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浸故国,笔墨染山河
——写在前面的话
赵桂溟 马云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收集、整理,画集《画韵兴县》终于可以与读者见面了。作为编者,我们心里除了释然,剩下的都是满满的欣慰。可以释然的是从最初的创意到具体的收集、整理,直至编辑成册,总算是修成了“正果”;而令人欣慰的是,看着书中一幅幅弥漫着“兴县元素”的名家画作,无不彰显着兴县及其历史文化的浑朴厚重和无与伦比的魅力,我们心里的那份自豪与欣慰,真是难以言表。至此可以说,我们和众多热爱兴县的乡亲们一样,也以我们的方式,为家乡做了一份绵薄的贡献。
而这,都是发自内心的,无疑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兴县原本就是承载着中华五千年风华的一幅诗史式的历史长卷。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亘古以来,一直流经兴县这片古老的土地,浇灌着璀璨的合河文明。可以说,合河文明的每一朵浪花,无不让人惊艳,无不可以入诗入画。请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羽翼,飞向四千年前黄河岸边古碧村石城聚落,检点他们食有鱼虾,居有石城,佩有玉琮的高度文明,欣赏他们逐鹿河东、走马冀并的落落气派,那是怎样超越远古时代的辉煌啊!而古碧村文明以降,在漫长的中古时期,地处边鄙的兴县似乎因频繁的改朝换代、分疆裂土而日渐边缘化,但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兴县儿女从不自甘沉寂。逮及明清,以孙氏、康氏家族才俊孙嘉淦、康基田为代表一个个历史名人,渐次走入了国人的视野,演绎了一段段值得称道的传奇佳话。特别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随着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晋绥边区政权的巩固、发展,兴县作为晋绥边区首府,成为管辖包括今天晋、冀、蒙、陕许多县份的政治、军事与文化中心。那是一个风雨如磐的时代,那是一个如火如荼的时代,那也是兴县又一次进入红色中国历史舞台中心区域,展现活力、魅力的时代。在那段日子里,日本侵略者挥舞着大刀来了,阎锡山军队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来了,而一心坚持抗日救国的共产党打过黄河,挺进兴县,并驻扎在兴县。自此,兴县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桥头堡,一时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那时的兴县,蔚汾河畔响彻了战斗的歌声,白龙山上插满了八路军的旗帜,一批又一批风华正茂的年轻画家像李少言、力群、彦涵、牛文、苏光、马烽、李济远等等,渡过黄河,越过太行,从延安,从各根据地走向晋绥,走进了兴县。他们办报纸,刻版画,用他们手中的笔和刀,创作了一幅幅反映晋绥烽火岁月的生动画作。兴县,成为晋绥文艺的策源地,成为新版画的创作重镇。这些新版画反映在《画韵兴县》的开卷——《烽火丹青》。
兴县,也是一幅无比壮美的山水画卷。时下,兴县人总乐意这样推介自己的家乡,说兴县是全山西版图最大的县。是的,没错。但这份大,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辽阔、壮美,意味着多姿多彩、多样化啊!凡是到过兴县的朋友,一定会为兴县独特的地理风貌而着迷。无论是从偏关老牛湾沿着黄河一路南下,领略晋陕大峡谷的崇山峭壁、大河汹涌;还是沿着湫水河弯弯曲曲一路北上,伫立黑茶山巅,眺望方圆数百里的晋西北高原;抑或穿越山环水绕的梁峁沟壑,欣赏层层叠叠、色彩斑斓的梯田和村舍,那是何等的临风快意!而地处晋陕交界的天台山,更是让人惊魂夺魄,留连忘返!登上高高的危岩崇岭,四望晋陕山河,尽收眼底。回眸天台一峰独立,黄河、窟野两水夹带,不觉神游古今,心驰万里,顿有登天台而小天下之感。正是如此大好河山,越来越吸引着许许多多的画家,不远千里万里前来采风写生。2016 年由三晋报刊传媒集团董事长赵学文先生、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学辉先生组织的“晋绥风物采风团”深入兴县黑茶山、紫金山、沿黄一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写生创作活动。一朝来过,终生难忘。饶有兴味的是,王学辉主席今年又提出要来兴县写生,并一股劲说“兴县是个好地方!是个好地方!”更有甚者——北京画院著名画家谢永增先生近年来年年都要带着画家朋友到兴县写生,他是“直把兴县当故乡”了!这些画家总是说,兴县山好水好人更好,适合画画!哦,这就难怪他们来了还想来。据我们有限的资讯,近40 年来,先后有杨力舟、王迎春、王朝瑞、吴银杉、孙本昌、赵际滦、孙海青、王爱忠、郭俊生、高雪涛等等著名画家一次次前来写生,画出了他们心中的大美兴县——这些都反映在《画韵兴县》的第二辑——《笔墨山河》。
兴县,还是滋养本土画家的摇篮。兴县地处晋、陕、蒙黄河金三角,古代曾是汉、蒙、党项、鲜卑等多民族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厚而多元的民俗绘画土壤。从2005 年、2008 年分别发掘的兴县牛家川、红月村元代墓室壁画来看,不难印证我们的判断。画中蒙古族主人衣着色彩艳丽,造像生动,充分显示了当时本土画家迥异于中原风貌的丹青笔法。明清时期,随着本县世家大族人物走出娘子关,走向江南,走向天子脚下的皇城根,尹家、孙家、康家、白家一些士子名媛开始喜好吟诗作画,并和家乡学子形成了良好互动,大大提升了本土绘画创作和鉴赏水平。可惜馆藏或私家所存无多,难得一见。特别是前面讲到的红色晋绥时代,蜂涌而至的版画家们不仅大量素材取材于本土生活,而且汲取了许多晋西北民间绘画艺术手法,成就了红色晋绥版画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本土的绘画艺术创作,培养了一批本土画家。世道兴,画艺兴。1977 年国家恢复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后,一批批兴县学子,带着泥土的芳香和绘画的梦想,先后走进了大学美术学院,开始了他们的艺术人生。百年树人。而今,整整四十年过去了,当年这些怀揣艺术梦想的学子,像康之介、野世捷、武凌海等兴县籍画家已经享誉一方。然而,不管他们走的多远,纵观他们的画作,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能找到本土文化的影子,更多的是他们的题材直接取材于故土。从中不难看出,他们不仅花费大把的时间和功夫着墨故土风物,更多的是把故土情怀深深地融入其中,画出了“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些反映在《画韵兴县》的第三辑——《吾乡吾土》。
黄河滔滔流千古,丹青难写是精神。人文兴县,大美兴县,绝不是一本画册即能尽现她的风采,但认识兴县、亲近兴县、热爱兴县之旅,就从《画韵兴县》开启吧!
最后,感谢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书画家程大利先生为本书题签!感谢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著名画家杨力舟先生竭诚建议并惠赐作品!感谢已故著名版画家力群儿媳金叶倩女士、已故著名版画家牛文之子牛小牛先生、已故著名版画家苏光之子张小苏先生竭诚赐稿! 感谢著名画家王学辉、谢永增、孙海青、赵际滦、王爱忠、郭俊生、高雪涛等诸先生竭诚赐稿!
2018 年10 月28 日
《画韵兴县》
主编:赵桂溟 野世捷
出版:北岳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