起源于西汉,和淮南王刘安有关。朱熹曾有《豆腐》诗:“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本草纲目》也明确记载了李时珍所在年代做豆腐的方法:“豆腐之法,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大部分与现代做法相同,但在一些细节上,如石磨材料、水以及点浆原料的选择上,均因时、因地而不同。

三国时期宴饮图之磨豆腐,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供图/樊甲山FOTOE


在河南嵩山脚下,有一座东汉墓,又叫打虎亭汉墓。虽然说这座汉墓已被盗窃一空,但是里面最为珍贵的石画像,保存得非常好,特别珍贵。在这些石画像中,就刻画了豆腐制作的全部工艺流程。

做豆腐的作坊供图/文化传播FOTOE


豆腐的功效

到了宋代,豆腐才开始全面流行,有关豆腐的文献也开始大量出现,宋代文人更是将它们当作清廉的代名词。豆腐味甘咸,性寒,无毒,可以益气宽中、调和脾胃、生津润燥、清热散血,非常适合身体虚弱、营养不良和气血亏损的人食用。

豆腐性偏寒,这也就是有的本草书中提到的小毒。特别是用石膏点的豆腐,那就更偏寒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虽是一句俏皮话,但也说明了豆腐应当是热着吃,去除它的寒气。小葱拌豆腐可能是大众菜谱中最简单的一道菜了,它利用了小葱的辛温之气,来抵消豆腐的寒性,起到调和的作用。在我国民间,有人把豆腐晒干研成粉末,加水调和后当作面膜来护肤美容。还有的把豆腐锅巴炒燥,研成粉末,用糖汤冲服,可治妇女带下。《食物本草》还记载:“凡人初到一地,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则可渐渐调服水土。”总之,豆腐的药用和保健功效,早被我国人民所利用。


豆制品

豆腐发明之后的千百年来,又衍生出了无数的豆制品,还有各种发酵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当中,还增加了腐皮、腐竹的做法。在豆浆慢慢凝结的过程中,表面上凝结了一层皮,小心地用筷子慢慢挑起来,揭开晾干就是豆腐皮了。豆腐皮主要有两种:一种非常薄,油汪汪得十分透亮,通常直接煎炸着吃,或者用于涮火锅、做腐皮卷;另一种如千张、百叶结,可炖煮,可炒菜,或做成素肉。豆腐皮性平,味甘,具有清热润肺、养胃、解毒和止汗的功效。

腐乳是一种发酵食品,严格地说,属于酱与豆腐的结合体,北方人也喜欢称之为酱豆腐。腐乳是我国独创的调味品,有红腐乳、青腐乳、白腐乳、酱腐乳、花色腐乳等。做腐乳时,先把豆腐发酵处理,然后豆腐表面会结一层浆膜,其实就是豆腐发酵时外表长出来的一层菌丝。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腐乳的色泽、味道都可保持原样,就连蝇蛆都不敢接近,可称神奇之物。说它是神奇之物,这可不是我的话,这是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写的。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加上红曲,就会形成一层色、香、味俱全的红色的膜,也就是红腐乳。红曲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创造,民间一直用红曲来制作红豆腐乳。红曲中提取出来的他汀类的成分,现已被开发成降血脂的药物。

腐乳供图/沈海滨


臭豆腐也属于发酵食品,但是大江南北臭豆腐的做法和味道都不一样。当年我留学日本的时候,东京药科大学的一位教授对臭豆腐产生了兴趣,他专门从北京买回了一罐臭豆腐进行化学分析,在气相色谱中发现了几个臭豆腐特有的峰,为此还发表了论文。


豆腐的流传

豆腐在亚洲许多国家都是流行食品,尤其是日本。虽然缺少文物和史料方面的确凿证据,但是很多日本人认为,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也把豆腐的制作方法带了过去。现在豆腐的英文单词tofu,源于日语的发音,看来日本在弘扬豆腐方面没少出力。豆腐传入其他国家要晚一些,在宋朝时传入了朝鲜半岛。当地人喜食的一种“馒头汤”,类似于中国的饺子,就是用豆腐做馅捏成的。直到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

如今豆腐已经名扬天下,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中,几乎都会有一道菜,那就是麻婆豆腐。豆腐作为专有名词,早已进入了英文词典。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豆腐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来源:《生命世界》2021年第08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科学有意思

横扫思维盲区,探索科普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29622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生命世界 2021年第08期

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期:月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