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鉴藏考

图一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序言

 

金石学作为专门之学始于宋代,到清代发展迅猛,成为一时显学。金石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钱大昕、王昶、翁方纲、孙星衍和黄易即“金石五家”,为乾嘉时期金石学研究的领军人物。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等,钱塘人,历任山东兖州运河同知、济宁运河同知等职,绘有《访碑图》,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目前,学界对黄易在书画、石刻方面的成就研究较多,对其在钟鼎彝器等铭文收藏考订方面的了解还不够。

山东博物馆藏有清稿本《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为黄氏辑释吉金拓片集,合计300多种,所拓器物量大,所涉金石名家众多,是目前所见研究黄氏金石收藏,尤其是古代铜器铭刻方面的珍贵资料,对于清代金石学发展的研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流传日久,在黄氏以后,很多学者经眼鉴定和收藏。该拓本的流传经历,也折射出清代山左金石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图二 丁彦臣“研丞”印

 

一、丁彦臣收藏时期(1868年)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序言为匡源所作:“此吉金文字拓本六册,黄小松先生故物,同时翁覃溪、孙渊如、阮芸台、赵晋斋、钱献之、武虚谷、宋芝山、江秬香诸君子皆博学多闻,考订不遗余力,故所收富而且精,今为研丞司马所藏。昔黄山谷有言:‘周秦古器铭,皆科斗文字,其文章尔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剥华伪,自见至情。’观此可知研丞之用心矣!同治戊辰长夏假观数旬,因题而归之。古黔陬匡源书。”[1]钤“鹤泉书画”“匡源之印”(图一)。

匡源(1815-1881),“字鹤泉,山东胶州人。道光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咸丰八年(1858年),入直军机,谦退无所建白。”[2]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病危,命御前大臣载垣、匡源等为“顾命八大臣”。同治即位(1862年)后,慈禧开始翦除异己,匡源遭罢免。“源既罢,贫不能归,留寓济南,主讲泺源书院兼主尚志书院”[3],历时17年,“及门诸生举乡会试及贡太学者四百余人,科第之盛向所未有。光绪七年(1881年)以疾卒于书院”[4]。其弟子有甲骨文的发现者、近代金石学家王懿荣。

匡源为《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作序的时间是同治戊辰即同治七年(1868年),此时,匡源已任泺源书院山长。从序言中可知,拓本属“研丞司马”所有。

研丞,即丁彦臣(1829-1873),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字砚丞、研丞、筱农、攸农等,斋名为梅花草庵、小玲珑山馆、八千卷馆。“少有才略,穷居读书。生事落甚。投山东军,巡抚阎敬铭、丁宝桢皆雅重之。署山东督粮道,卒于官。”[5](图二)

丁彦臣善书画,精鉴赏,工铁笔,富收藏。其祖父丁芮模即以善收藏出名,著有《汉晋砖文考略》。《四库全书》中言丁彦臣:其藏器乃其余事,并非专家。较之阮文达、曹秋臣、张叔未、刘燕庭、叶东卿、吴子苾、吴退楼、程木庵、李竹朋、陈簠斋、李璋煜、吴愙斋、王戟门诸家所藏之数为最少,其所藏之器皆寻常之品,无著名重器。“所藏商周器见于《梅花草盦藏器目》者凡三十八器。”[6]丁彦臣所收拓本多为碑帖,故宫博物院藏北宋《鲁峻碑》拓本同为同治年间丁氏所有。巧的是“拓本前后,除丁氏自己的题记外,还有同治十年(1871年)匡源题的两段小跋”[7]。这个题记晚于匡源为《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作序三年。丁彦臣尝采用双钩刻法刊刻《西岳华山庙碑钩本》《汉石例》《汉碑钩本》《篆存》等书,还辑有《梅花草庵印存》,其中《篆存》为匡源同治十年题签。

从《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上拓片的题记情况看,在同治七年丁氏拥有此拓之前及之后应还有其他收藏者。书中黄小松之后、丁彦臣之前的题记有道光年间的九皋、杨铎,咸丰年间的黄咸宝,丁氏之后的题记者有同治年间的李山农以及宣统年间的道元。

 

“宝用剑”拓片九皋题记

 

“九皋手拓”印

 

二、丁彦臣之前的鉴藏者

(一)九皋收藏(1838-1849年)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有署名“九皋”的题记,其中宝用剑拓片上的题记为“道光庚子春”(图三),即道光二十年(1840年)所作,由此得知九皋为道光年间人,从而可以推断其余题记的时间(表一)。

表一《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九皋题记 

 

拓本集中还有几处注有时间的佚名题记(表二)。

表二《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佚名题记

 

根据笔迹判断,以上“尚方故治”“周初铜尺”和“邢叔鼎”的题记同为九皋所作。依据九皋为道光年间人,此上题记的具体时间则分别确定为道光二十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由以上京姜敦拓片题记“王青园……其甥九皋”[8]可知,《三代吉金上》“栾女罍”拓片上的“青园母舅收藏”亦为九皋所题。又,《三代吉金上》“齐陈逆簠”的题记:“此拓本为汪氏仲恪借去其家,仅有拓本二纸,俟取来即见还也。道光庚子七月二十六日记。”[9]虽未署名,从时间上判断亦为九皋所作。

另,《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遍布“周增之印”(图五),但没有其题记,也查不到周增的资料,因其中两器的出土时间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而“周增之印”钤在拓片上,可以断定道光十六年之后周增在世(表三)。

表三《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周增之印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上盖“周增之印”之多,也表示周增为《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的主人。周增与九皋同一时期拥有《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核对两者笔迹,书写习惯一致,并且很多“周增之印”都钤在九皋题记处,周增与九皋应为同一人;但又存在疑点:个别九皋的签名覆盖在“周增之印”上面,按照常规是先签名后盖印。

 

图五 周增之印

 

(二)杨铎经眼(九皋同期)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有数处杨铎的题记(表四)。

表四《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杨铎题记

 

宋公戈拓片上所注年号“道光己亥”即道光十九年,杨石卿在沈阳采石山房看拓片的时间应为道光十九年之后,在散氏盘拓片后一页,杨铎回忆他尝于此年即“己亥夏四月,同戴静轩舟过维扬,偕罗茗香,见肆中有周太仆盘搨本……”[10]。“父辛彝”题记作于庚子年,推为道光二十年,由此题记还得知杨铎与九皋同为金石好友。

 

图六 杨铎题记

 

杨铎(1813-1879),一名奕铎,字石卿,号石道人,世居河南商城。祖父杨嗣远,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曾参与编纂清代《商城县志》。铎幼承家学,屡试不第,曾以县丞职入钦差大臣袁甲三军幕襄办文牍。“咸丰十一年擢县令,加同知衔。每不见用,仅委以厘捐、缉私等杂差达二十年。光绪五年(1879年)署震泽县(今江苏吴县)知事,未及半年病逝,年66岁。”[11]铎仕途困顿,以诗画述怀,“擅花卉,下笔俊爽,迅扫疾驰,数十幅立就”[12]。辑有《三十树梅花书屋诗草》《函青阁金石志》《中州金石目》《泰山纪游》等。

杨铎“天资颖异,酷嗜金石之学”[13]。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他在《中州金石目录》自序中言:“余家既贫,少时曾作齐鲁、燕赵、吴越、江汉之游,凡山川碑志,祠庙墓阙之文,舟车所历,无弗搜讨。聚之数十年,尝典衣省食,期欲必得,甚至妻孥诟谇,亦所不顾。自大禹岣嵝,宣王石鼓以下,已一二千卷矣。携之行箧,略加题识,而吾乡古迹,亦思著录。不意庚申春正于役南清河,猝遇兵警,散失无遗。近复稍稍集之。际此干戈扰攘,道路间关,而唐以后拓本不暇问焉。乃予金石成癖,至老不倦。”[14]

 

杨铎”石卿“印

 

从资料得知,道光廿年庚子,杨铎在山东济宁汪喜孙署作幕宾,纂修《济宁直隶州志》。《六君子砖合本》中汪喜孙跋语:“道光二十年印林来济宁主渔山书院,于时讲经之友有丁州司马宗洛,继来有张明经瀛暹,过客有刘孝廉宝楠、梅蕴生,合印林为五友。孰为来哉,孰为来哉!正月廿五喜孙记。”[15]由此可知,正月廿五日,杨铎还未到济宁。初夏,杨铎在《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作题记。有记载,从九月开始,杨铎连续出现在济宁:九月,“通州徐宗干由普照寺移置渔山书院,甘泉汪喜荀、商城杨铎、日照许瀚同观”[16];十月望,“石卿先生博雅好古,得其拓本装为册,属其友人日照许瀚书其后,时道光廿年庚子十月望日也”[17];“道光廿年庚子冬日,石卿杨铎拓奉养田仁兄大人清玩”[18];《六君子砖合本》记载,“道光庚子十二月四日,商城杨铎获观于济宁渔山书院”[19]。

次年,杨铎仍在济宁渔山书院,常进行访碑活动。许瀚记曰:五月初二日“石卿约同游武氏祠堂看画像”[20],第二日,“与石卿觅水涤濯,录其有字处手拓一份。石卿用笺用淡墨,予随其故事标题之大小多少裁纸。直者直,横者横,略存其位置之上下左右,用浓墨。拓至过午,饥渴交迫,手足俱困,勉强毕功。石卿又拓阙上题字二纸……”[21]。

从以上《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九年杨铎和九皋的题记情况看,亦可证明九皋在此时期应为《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的主人。

综上所述,九皋为道光年间人,其母舅为王青园司马;友人包括汪仲恪、严竹村等,杨铎为其挚友;收藏有宋公戈;书斋为沈阳采石山房。从“黄小松小所得金石”印章所盖的位置来看,有的盖在拓片上,有的盖在粘拓片的底本上,所以《拓本》为黄小松所辑是毫无疑问的,但由于黄小松在嘉庆七年(1802年)即已去世,道光年间九皋所得的器物拓片也包括在目录之中,可见《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应经过九皋重装并编目。但在黄氏之后《拓本》如何流到九皋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图八 黄咸宝题记

 

(三)黄咸宝经眼(1860年)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三代吉金上》散氏盘拓片处,有咸丰年间黄咸宝的题记:“此散氏盘非周太仆盘,《积古斋》言之甚详,自贡入内府,道光间圆明园不戒于火,已将此盘烧毁。余旧藏二搨本,一赠李仲白,一现今藏于身边未敢示人。阮氏家庙曾仿造一伪器,未知兵火之后存否。咸丰庚申春黄咸宝记。”[22]钤“老稼”章(图八)。咸丰庚申为咸丰十年(1860年)。《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确定为黄咸宝题记的只有这一处,黄咸宝似为此拓本的经眼人。

“黄咸宝,字稼轩,号悔存,江苏仪征人。由军功保举知县花翎、运同衔、尽先同知。同治八年(1869年)秋知县事。在任六载,清勤仁明。光绪元年(1875年)六月十七日,卒于任。”[23]关于黄咸宝原籍,另有一说法为甘泉(今江苏邗江)[24]。黄氏辑有《营陵诗略十二卷》,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刻黄纯嘏所著《草草草堂诗选》。

黄咸宝在任昌乐知县期间,尝“重修书院,捐廉课士,每逢大比礼重宾兴”[25]。光绪元年,黄咸宝在《续修营陵书院碑记》中记载了此事:“余于同治八年秋莅斯土……余乃先为之倡,邀同城乡绅士诸君,集议捐资以成此举。”[26]后,清廷“以亏短公款,革山东已故代理长清县知县王朝翼、署费县知县张炜……已故昌乐县知县黄咸宝职”[27]。

 

图九 李山农假观并题记

 

三、丁彦臣同期或之后的鉴藏者

(一)李山农借观(1869年)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有数处署名李山农的题记(表五)。

表五《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李山农题记

 

李山农(?-1896),名宗岱,以字行,广东南海人,其祖父三兄弟可琼、可瑞、可蕃,在嘉庆年间同登进士,授翰林。曾有对联云:父子状元天下有,同胞三翰世间稀。同治八年李山农任山东布政使,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山东督粮道,光绪三年(1877年)署济东泰武临道台,光绪五年(1879年)兼任山东盐运史[28]。后辞官,在平度采金,被停办。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招远玲珑山开采金矿,先后担任开源矿务公司和招远矿务公司督办。后招远金矿被查,李山农郁郁而终。

李山农富收藏,建有汉石园,《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格伯彝拓片上所署“汉石园主人”即李山农。“《麃孝禹刻石》,同治庚午山东费县平邑集出土,南海李山农方伯(宗岱)辇致济南寓中,名其园曰‘汉石园’。”[29]李氏收藏多吉金,且多重器。山东博物馆存《李氏宝彝堂收藏金石目录》为李山农手稿,著录所藏钟鼎彝器400余件,《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的虎形父辛鼎原为潘毅堂所藏,后即归李氏收藏。李氏在借阅《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时,见到拓本册中的虎形父辛鼎的拓片,认为是伪品。他用自己收藏的虎形父辛鼎拓了一张拓片附上,并题曰:“此双兕父辛鼎,余所藏也,旧释谓中者,器名,古人较射用以置筭,制作兕形云云。此铭正作‘中’字,旁有两兕,或者所释为不谬欤?偶阅《积古斋款识》,内收一伪本,与此正同,中间‘中’字不晰,文达遂强释为立矛形,相较之下不觉发笑。同治己巳岁孟秋日再从筱农贤友假观黄小松司马所辑吉金拓本,见其亦收此伪铭,想其意谓‘既经文达审定,必非赝鼎矣’。因忍俊不禁,将余藏器另拓一本附粘于下,后有阅者,审其字画之优劣,真伪自可判,然亦毋俟余之饶舌矣。南海李宗岱山农识于济南寓舍之寸草心斋。”[30]钤“千秋”“山农所得金石”(图九)。另,山东博物馆藏西周青铜重器颂簋,亦曾为李山农收藏。

李山农与丁彦臣曾为同僚,两人同为山东巡抚丁宝桢举荐:“布政使衔候补道李宗岱,朴实明爽,练达戎机。”[31]“山东遇缺丁彦臣,才识开拓,气局宏深。”[32]丁氏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年任山东督粮道,李氏于次年任督粮道[33],两人私交很好。《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题记显示,李山农至少从丁氏处借阅三次《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李山农第二次借阅时为同治己巳即同治八年。此后又再次借阅,其时丁氏尚为《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的主人。

李山农在《李氏宝彝堂收藏金石目录》中记载,有些器物为“丁筱农都转彦臣持赠”[34];有些系丁氏介绍给李山农购买入藏的,如太保方鼎、太保敦、召公甗、召伯盖鼎和召伯盖盉,“以上五器道光十六年出山左寿张县,取梁山土中,归济宁钟氏,丁筱农都转为金作缘以重价购之”[35]。李氏也曾将唐牺尊、大鹿庐镫等器赠与筱农太守[36]。

另外,格伯彝、仲驹父匜、周公姞尊(邑尊)和日乙彝拓片上李山农所题未注明时间,这些题记不能确认是否都是借阅时所作,亦可能此时《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的主人已易为李氏。

 

图一〇 李家恺题记

 

图一一 李家恺“道元”印

 

(二)李家恺收藏(1910年)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有数处署名“道元”的题记(表六)。

表六《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道元题记

 

拓本集中道元的考释较多,“道元”的印章也几乎盖满整个拓本,如此任性地盖章,道元必为拓本集的主人无疑(图一一)。宣统庚戌(1910年)道元在鲁公鼎拓片上题记,他的题记晚于李山农。道元,即李家恺(?-1931),为李山农次子。李山农曾记录“癸酉……八月十七日为良儿娶妇”[37],此处良儿不知是否为李家恺。是否李山农在世时《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就已归李氏家族目前尚未可知,但在李山农故去后,李家恺已拥有此拓本,《汉金文》“大泉五十范”拓片页上题:“此器存余家,先君读曰富人大万,道元注。”[38]

李家恺曾赴美国学习采矿技术,归国后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继承招远玲珑金矿矿权,一直从事矿产开采,并多次探索中外合作未果,于1931年去世。李家恺在金石学方面成果鲜为人知,《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李家恺所作考释都颇有见地。比如表六所提“父巳觚”拓片上道元的题记中认为,此拓是后人掺入无疑。经与黄小松的《小蓬莱阁金石目》核对,果然没有此条目。


图一二 王统照笔记


(三)入藏山东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于20世纪50年代由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购买,后拨交山东博物馆。在拓本集的前面有钢笔字夹条:“省文管会:兹将前存照处而已由文管会买好的‘黄小松所辑拓片’六大本送上,希检收。王统照启,六月十日午。以致函献唐先生并烦交付。”(图一二)可知该拓本是经由王统照介绍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购买的。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现代作家,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购买《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时,王统照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王献唐(1896—1960),名琯,字献唐,号凤笙,以字行,山东日照人。历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山东金石保存所负责人、山东古迹研究会委员兼秘书。接收《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时,王献唐担任山东省文管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

总之,《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流传日久,拓本的流传过程复杂,还有很多问题不甚明晰,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1.[1](清)黄小松:《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序,清稿本,山东博物馆藏。

2.[2]《清史稿》卷三八七《列传一七四·穆荫传附匡源等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23页。

3.[3][4]《(民国)增修胶志》卷四一《人物志·清功事》,第38页。

4.[5][6]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学报专号》,1941年,第250页。 

5.[7]朱家溓:《书北宋拓本〈鲁峻碑〉后》,《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4年第6期。

6.[8][22][30](清)黄小松:《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三代吉金上》,清稿本,山东博物馆藏。

7.[9][10](清)黄小松:《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三代吉金下》,清稿本,山东博物馆藏。

8.[11]商城县编纂委员会编《商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84-785页。

9.[12]乔晓军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二编)》,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223页。

10.[13](清)汪鋆:《扬州画苑录》,《十二砚斋四种》卷四,光绪九年仪征汪氏刊本,第8页。

11.[14](清)杨铎:《中州金石目录》序,清光绪二十六年南陵徐氏鄦斋丛书本。

12.[15]曹汉华编著《增广〈许瀚年谱〉》,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38页。

13.[16]《济州金石志》卷二《汉普照寺画像》,清道光二十五年闽中自刻本。

14.[17](清)许瀚:《许印林审订赵氏十三砖砚拓本题跋》,北京市文物考古所藏。

15.[18](清)许瀚:《周召伯彝》跋,《许印林杂著》卷九,山东博物馆藏。

16.[19]同[15],第150页。

17.[20][21](清)许瀚著、崔巍整理:《许瀚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9-160页。

18.[23][25]《(民国)昌乐县续志》卷二五《宦绩传》,1934年,第2页。

19.[24]李坦主编《扬州历代诗词》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20.[26]《(民国)昌乐县续志》卷一六《艺文志》,1934年,第6页。

21.[27]《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九。

22.[28][33]《(宣统)山东通志》卷五一至卷五四《国朝职官表》表一至表四,山东印刷公司。

23.[29](清)叶昌炽:《语石》卷一《前汉》,清宣统元年苏城文学山房刻本。

24.[31](清)丁宝桢:《保潘骏文、李宗岱片》,《丁文诚公奏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5.[32](清)丁宝桢:《保荐丁彦臣折》,《丁文诚奏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6.[34](清)李山农:《李氏宝彝堂收藏吉石目录》戊辰,清稿本,山东博物馆藏,第3页。

27.[35](清)李山农:《李氏宝彝堂收藏吉石目录》丙寅,清稿本,山东博物馆藏,第1页。

28.[36](清)李山农:《李氏宝彝堂收藏吉石目录》庚午,清稿本,山东博物馆藏,第32-35页。

29.[37](清)李山农:《李氏宝彝堂收藏吉石目录》癸酉,清稿本,山东博物馆藏,第49页。

30.[38](清)黄小松:《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汉金文》,清稿本,山东博物馆藏。


作者单位:山东博物馆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08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