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文化 > 人文解读

春节,让我们的文化青春不老

王石川
文化纵横

春节文化作为一个共同的纽带,不仅把相互熟悉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更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每个家庭的团圆,构成了国家的团结;每个家庭的幸福,构成了国家的力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切都在变,春节习俗自然不例外。比如,过年方式在变,从“父母在,不远游”变为“父母在,一同游”,全家出境游今天已觉不新鲜;新年礼物在变,从“土特产、保健品、衣服鞋帽”的老三样,变为“数码产品、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的新三样;传送方式也在变,原来是大包小包背回家,现在是动动手指网上购物,人没到家,货已先发。一些长辈连压岁钱的发放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不再准备新钱,而是直接通过移动支付给晚辈发红包。春节期间,禁放爆竹的城市越来越多,清新空气正在回归,过一个安全清爽的春节不再是奢侈梦想。春节文化的这些变化,折射出人们节节攀升的生活水平,映照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的习俗。一位作家曾撰文:除夕之夜,院里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如今,在很多地方,踩岁、辞岁、压岁仍极有生命力。冰心回忆童年过春节时也说到,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黏,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这样的习俗描写,让人读来莞尔,很多地方今天仍然这么做。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春节习俗,不会因为时代发展而褪色,恰恰因其绵延久远而独具一种文化的魅力。

谈及年文化,一位作家有过这样的判断,“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诚如斯言,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一到春节,就总是想到家庭团圆,就总是想到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想到大家聚在一起的温暖和力量。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我们体会到时间的流动;从“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中,我们品出了砥砺与畅想。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文化作为一个共同的纽带,不仅把相互熟悉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更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道出了春节文化的内核。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无论习俗怎么变化,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都不会变;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们对国泰民安的盼望都不会减。每个家庭的团圆,构成了国家的团结;每个家庭的幸福,构成了国家的力量。

“春节是新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在流动的时代感受团圆的温暖和力量,在变化的时间里感悟不变的文化基因,我们更有动力创造美好生活,让我们的文化青春不老,让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


(原文有删节)


来源:《人民日报》2019-02-11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