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皮的小朋友用大人的口红到处涂鸦,机智的女主角在危急时刻用口红留下记号,因而挽救危局……影视作品中“口红”的妙用真不少!作为化妆品的口红与儿童使用的蜡笔确有相似之处。但是,蜡笔大多使用廉价的工业石蜡和画用染料为原料;而口红是由可食用蜡和油脂混合的基质,添加可食用染料和香料制成的。
各类高档化妆品的配方都是商业机密,充满了神秘感。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什么样的配方,口红基本都是由基质、染料和香料三部分组成的。那么,口红里都有哪些动植物原料呢?
口红的基质多是由多种蜡和油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的。这样的基质既能在常温下保持棒状,又能做到软硬适中,还有滋润嘴唇、不干裂的作用。在化学性质上,蜡和油脂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脂肪酸形成的酯。不同的是,蜡是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形成的酯,常温下一般呈固态;而油脂是脂肪酸和丙三醇(甘油)形成的酯,习惯上把常温下呈液态的叫作油,呈固态或半固态的叫作脂。蜡和油脂都呈液态时一般是互溶的。
蜂蜡、橄榄油和羊毛脂是3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口红基质原料,而巴西棕榈蜡、小烛树蜡、鲸蜡、蓖麻油和可可油等也可以作为基质应用于口红生产。
工蜂用蜂蜡建造蜂巢
来自蜜蜂的恩赐:蜂蜡
口红中最常用的一种蜡是蜂蜡,是养蜂业的一种重要产品,也是构成蜂巢的主要材料。将蜂巢清洗干净后浸于水中,加热熔化后再压榨过滤就可以得到蜂蜡。蜂蜡也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蜡。目前已知最早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蜂蜡是在亚洲西南部安纳托利亚新石器时期人们使用的器具上检测到的蜂蜡成分。英文“wax”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人(公元5世纪初到1066年间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东部和南部地区的一些民族)所说的“wear”,指的是从蜜蜂巢中得到的物质,也就是蜂蜡。蜂蜡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已经大量使用,主要作为照明燃料,以及熔化后作为防水材料涂抹于容器与船只上。我国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称其“味甘,微温,主下痢脓血,补中,续绝伤金疮、益气”。
人工驯养的蜜蜂主要是意大利蜜蜂和东方蜜蜂两种。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已大量出现。20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查尔斯·韦斯特菲尔德等根据蜜蜂基因组分析结果,从遗传学证明了西方蜜蜂起源于非洲的假说,并认为非洲蜜蜂在至少3500万年前经过伊比利亚半岛到达欧洲和俄罗斯,同时或至少在2300万年前经过埃及到达中东和东南欧。蜜蜂到达美洲时间较晚,直到17世纪早期伴随着人类的开发活动,蜜蜂才传入新大陆。
蜜蜂工蜂的腹部有4对蜡腺,可分泌蜡质以建造蜂巢,大约每2万只工蜂一生中可以分泌1千克蜂蜡。根据蜜蜂的种类及采集的花卉种类不同,蜂蜡的质量也有差异:一般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黏稠性蜡,薄层时呈透明状,略有蜂蜜的气味。蜂蜡的主要成分是棕榈酸蜂花酯,其次是固体的虫蜡酸,还含有多达300种以上的化合物成分。
促进人类文明出现的橄榄油
橄榄油是将木樨科植物橄榄树(油橄榄)的果实压榨制成的。橄榄树的果实是由囊果皮(包括果皮和果肉)和木制的内果皮组成的卵形核果,内果皮包裹种子1枚。果皮与种子的含油比率为50:1。橄榄油极易被皮肤吸收,有优良的润肤作用,还有一定的防晒功能。橄榄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甘油三酯,其中的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为主。
人们在中东地区公元前4.3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烧焦的橄榄木炭。考古学家推测,橄榄在约4.5万年前就已经存在,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可能早在青铜器时期就开始种植和加工橄榄。在埃及旧王朝史册中已有橄榄油从巴勒斯坦进口到埃及的记录。在以色列圣经镇发现了公元前7世纪的榨油装置遗址,证明当时这里的橄榄油制造业已经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规模。
橄榄油的生产和贸易在古希腊文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学家把橄榄、葡萄和小麦并列为促进人类文明出现的三大资源。在塞浦路斯的马罗尼,出土过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橄榄油压榨装置。后来,擅长海上航行的腓尼基人将橄榄农业传入了北非,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等地。罗马人在领地上普及橄榄农业,橄榄油成为罗马时代的重要食物和工业品。地中海地区的橄榄农业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而一度衰落,又随着文艺复兴再度兴盛。之后几起几落,一直延续到现在。目前地球上95%以上的橄榄树种植在地中海沿岸,还有少量分布在美洲。我国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关于橄榄的记载。
成分复杂的羊毛脂
羊毛脂是从羊毛中提取的一种脂类,它是羊的皮脂腺分泌物,能使羊毛润滑,起到抵御日光和风雨的作用。在毛纺行业中,羊毛脂是从洗涤羊毛的水中分离出来的深色膏状黏稠物,经过脱色、脱臭后得到的一种色微黄的半固体,略带特殊气味。它对人体皮肤有很好的渗透性,并有软化和润滑的作用。
羊毛脂的成分非常复杂,含有数百种脂肪酸和脂肪醇形成的酯。羊毛脂成分如此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一种反刍动物,羊长着一个功能强大的瘤胃,羊食入的植物会储存在瘤胃中经初步消化后返回口中咀嚼,并再次吞咽消化。瘤胃中含有数量巨大、密集多变且代谢十分活跃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可以对食草动物吃进的植物油脂进行代谢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数量众多的化合物,所以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脂肪成分会非常复杂,多样性远大于非反刍类动物。
形形色色的染料
口红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增加色彩,要起到这一作用就离不开染料。当然,口红必须使用无毒无害的可食用染料,主要有胭脂红、紫草红和珠光染料等几种。
胭脂红 又称为虫红,一种比较重要的红色染料,是由雌性胭脂虫的虫体经过干燥和提取得到的。
16世纪初,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班牙探险家发现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染印工艺,染料来自一种寄生于仙人掌上的昆虫,染色效果良好,色彩鲜艳而持久。当地的印第安人将胭脂虫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真正胭脂虫”,也就是现在生产胭脂红用的胭脂虫;其他类似的品种称为“野生胭脂虫”,色素含量较低。西班牙人看到了这种昆虫的经济价值,便将寄主植物和胭脂虫引入西班牙当时在中南美洲的各个殖民地,开展人工培养并保护起来。在十六七世纪,西班牙大力发展和垄断胭脂红工业,并严禁活体胭脂虫的出口,由此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各国的商人还是千方百计地将这种特殊的昆虫引种到了秘鲁、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等国。
群聚在一起的雌性胭脂虫(引自维基百科)
胭脂虫隶属同翅目洋红蚧科洋红蚧属。洋红蚧科仅含洋红蚧属一属,该属共有9种,均原产于中南美洲。1785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商业用的胭脂虫命名为Dactylopiuscoccus,也就是印第安人称为“真正胭脂虫”的昆虫。而印第安人所说的“野生胭脂虫”,实际上包括了该属的其他8个种。
1818年,人们从胭脂红中分离出一种蒽醌类糖苷——胭脂红酸。这种化合物为红色棱状结晶,易溶于水;颜色随溶液酸碱度而变化,在强酸性条件下呈橙色,在弱酸性条件下呈紫色,在中性条件下呈深红色。胭脂红酸的染色效果十分持久,对光照、温度变化和氧化都有良好的稳定性,低剂量使用时无毒无害。但胭脂虫的生长发育受温度和降雨影响极大,只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因而胭脂红的产量相对较低,价格比较高。
紫草红 一种价格相对便宜的红色染料,它是从原产我国的紫草科紫草属植物紫草的根中提取的红色素。紫草红几乎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醇和油脂,经过提纯后为暗紫红色结晶,主要成分是紫草素。紫草素也可以用细胞培养法生产:将紫草细胞在生物反应器里进行悬浮培养,即可以得到代谢产物紫草素。紫草红安全可靠,还有一定的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的功效。
珠光染料 有些口红涂抹后会泛着珍珠般闪耀的光泽,这是因为口红里添加了珠光染料的缘故。天然的珠光染料是将海水鱼的鳞片碾碎后,经有机溶剂提取后获得的,主要成分是6-羟基嘌呤和2-氨基-6-羟基嘌呤,大多为针状晶体,但是这种染料的产量更是十分有限,价格也更昂贵。
除上述3种天然染料外,人们还开发出了各种矿物染料和合成染料,它们使口红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
迷人的植物精油
几乎所有的化妆品都要添加一定剂量的香料,口红也不例外。这样做既可以掩盖基质原料单调乏味的油、蜡气味,还可以带来优雅迷人的香气,所以说香料是口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然,香料多由多种原料混合调配而成。
精油也称芳香油,是从芳香植物中提取的挥发性油状液体。比较常见的是柑橘属植物精油。柑橘属植物是芸香目芸香科柑橘属植物的总称,其生产和利用的历史非常悠久。柑橘属植物精油一般是从该属植物的果实外皮中提取的,主要用于生产果皮精油的柑橘类有柠檬、橙、葡萄柚、蜜橘和青柠等。早期的精油主要用于制药和生产香水。
历史上,最古老的柑橘属工业产品是油。例如,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最早种植柠檬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果皮中获取柠檬油,而果肉和柠檬汁由于不易保存而被丢弃。西西里岛传统的精油生产工艺是将果皮放入衬有海绵的木桶内,用海绵压板挤压,吸收精油;而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是将整果放入一种带有细小尖刺的漏斗形剉榨器中剉榨果皮,制取精油。现在,大型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利用现代化的压榨机,人们可以快速大量地获得更优质的精油。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水蒸气蒸馏获取精油,即将原料置于容器中,利用连续不断的水蒸气将原料中的精油带出。这种方法成本低、产量大。但是由于蒸馏时的水蒸气温度较高,会导致精油中一些不耐热的成分变质,使香气失真,因而质量和风味不如冷榨的精油,价格也偏低。
柑橘类植物精油呈液态,颜色因果实的种类差异而不同,从淡黄色到黄绿色都有。但大部分该类精油的主要成分都是一种叫柠檬烯的化合物,含量高达70%以上。柠檬烯是一种无色易挥发液体,也是该类精油的香气来源之一。柠檬烯还有止咳、化痰和助消化的功效。此外,柠檬烯是优良的溶剂,可以很好地溶解各种香料和染料,所以有时会将其他香料直接溶解在柠檬烯里。现在人们已经能够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柠檬烯。柑橘属植物精油中还含有数量繁多的微量成分,如柠檬醛、橙花醇、对伞花烃、蒎烯、月桂烯、香叶醛和芳樟醇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此类精油独特的芳香。
除了柑橘类的果皮,还有很多种植物的根、茎、叶可以提取精油,如薄荷油和樟脑油等。
植物浸膏、净油和香脂
浸膏是用有机溶剂浸提芳香植物后,经过蒸馏浓缩得到的一种膏状物。浸膏中除了含香料成分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植物蜡、色素、糖类和淀粉等,所以在常温下呈深色蜡状。浸膏再用乙醇萃取过滤后浓缩,就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净油,净油可以直接用于调配香料。
鲜花的芳香成分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保存,那就是香脂。所谓香脂,就是为芳香成分所饱和的油脂。传统的香脂生产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温浸法是把鲜花浸泡在温热的油脂里一段时间,过滤后得到香脂;第二种冷吸收法是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将鲜花铺放在脂肪基上,让脂肪基吸收芳香成分,过一段时间再换上新的鲜花,如此反复多次后直至脂肪基中的芳香成分饱和。两种方中,冷吸收法的生产加工温度低,芳香成分不易破坏,因此产品香气质量最佳,但是操作烦琐,产率低。
常用于香料制作的鲜花有:蔷薇科的玫瑰花,木樨科的茉莉花、桂花,番荔枝科的伊兰花,唇形科的薰衣草花,芸香科的橙花,堇菜科的紫罗兰花等等。长期以来,科学家对花朵中的芳香成分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以茉莉花为例,1899年,德国人黑塞首先发现了一种主要的芳香成分——含量约为3%的茉莉酮;1933年,鲁齐卡和菲佛确定了茉莉酮的化学结构;1942年,特雷夫和维尔纳人工合成了茉莉酮。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还从茉莉花中分离出了二氢茉莉酮、茉莉内酯、芳樟醇和丁香酚等数十种化合物,它们共同组成了芬芳沁人的茉莉花香。在化学家的努力下,这些成分现在都可以人工合成。
除了基质、染料和香料,口红中还会添加少量抑菌剂以防止有害菌滋生,添加少量的乳化剂帮助原料混合均匀,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发出各种合成原料应用到口红的调配中。但是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原料作为最传统的材料,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安全可靠的特性,仍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来源:《大自然》2019年01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