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全能型的画家,
在人物画之外,
陈洪绶亦以花鸟画享誉后世。
在众多的花卉题材之中,
陈洪绶对于莲花似有偏爱之心。
他幼名莲子,自号老莲,
其一生与莲有着不解之缘。
爱莲之心加上丹青画手,
使得莲花在老莲笔下别有一种
妖娆的韵致……
于朝梦中宁馨儿:人生如莲
陈洪绶出身世家,其祖居原在河南许昌,第五十四代远祖陈寔为汉太丘长,人品学问为一时士林模范。他的第十五代远祖陈寿身居高位,于北宋末年南渡定居在浙江一带,定居于诸暨枫桥镇。陈洪绶的祖父陈性学是万历五年(一五七七年)进士,做过广东、陕西布政使,家境殷实,「田园资材亦甚裕」(【清】孟远《陈洪绶传》),可见幼年陈洪绶的成长环境是非常优越的。其父亲陈于朝无成,来宗道(与陈于朝有同学之谊,又是儿女亲家)《陈于朝墓志铭》中说陈于朝每三年都要参加一次考试,与其他晚明的多数文人一样,仕途并不顺遂,屡试不中,「独隐居不仕,读书苎萝山下,惟事撰述。既与甬东屠隆辈学道」。(【清】孟远《陈洪绶传》)面对不顺利的仕途,晚明文人有的沉迷声色,纸醉金迷;有的纵情笔墨,寄情于景。陈洪绶的父亲以笃信佛教来排遣内心的苦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陈于朝在陈洪绶出生前做了一个梦:「有道人氅衣鹤发,手一莲子,授于朝曰:『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而绶于是生,故幼名莲子。」(【清】孟远《陈洪绶传》)陈于朝梦见一个道士手持一莲子告诉他,将会生一个「宁馨儿」。陈洪绶未出生之时,便与莲结缘,成为其幼名(陈洪绶幼名莲子)。陈洪绶第四子陈字,号小莲,原名儒桢,字无名,书画均传老莲衣钵,小莲之名号不仅是陈洪绶艺术的传承,更是生命的延续,连接着老莲的过去与将来。
由于父亲笃信佛教,陈洪绶耳濡目染,对其产生不小影响,正如老莲《山居》一诗所表达的:「岩阿君避地,卜宅我为家。溪女能留饮,山僧远送茶。学仙堆药草,供佛种莲花。清福难消受,团瓢不用赊。」(【明】陈洪绶《宝纶堂集》卷五)所以在老莲一生所用名号中与佛教有关的很多,如九品莲台主者、老莲居士、莲沙弥、僧悔等。其幼名「莲子」多出现在早年的画作之上,如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龟蛇图》,钤「莲子」白文印,约作于万历三十七年(一六〇九年),应是陈洪绶存世最早的作品;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无极长生图》,创作于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钤「莲子」朱文印,落款「枫溪莲子陈洪绶」;还有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准提佛母法像》,创作于万历四十八年(一六二〇年),钤「莲子」朱文印。「准提」意为清净,是密宗莲花部六观音之一,莲子的名号联结着陈洪绶与佛教的因缘。
明至清 陈洪绶、陈字杂画图册(陈字七开) 绢本设色 每开纵二二·二厘米 横二一·七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至清 陈洪绶、陈字杂画图册(陈字七开) 绢本设色 每开纵二二·二厘米 横二一·七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至清 陈洪绶、陈字杂画图册(陈字七开) 绢本设色 每开纵二二·二厘米 横二一·七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至清 陈洪绶、陈字杂画图册(陈字七开) 绢本设色 每开纵二二·二厘米 横二一·七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至清 陈洪绶、陈字杂画图册(陈字七开) 绢本设色 每开纵二二·二厘米 横二一·七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至清 陈洪绶、陈字杂画图册(陈字七开) 绢本设色 每开纵二二·二厘米 横二一·七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至清 陈洪绶、陈字杂画图册(陈字七开) 绢本设色 每开纵二二·二厘米 横二一·七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甲申之变指的是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后,陈洪绶的师友相继殉国,这些噩耗给其沉重的打击,这阶段的诗歌《幽事》透露出其出家的意向:「但寻幽事我优为,瓶插仙华冒墨池。寄赠偶然捉白扇,作书还得比红儿。双头痹就扦茄本,百舌高攀学画眉。四十八年醒梦半,功名弃早坐禅迟。」(【明】陈洪绶《宝纶堂集》卷八)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清军破绍兴,陈洪绶逃到了绍兴城南三十里的云门山上,在云门寺出家为僧。在《宝纶堂集》中有很多作于此时的诗作,如《学佛》:「深竹长松下,经行读佛书。福知何日积,我得久山居。野老为邻友,僧寮作敝庐。兵戈非不幸,反得讲真如。」(【明】陈洪绶《宝纶堂集》卷五)而后在其作品上就有了与这段经历相关的钤印,如「云门老悔洪绶」「云门僧悔」「老迟道人」,到了晚年更是出现了「准提弟子」这样的名号。
明 陈洪绶 龟蛇图轴 纸本设色纵一一二·四厘米 横四五·九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西湖岸边董飞仙:香艳如莲
明 陈洪绶 准提佛母法像轴 纸本水墨纵一三五厘米 横四八·六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陈洪绶除了绘画上非常成功,名留续画史,其风流生活也为人津津乐道,特别是其放荡不羁的性格。陈洪绶十七岁时娶来斯行之女为妻,两人婚后相处和谐,但不幸的是在天启三年(一六二三年)老莲二十六岁时,爱妻来氏病逝。天启四年老莲娶杭州卫指挥同知韩君的女儿续弦。虽然家有爱妻,但「醇酒狎妓」却是他狂放不羁个性的写照。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年),仕途受挫的陈洪绶从北京回到家乡,在扬州逗留期间,娶胡净鬘为侍妾,在《宝纶堂集》中有此时老莲所做的情诗:「闻欢下扬州,扬州女儿好。如侬者几人,一一向侬道。」(【明】陈洪绶《桥头曲》,《宝纶堂集》卷六)
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年),二十一岁的陈洪绶考中了秀才,以晚明文人科考的难度,这个年纪成为秀才并不算晚,正因如此,这极大增强了他在仕途上的信心。两年后的春天,陈洪绶来到了杭州,这里是他幼年学画的地方——在十岁的时候陈洪绶曾数摹杭州府学宋代李公麟所绘《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圣贤图石刻》(【清】周亮工《读画录》卷一),据孟远《陈洪绶传》:「(陈洪绶)濡笔作画,钱塘画家蓝瑛、孙杕见而奇之,曰:『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而此时再次来杭的老莲早已画名远播。老莲的许多好友包括张岱等都在杭州,他开始以画交友、以文会友,其中不仅有士大夫,还有歌妓。陈洪绶的画名、才名引得杭州的名妓来求画,他曾经为名妓董飞仙画了一幅《莲花图》,并且赠她一首七绝诗:「桃花马上董飞仙,自剪生绡乞画莲。好事日多还记得,庚申三月岳坟前。」(【明】陈洪绶《宝纶堂集》卷九)这是老莲非常有名的一首诗,还被清初文人编入各种诗话之中广为传颂,是很能体现陈洪绶风流形象的一首诗作。为董氏所作《莲花图》并没有保存至今,但由此亦可见此时陈洪绶画莲之名的一斑。
后来陈洪绶在北京曾梦到了这位西湖边上的美人,于是作《梦故妓董香绡》一首:「长安梦见董香绡,依旧桃花马上娇。醉后彩云千万里,应随月到定香桥。」(【明】陈洪绶《宝纶堂集》卷九)除此之外,老莲还数次在诗词中提到杭州香桥畔的董飞仙:「一生有何得意处,名字湖山之内闻。锦带桥畔照白发,定香桥畔忆红裙。」(【明】陈洪绶《失题》,《宝纶堂集》卷九)「山水缘犹未断,朝暮定香桥畔。君去早来时,看得芙蓉一半。青盼,青盼,乞与老莲作伴。」(【明】陈洪绶《如梦令·山水缘犹未断》,《宝纶堂集》卷十)陈洪绶的版画巨作《水浒叶子》中的扈三娘的像赞有「桃花马上石榴裙」之语,其画面上形象与《水浒传》中的记载完全不同,不知老莲绘画此图时心中所想,是否就是杭州香桥畔骑着桃花马的董飞仙呢?
董飞仙乞画莲花,使得年轻的陈绶与董飞仙结缘,还牵带起他生命最几年的时光中一桩烦恼事。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九月陈洪绶应马白生的请求,其朋友的通俗小说《生绡剪》封面字。这个书名多半是从陈洪绶为董飞所作诗句中而来。不料事隔一年,顺七年(一六五〇年)陈洪绶题字的《生剪》惹了麻烦,当地的权贵卢子由认这本小说有影射他的地方,而且认为老莲不仅仅是题字,而且是实际的作者,于是找老莲算账。陈洪绶请来好友戴茂齐说情,但并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在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年春天,只能自书《辩揭》来申诉冤屈。(黄涌泉《中国画家丛书·陈洪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二四页)
荷锄移彼数株栽:老莲画莲
陈洪绶绘《水浒叶子》之“扈三娘” 明末清初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明 陈洪绶 山水人物花卉图册之“铜瓶插荷” 纸本设色纵二二·二厘米 横九·二厘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莲花虽不是现存陈洪绶绘画中出现的最多的花卉种类,但是老莲对莲花确有格外的偏爱,毛奇龄《陈老莲别传》称:「洪绶好画莲,自称老莲。」(【清】毛奇龄《西河集》卷七十九)《宝纶堂集》中有多首描绘莲花的诗作,如《荷花》《醉中画荷与元鲁叔》等。老莲画莲画法上也比较多样,有早期敷色浓烈、造型工致的,有文人野趣、逸笔草草的,也有中晚期淡雅严谨、富有雅趣的。
陈洪绶的莲画最早以折枝瓶花的形式出现。自汉代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土,供养菩萨的花卉成为中国折枝插花的起源。到了宋代,时人追求生活之中的艺术品味,喜欢在家插花,以增加生活情趣,插花成为了与烧香、点茶、挂画并称的宋人「四般闲事」之一,成为了彰显文人意趣的生活方式。到了陈洪绶生活的年代,插花已经成为了流行风尚,高濂《遵生八笺》、袁宏道《瓶史》中均有记载插花的用器、品评、摆放等内容,绘画中亦出现大量表现瓶花的作品。
陈洪绶画有很多折枝瓶花的作品,包括梅花、菊花等多种花卉,这些瓶花作品现存纪年最早的就是折枝荷花。陈洪绶画于早年的《山水人物花卉图》册之「铜瓶插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落款「壬戌(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秋,洪绶」,图中绘一铜瓶,铜瓶的高度被拉长,偏置画面左方。瓶中插有一枝荷花,以一荷叶配之,下方点缀竹叶。瓶身轮廓利用战笔(曲折颤动的笔法)表现其斑驳的质感,利用对比强烈的赭石渲染出铜瓶的铜锈。从宋代开始人们认为铜器适合作为花器,赵希鹄《洞天清录》记载:「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若水锈、传世古则否,陶器入土千年亦然。」(【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钟鼎彝器辨·古铜瓶钵养花果」)在晚明铜器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欣赏品,受到鉴赏家的青睐,搭配折枝花更是锦上添花,袁宏道《瓶史》记载:「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神之精舍也。」(【明】袁宏道《瓶史》卷下「器具」)「铜瓶插荷」虽是陈洪绶早年画作,但胜在构图奇绝:拉长的瓶身配以荷花,衬托出莲花高洁的品质,与传统的瓶花作品不同,取势没有四平八稳,而是把画面的右方全部空出来,荷花及其荷叶的动势向右,撑起画面结构的平衡。这种险峻的构图方式,在老莲绘于崇祯八年(一六三五年)的《冰壶秋色图》(大英博物馆藏)、晚年《摹古图》册中的「侍女」一开(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均可以看到。今人评价陈洪绶作品「高古奇骇」,并不仅仅从造型、题材中突破,其构图也有「奇骇」的特点,虽然受当时审美风气所限,这种构图并不是主流,但是老莲拓展了一种新模式,并被清代所谓的非正统派画家(如「八大」「扬州八怪」等)所继承。
陈洪绶的人物画颇负盛名,这些人物画中有很多是表现文人生活的场景。瓶花经常出现在这类人物画中,其作用不仅仅是点缀场景,更能表现人物的高贵品格,这其中有很多以莲花为花材的折枝瓶花。藏于朵云轩的《品茶图》中的场景中就布置着莲花瓶花,款云:「老莲洪绶画于青藤书屋。」陈洪绶于甲申之变前从北京归来后,迁居绍兴,借住徐渭旧居青藤书屋,顺治三年夏逃到云门山上,此画应作于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之际。画中绘有一高士坐蕉叶上,左手抚膝,右手捧杯,置茶壶及烹水炉。高士对面有一友与他一同品饮,画面右方绘有莲花瓶花,瓶旁有书画卷一捆,表现着品茗、插花、观画的文人雅事。老莲在青藤书屋作这种文人闲事的作品,可见其心情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山崩地裂的大变革之中,他在青藤书屋曾作诗言:「青藤书屋少株梅,倍忆家山是处开。若得兵销农器日,荷锄移彼数株栽。」(【明】陈洪绶《书青藤书屋·其二》,《宝纶堂集》卷九)避居青藤书屋的老莲在兵连祸结之时,希望能过上「荷锄移彼数株栽」的生活,那么《品茶图》更像是一幅在此时的生活的愿景。
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陈洪绶为南生鲁作《南生鲁四乐图》(苏黎世利特伯格博物馆藏),该图分为解妪、醉吟、讲音、逃禅四个部分,以白居易的典故画南生鲁的变装像。第四段逃禅诗云:「人谓莲花气,我曰旃檀香。每逢无法时,乃理不住方。」画中人物安坐蕉叶上,身后有石案,上有铜尊,插有两朵莲花并点缀莲叶,开片圆炉中燃檀香一块,后有佛像和莲花,忆念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龙门石窟旁忘情山水、栖心释氏。此件作品是陈洪绶与儿子陈字、门人严湛共同完成,卷前有唐豫的序:「予友陈章侯,下笔妙天下,而又不肯轻为人设一笔。独见我生鲁先生,欣然为绘四图,且索题于予。」
明 陈洪绶 冰壶秋色图轴 绢本设色纵一七五厘米 横九八·五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明 陈洪绶 摹古图册之仕女 绢本设色纵二四·六厘米 横二二·六厘米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除了瓶花之莲,陈洪绶经常作莲花与湖石组合的画作。这些作品大都具有世俗的吉祥寓意,多是为他人应酬而作,用于祝寿等社交场合。这类绘画中的莲花多与湖石组合呈现,辅以蝴蝶、青蛙、白鹭等元素重新布局,莲鹭与「连禄」谐音,这类的吉祥图式也见于晚明的各类工艺美术作品之中。陈洪绶较早的一件莲石题材作品是《荷花鸳鸯图》(故宫博物院藏),款云:「溪山老莲洪绶写于清义堂。」下钤「陈洪绶印」「章侯」二印,约创作于崇祯八年(一六三五年)左右。画中下方绘有池塘,池塘右下石直立,向画中央微斜,奇石之后有荷花数株,花叶俱茂,荷花的花朵清丽,展现荷花花开的数种状态——或含苞,或初绽,或怒放。画面右上方有小蝶紧随大蝶飞下,飞向画面最高处含苞待放的荷花。右方一朵荷花之上停着一只蝴蝶,一对鸳鸯在池面上悠然自得,荷叶上有一只青蛙。奇石是陈洪绶经常描绘的画面元素,这里描绘的是通体坚实的石块,采用硬而带方折的实线勾勒,层次及棱角分明,简括雄壮,与多姿的荷花相衬托,画面刚与柔的搭配十分统一、和谐。这件作品的荷花、鸳鸯、青蛙、蝴蝶用细腻的工笔描绘,造型准确,是陈洪绶早年师法宋代花鸟画的典型作品。
明 陈洪绶、严湛、陈字合绘南生鲁四乐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全卷纵三〇·八厘米横二八九·五厘米 苏黎世利特伯格博物馆藏
明 陈洪绶 仕女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洪绶 仕女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陈洪绶中年以后所画之莲石更加精进,不仅造型生动,色彩也十分雅丽,风格上与早期的《荷花鸳鸯图》明显不同,呈现出文人趣味。《红莲图》(故宫博物院藏)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约创作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〇年),款云:「云溪老渔陈洪绶仿王若水画于永柏书堂。」画中有两朵荷花作盛开状,右面盛开的荷花后有一朵半遮的荷花将要绽放,几片荷叶各具姿态,直立在池水中,绿叶、绿梗映照着水中淡绿色的浮萍。最高处的蝴蝶,直扑那朵居中的大荷花。画面中下有一座多孔的太湖石,玲珑多角,用减淡的笔墨勾皴出坚实而富有变化的形态。太湖石的左下方另外绘有一座圆浑低伏的墨石,笔墨混融。池水的涟漪用细笔勾勒皴染,含蓄而富有变化。此图设色淡雅,用笔虚和,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笔墨趣味,对于莲石这种具常见的题材却能表达出雅致的趣味,实属难得。与此件作品风格近似的是《荷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创作于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年)前后,此图款云:「迟老画于静香居,为顺之道盟兄寿。」画上有绫子诗塘,自题五绝:「弦管张水天,芙蓉鹭鸶起。我则偶尔为,如何能是子。弗迟书旧作,似顺老道盟兄正。」画中绘有一朵盛开的荷花,从湖石的上方探出,下方的荷叶将右面含苞待放的花苞遮盖住,荷花叶子的边缘绘制得十分生动形象。石下池水沦漪,三片新叶飘浮于池水之上,用笔点出萍草,设色极为淡雅。陈洪绶晚年在绘制荷花的时候一改以往,多用这种淡雅的设色方式,如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杂画图》册之「荷花湖石」、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摹古图》册之「莲石」。这些作品均是老莲晚年之作,设色清淡、雅致,更加具有笔墨韵味,勾皴简快苍劲,质感极强,石的画法也没有早年的尖峭,造型变得浑圆。
明 陈洪绶 荷花鸳鸯图轴及局部 绢本设色 纵一八三厘米 横九八·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洪绶 荷花鸳鸯图轴及局部 绢本设色 纵一八三厘米 横九八·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洪绶 荷花鸳鸯图轴及局部 绢本设色 纵一八三厘米 横九八·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洪绶 荷花图轴 绢本设色纵七五·八厘米 横三九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洪绶 红莲图轴 绢本设色纵一七七·四厘米横五二·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洪绶 杂画图册之「荷花湖石」 绢本设色纵三一·五厘米 横二四·九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老莲还有一种风格较为特别的莲画,以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莲石图》为代表。此图约创作于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自题七绝一首:「青莲法界野人家,官柳蓑蓑百丈沙。战马未来犹未去,怀之不已写莲花。用沙花韵,书似功盟大弟即教我。」这件作品具有写意趣味,以浓淡相间的泼墨勾染荷叶,叶子在花朵之前,花朵以淡墨勾出。花朵与陈洪绶其他风格的莲画略有区别,省略了很多细节,如花蕊、莲蓬等。湖石斜立于池塘之上,以折笔勾出,用笔墨皴染,辅以苔点,这种画法类似于山水的皴法,也是陈洪绶的一种尝试,但湖石的形、质俱在。池塘的水波以细笔淡墨勾勒而成,这种逸笔草草的莲石作品在陈洪绶的作品之中较为少见。
明 陈洪绶 摹古图册之「莲石」 绢本设色纵二四·六厘米 横二二·六厘米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明 陈洪绶 莲石图轴 纸本水墨纵一五一·九厘米 横六一·七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来源:《紫禁城》2023年第02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