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文化 > 诸子百家> 经史子集

从“硕”字看《诗经》的审美倾向

宋仕丽
国学金典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叫《诗》或《诗三百》。《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文学,它以质朴自然的文风描写现实,再现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间贵族和平民的社会生活。《诗经》中存在大量描写男女外貌的四言诗句,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想象古代男子、女子的美好容颜。但在《诗经》中,“硕”字多次出现用来刻画古代男女的好貌,这似乎与我们现代的审美观念相抵触。据对《诗经》305篇统计,共有15篇出现了“硕”字,其中用来描写男女形貌的有8篇,描写其他事物的有7篇。《国风》这部分是《诗经》的精华,“硕”字出现的次数也最多。在现代,用“硕”形容人并不常见,而且这种形容也很难说是带有“赞美”意义的,因为在现代用这个词来形容人特别是女性,往往隐含着“胖、魁梧”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在当下的审美环境中又往往带有“贬义”色彩。而在距今约三千年的黄河流域,“硕”却多次用来形容男女的“好”貌,这种审美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

此前学者们对《诗经》审美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方面,多是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探究《诗经》中的女性审美和女性的自我意识,较少从文字学和词义的角度入手来探究《诗经》中的审美观念。本文试从“硕”字的形义分析入手,通过对“硕”词义的探究和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当时汉民族的物质生存意识和生殖崇拜文化,探究《诗经》中独特的审美观念。

一、“硕”字的形义分析

硕,许慎《说文解字》曰:“硕,头大也。从页石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硕,头大也。引伸为凡大之称。释诂、毛传皆曰。硕、大也。简兮传曰。硕人、大德也。”“硕”字甲骨文未见,在金文中出现了“硕”字,字形作“”“”。许慎认为“硕”是形声字,本义指“头大”。从构形上来看,“硕”由“石”和“页”两个构件组成,字形或从石省,古文石字作偏旁多省作厂。许慎《说文》曰:“页,头也。”“页”字甲骨文作“”,象人并突出其头首之形,本义正是指“人头”。石、硕上古同属铎部定母,语音相同,字符“石”用来标注读音,故“硕”字应属从页石声的形声字无误。

此外,许慎认为硕的本义是头大。但是,这是许慎根据字形分析得出的本义,也即“字”的本义。但“字”的本义不等于“词”的本义,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中区分了“造意”和“实义”。“造意是指字的构形意图,实义则是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词义……造意只能说字,实义才真正在语言中被使用过,才能称为词的本义。”“硕”字记录“头大”这个意义并不见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在西周金文中,“硕”字只以“硕父”的形式出现,如《叔硕父鼎》:“新宫弔(叔)硕父监(姬)乍(作)宝鼎。”《宴簋》:“宴从父东。”“硕父”,有的学者认为是用作人名,戴家祥先生认为这里的“硕父”就是“大父”,大父也就是祖父。《韩非子·五蠹》中有“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的用例,当然此处尚有争议,不足为确证,但是从其它较早文献用例来看,“硕”都是用来指“大”义而非专指“头大”,如《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杜预注:“硕,大也。”《礼记·大学》:“莫知其苗之硕。”所以“硕”字本义应为“大”而非“头大”。

二、“硕”在《诗经》中的词义内涵探究

从词义分析的角度来看,在《诗经》中,“硕”的词义核心“大”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所变化的主要是附属义中的感情色彩,即词义褒贬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人”这个修饰对象上。在《诗经》中,共有15篇诗中出现了“硕”字,其中用来描写男女形貌的有8篇,描写动植物等对象的有7篇。在以“人”为修饰对象的诗中,用来描述“男子”的有5篇,描述“女子”的有3篇。在古人眼里,“硕人”无论男女都是美的,而在今天,用“硕”来修饰男子尚可看作一种褒义的说法,例如“健硕的青年”,而对于“女子”一般不这样形容,现代的审美是推崇“瘦、纤细”的,如果形容女子“健硕”或“硕大”,那么这种形容往往含有一定的贬义。而在《诗经》中,却频频用“硕”来描述美丽的女子,乍一读来不免让人心生疑惑,为何在《诗经》时代“硕人”是美的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着重分析以“人”为修饰对象的“硕”在文本中的含义,特别是以“女性”为修饰对象的诗句,而对以其他事物为修饰对象的,则作简略的分析,从而突出“硕”的古今词义的差异,以及这种词义差异背后所凸显的审美差异。下面试举例分析。

(一)以人为修饰对象

1. 所修饰的对象是女子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诗经·卫风·硕人》)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诗经·唐风·椒聊》)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诗经·小雅·车舝》)

《硕人》所描写的女子是庄姜,《左传·隐公三年》里曾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诗开篇就说庄姜“硕人其颀”,郑玄笺云:“硕,大也。言庄姜仪表长丽俊好颀颀然。”“硕人”是赞美庄姜身材高大又美丽,当时的人以“长大为美”,这里的“硕人”是褒义的。《椒柳》则是以花椒的多子和气味香来比喻妇女多子,“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郑玄笺云:“硕,谓状貌,佼好也。”这里是形容这位妇女生了很多孩子,身材高大又丰满,也是褒义的。《车舝》是一首迎娶新娘赞美新娘美貌的诗,“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孔颖达疏曰:“硕,大也,言美大之女……如此,则王若有茂美之德,则其时彼有美大之贤女,以令善之德来配于王。”高亨《诗经今注》曰:“硕女,身材高大的女子。”程俊英《诗经译注》亦说:“硕女,美女。古代以身材高大为美。”但根据孔说,这里的“硕女”已不止指身材高大,可能已经包含了美德之义。

2. 所修饰的对象是男子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经·邶风·简兮》)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诗经·卫风·考槃》)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诗经·陈风·泽陂》)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诗经·豳风·狼跋》)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樵彼桑薪,昂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诗经·小雅·白华》)

《简兮》描绘的是一位女子在观看舞师表演的过程中,对舞师心生爱慕。“硕人俣俣”,郑玄以为“硕,大德也,俣俣,容貌大也”。孔颖达亦从此说。《毛诗序》认为,“《简兮》刺不用贤也”。高亨、程俊英等则认为“硕人”是高大的人。此处“硕人”的意思尚有争议,但根据“俣俣”是“容貌大”义可知,这里的男子也无疑是身材高大的。对于《考槃》,程俊英《诗经译注》说:“硕人,大人、美人、贤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简兮》咏贤者称硕人又称美人’。”考察上下文,这里的“硕人”应指的是贤德之人,全诗表达的是对隐士脱离世俗、享受山林之乐的赞美,也含有褒义色彩。《泽陂》描写的是女子思念爱慕男子的情诗。“硕大”指的是男子身材高大,这位偶遇的男子高大健壮、仪表堂堂,所以让女子辗转反侧、难以忘怀。《狼跋》这首诗的解读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公孙”指的是“周公”,喻周公摄政“虽遭诽谤,然所以处之不失其常”,这里的“硕肤”指公孙“心宽体胖,拥有大的美德”;另一种解释认为这里是以狼的贪婪凶残来形容公子王孙,“硕肤”指的是公子王孙的大肚皮,这时候“硕”字是含有贬义的。《白华》是一首弃妇哀怨诗,朱熹《诗集传》解释诗中的硕人,“尊大之称,亦称幽王也”。这里的“硕”仍然是高大义,正是因为男子身材高大美好,让女子爱慕着,男子抛弃女子后,女子仍时时回想起男子美好的容貌,内心的忧愁怨恨才更加深切。

(二)以其他事物为修饰对象

《诗经》中共有7首以动植物等为修饰对象的诗中出现“硕”字,这7首诗中,所使用的都是“大”这个义项,我们在这里做简要分析。《硕鼠》这首诗是《诗经》里的名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全诗始终用大老鼠刺君重敛,蚕食百姓。《驷驖》中的“奉时辰牡,辰牡孔硕”是形容秦君狩猎时射杀的一只个头大的公鹿。《巧言》中“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这里的“硕言”是大言,即虚夸的话,这首诗主要是讽刺小人的谗言。《楚茨》篇的“执爨踖踖,为俎孔硕”,这里形容的是“俎”这种铜质礼器非常大。《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这是一首农事诗,这里的“硕”是形容禾苗大、挺拔强壮,所表现的是农事兴旺,农民愉悦的美好情景。《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这里的“硕”是形容尹吉甫送别申伯前往谢城,并作了长诗相送。《閟宫》:“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这是一首赞美鲁僖公修建寝庙的诗,诗中的“硕”是用来形容祖庙的高大美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诗经》中,“硕”用来形容动植物等对象时,只包含“大”一个义项,其中《巧言》与《硕鼠》两篇中的“硕”是含有贬义色彩的。“蛇蛇硕言”是指浮夸的大话,其诗旨在于警示世人听信谗言必将召乱也。而“硕鼠”指大老鼠,此词实际上应是中性词,但因诗中用硕鼠来喻重敛的统治者和官吏,“硕”因此沾染上了贬义色彩。而在其它5首诗中,“硕”都是含有褒义的,如“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是形容禾苗强壮有力,因为禾苗强壮预示着谷物兴旺收成好。“辰牡孔硕”是指射杀的公鹿大,叙述了游猎的欢愉。“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形容诗长,诗长代表着情谊深厚。而“为俎孔硕”“路寝孔硕”都是形容器物硕大或建筑物高大。在这些诗中,诗人都是怀着美好的心情来赞美这些硕大的事物,诗中始终洋溢着愉悦的氛围。因此,对于动植物等,古人也是体现出了以“大”为美的倾向。

当“硕”用来形容人时,则主要包括“大”和“大德”两个义位,同时这两个义位的引申关系在《诗经》中已能窥探端倪。首先,《诗经》中的“美人”是以“大”为美,“大”是“硕”的本义。但是在《诗经》时代,“美人”不仅仅指外形美,而且也往往要求内在的美德,而“硕人”作为《诗经》时代美人的代名词,也就逐渐暗含着“贤德”的意义,“硕人”在文中有时指的就是贤德之人,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大德”也就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义位,如《考槃》中的“硕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硕人,大人、美人、贤人。”可见程俊英先生也是认为“硕”中是包含“贤德”的意思的。而从色彩义的角度来看,“大德”这个义位在使用中无疑是褒义的,而“大”这个义位描述人的外形时,则有两个义位变体,一个是“身材高大健壮”,这时是褒义的;另一个则是“肥胖的”,例如上面所举的有争议的“硕肤”,可能就是贬义的。

但总地来说,《诗经》时代常常用“硕”形容人的身材高大美好和贤良的品德,对于动植物等也多喜好硕大的。可以说,《诗经》时代以“硕”为美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先民的心中,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这种独特的审美倾向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也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国历史长河中包罗万象的审美意识。

三、以“硕”为美的民族文化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古希腊有记载特洛伊战争中英雄故事的《荷马史诗》,相比于西方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诗,可以称为我们古老的民族史诗的《诗经》,则以质朴自然的笔法记录了古代的恋爱、婚姻、劳动、打猎、祭祀等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诗经》记载的是周王朝由盛转衰的500年间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场景。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周王朝赖以生存的礼乐制度逐渐崩坏,诸侯之间相互攻伐,人们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当时生产力落后,人们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因此这就需要男子有个健硕的身体,因为他们不仅要劳作,还往往需要行军打仗。当时的女子也往往需要努力劳作,供养家庭。例如《豳风·七月》的“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就描述了女子采桑的劳动;《卫风·氓》中的“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更是叙述了女子做家务的辛苦繁忙。面对这些繁重的家务劳动,女性也需要一个强健的身体作为支撑,因此女子身材硕大在古人眼里就是身体健壮、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意味着这位女子可以成为家庭劳动力的一份子,承担家庭责任。这种实用性的需求逐渐演变成了女性以“硕”为美的审美观念。

以“硕”为美的审美观念还与先民的生殖崇拜有关。在古代,“母凭子贵”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在天子贵族还是寻常百姓家里都同样适用。在父系社会里,女性的生育往往带有功利性的色彩。在天子贵族家里,女性可以凭借子女特别是儿子获得恩宠,从而维持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在普通人家,女子生育孩子,代表着夫君的家族后继有人,种姓得以相传。在古人眼里人丁兴旺代表着福气多、财富多。因此女性的地位往往与生育紧密联系,而体型硕大的女子往往被视为多子的象征,父系社会中的女子“社会中的人”地位特点突出,可以说,在古代,女子价值的重要表现就是生育,而这种以生育为目的的审美就突显了女性的价值在于其“有用性”,因此身材高大健硕就成为评价女子生殖能力强的首要外在标准。

同时,对于动植物器物等事物,古人也是体现出以“硕”为美的倾向。上古时期先民的首要需求就是温饱和生存,普通百姓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农耕和狩猎。而禾苗硕大挺拔往往预示着谷物丰收,来年的食物有了保障,而打猎则是人们获取肉食的重要来源,如《伐檀》就有号召人们去耕作打猎的诗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因此,对于动植物,先民总是喜欢硕大的,这种审美也是从求温饱的实用性角度出发的,因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许慎将“美”与味觉联系到一起认为羊大为美,就是这种审美观念的反映。上述的《楚茨》和《閟宫》两首诗都与古人的祭祀文化有关,祭祀是先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祭祀来祈求谷物丰收、身体安康、歌颂祖德,因此古人以盛满食物的硕大的礼器和修建高耸的庙宇来显示对祭祀的敬重,从而以求神灵降福保佑自己。先民的审美是原始的和粗糙的,物质条件和工具的限制使他们难以制作出精致的物品来贡纳,他们只能用粗犷质朴又代表原始审美的“大”的事物来向神敬献诚意。因此,古人这种以硕为美的观念也主要是从实用角度生发出来的,“大”与人们的生存紧紧联系到一起,这种由生活体验生发出来的审美要求,体现了先民较为质朴的原始审美理念。

总地来看,《诗经》中“以硕为美”的审美带有强烈的实用性特征,他们主要是从物质生存意识和生殖崇拜角度形成了美的意识,因此“硕人”成为了美人的代名词。《诗经》所处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由先民的求温饱绵延子孙,到现在倡导独立自主、张扬个性,“人”的中心也逐渐由“群体的人”发展为“独立的人”,当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满足时,当“生育”不再成为评价女性价值的主要标准时,审美评价的角度转变了,美的内容也自然发生了变化。因此,在不同时代,美都有不同的标准,这也体现了审美的多元性和社会性。

来源:《美与时代(下)》2023年第10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国学金典

从国学出发,向深度远游。饱览古今,人生即是经典。

31393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美与时代(下) 2023年第10期

主办: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河南省美学学会

周期:月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