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藏·展 | 衣冠大成,去明代追寻华章之美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

 衣冠之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左传》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本身就蕴藏有“华夏”二字的内涵。

以中华传统服饰为代表的东方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的宝库中独树一帜。明代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是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典范,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先来一展鲁博馆藏中三件华服之盛颜——

 

1.

明衍圣公香色麻飞鱼袍

飞鱼造型早期龙头鱼身为主,宋元以后逐渐拟龙化。到了明代成为宫中使用的高等级纹样。最早是皇帝身边的侍从穿着以衬托帝王的威严,后来皇帝将之作为赐服赏给有功的大臣以示恩宠,于是成为了荣誉的象征。造型也由半龙半鱼逐渐演变成龙蟒形态。

古代纺织品和服饰一般都是天然纤维制成,历经漫长时间的老化以及朝代更替的动荡,极难完整保存。明衍圣公香色麻飞鱼袍能够以如此华丽完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得益于圣人府邸千年传承的泽被更是一代又一代文物守护者的护佑和传承。

细细品味这件明代赐服,可以感受到那一丝一缕间蕴含着的华夏衣冠文明的记忆。

 

2.

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袍

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袍是明代文武官员常服。圆领、大襟右衽、大袖,左右两侧出摆。衣身前胸、后背处各绣云鹤纹方补。面料为暗花纱,1:1平纹地上以二经绞组织显花,纹样为四合如意云纹。鹤纹补为明代文官一品使用,采用齐针、套针、打籽、接针等针法刺绣而成,纹样整体简练整洁,用色淡雅。

常服,是明代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所着的服饰,由乌纱帽、团领衫、束带、黑靴组成。

明代常服的等差标识主要是用位于前胸和后背处装饰的方形图案纹样,即我们所熟知的“补子”(胸背、花样)来区分的,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补子”不仅是文武官员品级的标志,也是一种高度凝练升华的文化符号。“补子”的应用,是明代官服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源自前代,并一直影响到清代。

 

3.

赭红鸾凤补女袍

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

赭红鸾凤补女袍是明代衍圣公府女眷的一件礼服。

女袍前短后长,款式别致,既仿古,又便于在仪式中行礼。这件礼服前胸后背均缀有彩绣流云鸾凤纹团形补,一鸾一凤围成团形,祥云贯穿其中。精致的暗花历经几百年依然光彩熠熠

散发出典雅高贵的气质。

这件女袍独特的形制借鉴了大衫的结构,是衍圣公府女眷出席较隆重场合时所穿。

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各朝服饰以不同的身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我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明朝是一个追求华丽的朝代,其织绣工艺水平达到巅峰。明代的服饰堪称锦衣华美,雍容大气。那么,明朝服饰从简朴到华美,又经历了那些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呢?

 

不妨来看看这个展——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由山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将于2020年9月29日在山东博物馆二楼12号展厅正式开展,展期暂定为3个月,届时观众们可以近距离的感受明朝服饰的端庄仪态与宏美气度。

 


传世藏品的华丽呈现

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成衣实物,其体系之完整、色彩之鲜艳、款式之齐全、保存之完好、纹饰之精美,在国内甚至是世界博物馆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此次展览遴选服饰文物30余件,全部是两馆馆藏明代服饰中的精品,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数量之多,可谓空前,更是明代传世成衣实物一次史无前例的集中展示。展览辅以古代书画、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文物50余件(套)。

 

中华服饰文化的多角度赏析

本次展览由“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三个单元构成,分别展示了明代官员服饰、嘉礼服饰和日常起居服饰,从礼仪文化、织绣技术、服饰多样化发展等角度表现了明代服饰的风采与魅力。展览中还设计有中华传统服饰创新延伸环节,结合当下流行的中国色、创新面料、工艺等服饰美学方面的设计作品,呈现了独特的“展中展”,让观众真正体会到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下的“活化与应用”。

 

“中国气派”的立体化呈现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力图展现明代服饰礼仪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同时让观众从其款式造型、工艺技术、装饰艺术中领略明代服饰的风采与魅力。本次展览旨在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服饰文化,通过服饰文化载体,展现中华传统的博大精深,启迪大众回望历史、树立文化自信,立足当下,继承优秀基因,塑造“中国风度”,展示“中国气派”。

 

「观展信息」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开展时间:2020年9月29日(暂定)

展期:三个月(暂定)

地点:山东博物馆二层12号展厅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