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生命奥秘> 人类

这些饮食中的情绪奥秘你都知道吗?——饮食与情绪的相互影响

社会和心理等压力源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压力源会影响自己的性格特征,从而对人们的代谢健康和情绪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压力可能在人们的饮食方面也发挥着作用。先前的研究报告指出,压力通常会因为被试类型的差别,从而对饮食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平时基本克制饮食和情绪化饮食的人往往会因为感到压力而暴饮暴食;相反平时不克制饮食和非情绪化饮食的人,他们感到压力后的食物摄入量仍保持不变,甚至可能会降低。此外,压力通常与高脂肪和美味食物的摄入增加有关。各种研究表明,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人可能会通过吃东西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例如他们试图借助这种方式为自己提供安慰或从消极情绪中转移注意力。有研究表明低焦虑特质的个体在食用黑巧克力后会立即体验到焦虑状态的下降。

那么,人们的情绪究竟会影响之后的进食量吗?因为前面也提到,不少人会选择通过饮食来缓解情绪,那么人们在消极状态下饮食量的多少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主题。在一个研究中,研究者选择了60名女生进行研究。这些女生是根据荷兰饮食行为问卷情绪进食分量表(DEBQ-E:DEBQ Emotional Eating Subs cale)测试中极高分或极低分选出的。这个实验使用被试间设计,研究者在对被试分别进行快乐情绪诱导和悲伤情绪诱导后,测试了被试食物摄入的差异。结果发现,高、低情绪进食者的食物摄取量无显著差异,但情绪进食显著调节情绪状况与食物摄取量的关系。具体来说,一开始情绪低落的进食者在之后的悲伤情绪状态和快乐情绪状态下的进食量相似。而本身情绪高的进食者在悲伤情绪状态后的进食量显著高于快乐情绪状态后的进食量。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这些进食者对于情绪化饮食所选择的食物更偏好于甜食而不是咸食。由此看来,情绪对于人们进食量的影响可能并不取决于当时的情绪高低,而是同时受到人们日常普遍情绪状态的影响。除此之外,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甜食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情绪会影响人们的饮食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食物和情绪有许多不同的联系。一方面,情绪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另一方面,食物也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感受,而这一方面直到近几年才得到更多的关注。不少研究者发现食物与情绪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涉及饥饿、饱腹感和生理奖励机制等生理因素,同时还会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以往经验,记忆和形成的习惯,情绪应对机制、有节制的饮食倾向或人格特征等。还会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地位、社会性质、饮食状况或饮食文化。所以,食物、饮食行为、个体特征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法进行了研究。而这些研究按照食物与情绪的双向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另一类是关注饮食行为对情绪的影响的研究。接下来,我们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讨论。

 

1.情绪对饮食者饮食行为的影响

 

第一类研究调查人们的感觉状态对食物偏好、食物消费和饮食行为特征的影响。莱曼(1982)证明了情绪效价对食物偏好的影响。被试报告说,在积极情绪下更倾向于食用健康食品,在消极情绪下更倾向于食用垃圾食品。另一项研究关注情绪状态与食物摄入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无聊的时候,食物消耗量更高;而在恐惧、紧张和疼痛的时候会出现抑郁、疲劳和食物摄入减少的现象。帕特尔(2001)发现,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下吃的食物明显多于在中性情绪下吃的食物的数量,而积极情绪对食物摄入的影响比消极情绪更强。

情绪对食物的食用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通常可以用两种概念的不同影响来解释:情绪一致的饮食与情绪调节的饮食。情绪一致的进食表明,正性情绪会增加进食动机和进食乐趣,负性情绪则减少进食动机和进食乐趣。例如,帕特尔(2001)提出,积极情绪的影响可能通过一种联想学习机制增加饮食者食物的摄入,在这种机制中,快乐与多吃食物有关。情绪调节进食意味着一个人开始进食是为了减少不愉快的感觉状态,也被称为情绪控制进食,例如决定吃冰淇淋以减轻悲伤。

 

2.饮食行为对情绪的影响

 

第二种类型的研究集中在口味和食物摄入对人们感觉状态的影响。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味觉质量对情绪的影响。例如,研究表明,新生儿对其舌头上滴下的甜溶液有积极反应,而对苦味溶液有消极反应。

对于那些研究日常生活中食物情感体验的研究者来说,测量不同的情绪而不是一般的情绪效价反应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是因为情绪的实际体验不仅代表了对刺激本身的积极或消极评价,而且还代表了饮食者所经历的社会和情境环境的评价。例如,2006年的一项研究探究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吃巧克力后的情绪变化。实验中这些健康、体重正常的女性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一个苹果或什么都不吃,并在进食后5分钟、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对她们的主观状态进行评分。结果发现巧克力和苹果都能减少饥饿感,提升情绪,增强活力,但相比较而言巧克力的效果似乎更强。巧克力除了可以给这些女性被试带来快乐,同时还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内疚感。报告体验到负疚感的被试其积极情绪没那么强烈。由此看来,积极的情绪反应似乎是由于对未来的期待与减少饥饿感有关,而内疚反应可能是由对食物相关的消极认知引起的。虽然高内疚反应与较弱的积极情绪有关,但消极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可能并不相互排斥。很可能,巧克力在食用时和刚食用完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但在食用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对这种食物的消极想法,个体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内疚,比如害怕因为吃了巧克力发胖或者血糖上升等。这种情绪变化的现象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证实,实验者通过对被试进行短期影响的观察(在摄入食物后10分钟内),最终发现由于食物摄入而产生的任何情绪改善都发生在进食期间和进食后立即出现,而负面情绪在进食后不久又会出现。如果我们关注这些零食的成分,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的能量来自黑巧克力中的脂肪,以及牛奶巧克力零食、奶酪和饼干中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品尝含糖的食物会引起积极的情感反应,并对警觉注意等方面有一些直接的影响,使人感到更加放松。此外,经历过负面情绪的人们在食用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后,会立即感到满足、快乐和放松。

综上,原来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饮食行为的背后也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原理和知识,而类似于情绪这样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饮食行为。

 

来源:《大众心理学》2020年第09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科学有意思

横扫思维盲区,探索科普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29622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大众心理学 2020年第09期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

周期:月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