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宇宙探索

“北京时间之母”——叶叔华



浩渺的宇宙里,小行星3241号被命名为“叶叔华星”,以纪念叶叔华在天文领域的杰出贡献。她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首位天文台女台长。星星光芒闪耀,刺破黑夜,正如同叶叔华不断冲破社会束缚,不断奋斗前进的人生。


敲开机遇之门

1927年,叶叔华出生于广州。迫于战争和生计,童年的叶叔华跟随家人辗转于广州、香港、韶关等地才念完了小学和初中。1945年,叶叔华报考中山大学,和父亲协商后选择了数学天文系,以理学院第一名的高分被录取。大一时,邹仪新教授讲授的天文课深深吸引了她,于是她在大二分系时选择了天文系。

1950年,叶叔华从香港回到南京求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给出的回复是可以招一名男的。叶叔华立即给台长张钰哲写了一封长信,列举了五个“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她的大胆和冲劲为自己敲开了机遇之门,于1951年底入职当时紫金山天文台所属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


主持建立“北京时间”

徐家汇观象台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时间服务台,从1914年起就参与了世界时的测定工作。在这里,叶叔华和同事轮班观测,通常一个晚上观测20多颗星,每天上午11点整和下午5点整把准确的时间用无线电发播出去。但是,徐家汇观象台使用的设备过于老旧,因此提供的标准时间精度不足。

当时,我国开展了大规模资源勘探、水利矿山建设、铁路工程建设、精密地图测绘等工作,迫切需要筹建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叶叔华挑起了这个担子。面对经费不足、人员不足、设备落后等问题,叶叔华带着团队不顾一切地去努力,终于找到了一套适合我国观测条件的方法——对观测员根据其误差的变化而取平均值。1965年,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我国的时间基准向全国发播,这就是后来的“北京时间”。“北京时间”的精确度超越了由4个国家共17个台站参加的苏联标准时刻系统,仅次于巴黎天文台的“世界时”。


牵头VLBI技术变革

1966年,叶叔华了解到一种天文学使用的高分辨率、高测量精度的观测技术——VLBI(即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简单来说,VLBI就是把几个小望远镜联合起来,达到一架大望远镜的观测效果)。VLBI技术的分辨率比传统观测仪器提高了几十倍,而且不需要电缆,各个天文台站借助原子钟就可以连接起来,不仅有助于天文学的发展,对国防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项新技术的成本比较高,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也鲜有人问津,但叶叔华敏锐地看到了它的应用前景。1973年,叶叔华提出了发展VLBI的计划,从自己的队伍里头,挑选了一批“骨干”出来,先试制了6米望远镜,和德国的100米望远镜做了首个欧亚大陆的联合观测。

1981年,叶叔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成为中国首位天文台女台长。在她的带领下,VLBI项目正式启动,陆续在上海、北京、昆明和乌鲁木齐建起了25米、50米、40米及25米的4台射电天文望远镜。1988年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宣布,世界时测定全部采用VLBI、激光测人造卫星和GPS等新技术,如果当初没有预估到这一趋势,我国的时间测量优势将全军覆没。

2007年,我国准备发射“嫦娥一号”,卫星飞到月球附近要改变轨道,需要非常精确的空间测量才能确定改道时间和方式。VLBI联测出色完成了这一任务,只用了6分钟就将有关数据从上海报到了北京总部。在后续的北斗卫星、“天问一号”等工程中,VLBI测控系统也发挥了精确护航的作用。

如今,已经96岁的叶叔华仍然在坚持工作。而且,她鼓励女性用自己的努力去“打破天花板”。正如叶叔华所言,“只要你锲而不舍地去做,总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来源:《科学启蒙》2023年第05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