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多一点儿坚守

王照坤
美文拾遗

一把刻刀,刻出了生活百态和历史温情;一张皮影,演出了悠远的绝唱和无悔的坚守。

  —题记

午后,宅门半掩,一阵锣鼓喧天,顺一株老槐瞧去,有一方低矮的门楣,旁边的墙壁早已斑驳不堪,墙皮向外翻出。阳光透过槐冠,打在上面,随风摇摆,飘曳出百年的陈意,仿佛一壶陈酿的老酒泛出悠远绵长的酒香。

其间,人影稀疏,不时有人声传来。

我好奇难耐,便跨入其中,只见一块小小的白色幕布被灯光照得透亮,小小戏台约有四尺见方,临时搭建在一个已经看不出最初模样的“古董级”桌台上。其上正表演皮影戏:“哪里逃……”随着一声断喝,只见幕帘上飞出了一只仙鹤正扑向一条大蛇,大蛇扭动着,突然纵身一跃,腾空而去,齐天大圣和二郎神正在激战。皮影艺人稳健的操作、传神的表演,使一连串的变换动作一气呵成,再配合那慷慨豪迈的乡音曲调,着实深深地吸引了我。

几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身着艳丽的唐装,个个精神抖擞,手里都拿着不一样的“家什”。中间那位老人手中的乐器很特别,像是自制的,手柄处已被岁月摩挲出特殊的光泽。尽管观众寥寥无几,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那动情入境的表演。真是“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掀起帘角,走进简陋的屋内,忙碌的艺人们有的在描绘着心中的英雄形象,有的手执刻刀,有的在书写着什么……看着屋里那一摞摞发黄的唱本,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或淳朴,或艳丽,或粗犷,或细腻,处处流露着历史的厚重和独特的生命力。看着老艺人们一边手中夹着几根竹签,灵巧地挥舞,一边用苍劲浑厚的戏腔说唱着,一边想方设法把角色的动作、情感与语言巧妙融合,真正做到了人、影、戏融为一体。

有个老艺人在指点着咿呀学唱的小学徒,恨不得一下子将毕生绝学倾囊传授。老艺人说:“申遗虽然已经成功了,但是真正热爱皮影戏的年轻人还是不多,唉……不过,只要有人学就有希望,就有未来!”他那副沧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咿呀作唱的间隙,我陷入了沉思。皮影戏起于西汉,兴于唐代,盛于明清。“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是皮影戏的魅力;一刀一画,一唱一念,是皮影戏的深沉韵味;一巷一瓦,素雅清淡,是皮影人的平凡生活。它幕前的“趣”、幕后的“真”,无时无刻不映照着坚守的信念。

在这个戏曲文化、民俗艺术式微的环境下,如果没有那多一点儿的坚守,怎么会有眼前这出神入化的表演?如果没有那多一点儿的坚守,怎么会有皮影这国家级非遗文化的薪火相传?

微热的风灌满了整个屋子,而我们内心的热切也永不停歇。

归程时,我特意携了副皮影桌摆。如今,望着桌上那张神采飞扬的“齐天大圣”,我仿佛又回到那时,走进了那小小戏园,那皮影、那唱本,还有那满含沧桑的老腔,在空中回响着,飞向远方……


来源:《青年文学家》2024年第03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美文拾遗

精选当代优质散文,在闲暇时光里品味优雅文字。

1185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青年文学家 2024年第03期

主办: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周期:旬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