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文化 > 诸子百家> 经史子集

庄子的生命观

吴亚茹
国学金典

人们一直都很关心生命的问题。庄子的生命观一直都是指导人们理解生命意义的哲学思想。在春秋战国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在吸收了老子的思想和一些古代神话的基础上,庄子的生命观由此产生。本文将从返璞归真的生命本质观、重神轻形的生命修养观、重人贵生的生命价值观、自然气化的超越生死观来浅析庄子的生命观,全面了解庄子生命哲学的丰富内涵和理论特色,进而透过庄子哲学的生命精神来体悟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实质。

 

一、返璞归真的生命本质观

 

庄子在生命本质问题上主张自然主义观点。他认为“道”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是不加任何修饰的,是没有意识性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庄子认为的“自然”是一种超越了人的本能,具有天然本质的一种归真状态。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是未加修饰、真实的一种状态。《马蹄》篇中说道:“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不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这是将没有人文情怀的素朴看成是人性,这种人性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需要追求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其他额外的欲望。

他认为,“真”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渔父》篇中以“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天,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来解释“真”的意蕴。只有具有纯真本性,人才有真正存在的意义。

 

二、重神轻形的生命修养观

 

庄子提倡养生,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来修养身心,不希望人为地来干预修养身心,不利用物质手段来养生。他反对只关注身体修养,他认为纯粹地养形,只是外在地修养形体,而不能达到至高的人生境界。修养形体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是物质条件并不是唯一的条件,它只是修养身体所需的条件之一。注重形神兼养,更注重养神,才是庄子的养生之道。关于应该怎么养生,庄子提出了以下做法:

一是形体兼养,更注重养神。道家认为“气”是保存生命的重要条件,虽然“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对于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倡要保养阴阳二气。道家认为只有保存生命体内的精气,生命体才会迸发出活力,才会使生命体一直保存下去。庄子同样重视养气,认为养气可以保存生命,并且可以修养身心。庄子既注重养形,也注重养神,侧重点在于养神。他认为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高尚的情操,有利于生命的延续,从而达到至高的人生境界。

二是虚静养生,心斋坐忘。庄子的虚静养生观是说,养生最好的办法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也就是无欲无求、无为而治;朴素生活,宁静致远,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虚静养生的主要特点是: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反思自我,使全身心得到放松,进入至高的人生境界,寻找自己的初心,达到精神自由自在的状态。所谓“心斋”就是要寡欲,一个人只有无欲无求,才能达到心境的平静,才能获得人生的快乐。所谓“坐忘”,庄子提出了三点,即忘物、忘己、物我两忘。忘物,正是物欲的诱惑才使得人们忘记了初心,欲望膨胀,争名逐利,所以要抛弃物欲;忘己,是指忘记自己的私欲,自己就等同于私,如果一直以自己为中心,会一直追求私利,也会带来痛苦,所以也要忘掉私欲;物我两忘,没有物欲,也没有私欲,真正做到保持内心的清净,修养身心,提高精神境界。

 

三、重人贵生的生命价值观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秩序混乱。“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戳者相望也”,当时的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庄子对这种现象很是心痛。他指责当时的“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的现象,认为人们不珍爱自己的生命,这种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庄子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待人的生命价值,认为人的生命本身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人并非是渺小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也不比天地的地位低,把人看作与天地是同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与其他东西相比,人更是有自己特殊的固有价值。他认为人与世界万物都来源于同一个根,那就是“道”。

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全生、尽年等主张上。庄子在《养生主》中说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他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然形成的生命时限,人们所要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才是最正确的人生之道。

 

四、自然气化的超越生死观

 

庄子十分重视生死问题,并对生死观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庄子站在宇宙的角度来看待生死问题。首先,《天道》篇中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他认为,生死变化是宇宙中的一种物质现象,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无论是生是死,我们都要接受。生死是物化现象,是道化、气化。生命体作为生死变化的主体,需要接受生死之变,需要进行道化和气化。其次,庄子还认为,一个人究竟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人的生命时限是多久,这些都是生命体本身所不能决定的,是一种客观的现象,生死都有其必然性。再次,庄子还认为,生与死是一体的。《知北游》中说道:“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提。”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的,有生有死,构成了人的完整生命过程,不存在只有生没有死或者只有死没有生的现象。生与死有相同的基础和根源是“气”和“道”,因此生死没有本质的区别。庄子还提出了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每个人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人们可以做的就是去坦然地接受这一事实,不畏惧地去面对生死变化,这才是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原文有删减)

 

来源:《百科知识》2020年第06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