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称,众人之所求也,古往今来,可称之为君子者,数矣。小人者,非今之小人哉,平庸人是也。一代圣贤——孔子,毕其一生以阐发君子之道,授人以君子之行。此文即以《论语》为基,借夫子之言,分以条目,列之为“言行之别”、“朋党之分”、“利义之辨”、“小大知之辨”,以阐发孔子之所谓君子小人之别。
言行之道异也
“言”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人类社会的伦理实践中,“言”与“仁”密不可分,“仁”为“言”之基,“言”为“仁”之用。这里的“言”是正言,而其中“言”与“行”的关系又尤为孔子所关注,因为“言乃行之主”,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提问时就曾说:“言尤寡,行尤悔,禄在其中矣。”教人言语少冒失,处事少唐突,是谋取并保持禄位之道。此外,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出言之三原则:
1.言必有信
2.慎言
3.先行后言
这些原则在论语中的具体表现有: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第一)说的就是君子要慎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作为一个君子,要言行一致,以言过其行为耻。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说明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更高一层,不仅要慎言,要言行一致,而且要现行而后言。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子曰:“巧言乱德”。(花言巧语,惑乱道德)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但做事要勤快)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样子,过度谦逊,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从上述几则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花言巧语的人的鄙视,人不可“巧言令色”这应是我们立身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而永远不可以改变,这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基本界限而不可逾越。这就是孔子眼中君子与小人一方面的区别。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要学会灵活性,面对当今文明程度并不是很高的现实社会,我们又不能一味追求直言直语,毫无情面。人既要保持一腔正义,又要讲究实际策略,以高超的技巧在社会中周旋,不至清至察,原则和灵活并重,才能更好的生活在当今社会中。
朋党意识差别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能团结人,却不拉帮结伙,小人只拉帮结伙,却不团结人)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有各种类型,什么类型的人犯什么样的错误,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能知道他的精神境界如何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随声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
自古以来就有群党之分,群是敬业乐群,不是结党营私,群而不党就是周而不比,为什么君子要群而不党呢?被所谓的群党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给皇帝的上疏《朋党论》说:“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君子和小人在交友方面的区别。但是今天看来,并不是所有普通人交的友都是伪友。也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结党营私,同流合污。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小人”是含有贬义的小人,是指卑鄙之人。
利义之辨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义,一般人懂得的是利)。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那一定是射箭吧!相互作揖然后登堂;走下堂来,然后喝酒。这种相争,也是君子之争。)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心里想的是道德教化,一般人心里想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心里想的是法度,一般人心里想的是实惠。)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心胸宽广,一般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给君子做事容易,却难以博得他的喜欢,不用正道去博取他的喜欢,他是不会高兴的,等到他用人的时候,是量材而用;给小人做事很难,却容易博得他的喜欢,虽然不用正道去博取他的喜欢,他还是会很高兴的,等到他用人的时候则求全责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君子和小人对举,指出了二者不同,在于对于利义态度上。君子不会追名逐利,不为名牵,不为利役,巡礼而行,光明磊落,俯仰无愧,所以心里总是安稳的。而一般人患得患失,心里才总是局促不安。并且因此君子才能做到全面看人,更多的看一个人的长处,包括品德和才能,所以君子有才之士在君子手下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小人则相反,他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对人求全责备,所以有才之士在小人手下,发挥不出应有的才能。通过利义之辨,孔子最想向我们阐释的是一个“和”的观点,“和”应该选贤任能,应互相扶助,各得其所,物尽其用。把“和”作为治国之策可以达到“治”。“和”应该作为我们做人的原则。争与不争体现了君子和小人本质的区别。
小知和大知之辨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何谓“大知”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大概就可以用一个“知”字来衡量。君子“大知”而一般人只能利用一些“小聪明”。
布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路对孔子说,君子也有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信念也不会动摇,但是一般人在困难面前就管不住自己,而无所不为了。)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来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的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来考验他。)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要有多种技能。)
君子之所以可以成为智者,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要比一般人高多少,而是应为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由此可以推理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许别人也想要,因此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也就意味着可能会吃亏,看似好像并不是很明智的做法,但是从做人的原则来看,这样是“大知”,从长远来看也是大知,谁都不愿意和斤斤计较、自私的人共事,前者更得人心,会交到更多的朋友,因此表面的吃亏实际上是一种为自己品质的投资。而那些似乎处处精明的人,正像孔子所说是只可小知而不可大受的。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可以得出孔子眼里的君子和一般人的分别了。在那个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孔子的复周礼、行仁政思想处处碰壁,但是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确实做到了“君子固穷”以及一个真君子所应具备的一切。孔子是伟大的,他的思想历经时间的洗礼仍然闪耀着圣哲之光。只不过许多思想都被后来人曲解以迎合统治者。我们要了解真正的孔子,了解他的思想,就要从《论语》入手。从论语中去吸取人生中的大智慧,努力使自己更接近君子的概念。
来源:《青春岁月》2013年第19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