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文化 > 哲学

《道德经》与人生“三观”

孙睿 于营
国学金典

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不忘历史,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文化在不同的背景下被赋予更多新的内容。承古创新,创新的前提是继承。道家学派以其“无为”“自然”思想著称,其学说中蕴含的质朴哲学与思辨式思维对于当代文明下人们的思想由繁化简、由泛到专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老子的《道德经》传续两千多年,书中论述的德育虽精练短小,却暗含深刻寓意。《道德经》的内涵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内容,在当今建设21世纪人才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背景下,发挥《道德经》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完善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心胸宽广、志向高远、爱国敬业的当代青年。


《道德经》与世界观

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相统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世界观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及其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价值选择。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不能采用唯物辩证、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就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老子从宇宙演进的大视角观照世间万物,探索自身,找寻生命的真谛。《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进而论道,指出道是万物的始祖,道生万物,从无到有。在第十章中指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认为人看似拥有了所有,但终究并未真正占有任何事物。道生万物,无所取有。事物在外,心在内,恪守本心,身体与灵魂合二为一,方符合天道。将一切浮沉视为外物,唯有“我”才真正属于自己。对待客观世界,勿过于看重物的分量。换而言之,不要过于执着于得与失,想要使人生活得更加精彩而富有价值,应更加注重体验,心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富足更让人珍视,唯有亲身经历过的美好感受才能永久留存心中。物会消失,但心的历练能够积淀下你所有的过往。基于这种世界观,面对外部的诱惑,人不应过于看重物质的得失与好坏,越是处于浮躁下,越应学会沉淀自己的内心。如手机、电脑等通讯、娱乐、交通工具等不断更替升级,对于它们的选择与使用,适合自己就好。不必过分拘泥于款式、型号与是否流行等问题。当你过于看重某物时,自然就会被此物所束缚以致逐渐失去本心。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指出:“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复”轮回、循环,“常”常态。客观世界万物的运动都有一种永恒的规律,如同花开花落,自有定时。万事万物,最终都会归于其本原,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人生正是有起有落、有喜有忧相生相伴,所有的一切最后都会归于寂静。道德本体是一种虚无的状态,是一种寂静无声、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我们尊重客观规律、认清现实也是在认识自己。将自己的烦恼与宇宙相比,才知自己仅是绵长星河链中的一粒微光。认识与观察世界,方可效仿天地的包容和气魄,逐渐将天地之气汇于一身,变得从容、大气。人只有拥有广阔的世界观,从容审视人生的境遇,从容面对挫折与成就,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才能逐渐领悟“道”。


《道德经》与人生观

(一)谨言

《道德经》第五章指出:“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网络平台与各种通信软件的普及,让我们能随时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产生联系。在注重效率反馈的虚拟环境下,言论变得更加自由,发表评论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但是,无论是在网络还是现实社会,总有人嘴快于脑、脑快于心,往往未多加考量就仓促发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看法,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妄加评论。话语的自由让人充分发表意见,也让人为自己冲动盲目发表不实言论或造谣生事付出代价。《道德经》启示我们,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不要因为过于自由的言论将自己逼向绝路,人要对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所谓谨言慎行,切勿胡言乱语、妄加评论任何自己不全然了解的人和事。遇事多加思考,谦虚学习。只有经常内观并进行自我对话与反思,才能不断获取智慧,以此守住自己内心的平静。

(二)笃行

《道德经》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高的品德和修养便是如同水一般,水利万物而不争,低洼之处可以被水填满,无人可见之处唯有水缓缓流过。水近于“道”,踏实笃行且不拘泥于一时之得失,默默无声且能迸发出坚韧的力量。人在学业、事业上若能事事目标坚定且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终会成就自我。CBA球赛上,“擦地哥”孟非靠擦地擦出20万年薪,平凡工作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面对外界的种种非议,他依然能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擦地这份工作做到最好。这种坚定的热爱,这种笃行的力量,能够助你远离非议、挫折与失败。在笃行中培养坚毅的力量,在理想之下踏实前行,终会得偿所愿、满载而归,此乃“大智慧”。

(三)知足

《道德经》第九章指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人往往在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不会拒绝再多获取一样,人的欲望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知足”与“欲望”总是在一个追着一个,难以达成共识。从精神层面讲,欲望越多,越难守住最简单的快乐,最后对所有事物都能找出挑剔的理由,如此带来的往往是精神上的落寞与空虚。从物质层面而言,欲望的增加会不断地造成欲求不满的物质损耗,百害而无一利。老子告诫我们,要懂得知足、心怀感恩、孝敬父母、友爱亲朋,心怀仁爱地去感恩自己现有的一切,永远不要失去本心那份最赤诚的快乐。所谓物极必反,月满则亏,过犹不及。“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是老子传授给我们的人生智慧。保护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长久存在的唯一办法,就是心怀感恩且知足常乐。

(四)变通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指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人应修炼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顺境逆境。“退则是进、舍则是得、曲则是伸、不争就是争。”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逻辑。成事时戒骄戒躁,遇挫时不过分气馁。天地间的事物都是相生相伴的,失败就意味着得到。每一次经历的挫折,都会化作经验和力量,让你不断积累智慧,重新审视自身的不完满,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对自身成长是好事。我们应该感谢挫折与磨难,失败才是成就一个人最伟大的法宝,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待所有境遇,坚持以“道”作为基本原则,无论是已发生的还是未来即将发生的,无论乐与忧,都处变不惊,以平常之心待人接物,不对外界的人和事有过高的要求。这样,才能适应“变”。适应了“变”,便能更多地关注于自己的内心,不会埋怨时运不济,不会指责他人。多学习积累,当机遇来到自己跟前,尽力而为。世间的“变”,我们抓不住,更无法控制,我们能约束且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

(五)内省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指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在圣人的眼中,没有无用之人,所谓“圣人不贱石而玉,视之如一”,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人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加以学习,也要善于反思他人身上的缺点自己是否也有并加以改正。圣人之智就是不断内省。所谓“复盘”即如此。在内省与“复盘”中获得成长,以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



《道德经》与价值观

(一)舍得

《道德经》第七章指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内心格局大的人,往往不拘泥于小事,因为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长远的目标,中途发生的任何磕磕绊绊、得失利弊,在智者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老子所言天地之大所以长久存在,因其不为自己而生,方可得长久。圣人因其有更为宏远的目标,敢于失去,勇于奉献,方可收获不期而遇的惊喜。在舍与得之间,我们如若不敢舍,又岂能奢望得到呢!

(二)节制

《道德经》第十二章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认为,当你在享乐时,你所认为的对你有益,往往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危害。反思如今我们无节制地为追求时尚而消费,无节制地使用手机进行娱乐,自认为这种“快乐”对健康有益,但最终这种浪费和放纵会损害自身的健康,导致出现心理疾病。老子告诫我们,生而为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味地顺从欲望会对自身的长久发展造成更大的危害。追求声色物欲的享乐,只会让人沉迷于一时的快感,但长久而言则会令人心智狂乱,一旦事与愿违,更容易做出有悖于道德准则的行为。我们要效仿圣人,做到有节制享乐。真正理性的节制,能够让自己时刻享受“无”的快乐,这种“无”是物象的消失,却是心中的富有。正如赠人玫瑰,真正令人快乐的是手有余香之时。这种“无”是能够静心思考,不断储备心底的充实。如此这般,即使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精神文明也不会枯萎。

(三)明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告诫我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的话往往觉得刺耳,华丽的言辞往往并不是发自肺腑。人往往明知假而信假,这是不够自知的表现,这种不自知无关学历高低,而是一种基于自我理性批判的新生。拥有真知的人未必知识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拥有大智慧。只有明辨真假,才能明辨是非,独具慧眼才能认清自我、获得更快成长。

(四)奉献

《道德经》第十三章指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天下。”宠辱不惊的人内心世界极为丰盈,因其有充分的自我认知,珍视自己的尊严如同珍爱自己的身体,不偏不倚,所以不会因为别人的夸赞而欣喜若狂,更不会因为别人的羞辱而灰心丧气。学习和工作也是一样,夹杂太多私欲不能成事。老子认为,能够将对尊严、得失、荣辱的重视超过自己本身,那这个人就具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古之圣人,无一不怀有宏大的格局,将国家和人民放在身前。心中有天地者,往往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能够承担比别人更大的责任,自然能够获得比别人更高的荣耀。敢于放弃一切,对天下的关心高于个人的荣辱得失,甘于奉献,是我们所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钱学森先生因一腔爱国热血放弃已有的荣耀与地位,面对种种压迫与威胁毅然坚持回国,将学识与智慧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只为自己的祖国能够繁荣昌盛。这就是“圣人之智”,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气概。

《道德经》成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其原文论述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虽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人民对“道”和“德”的培养与践行仍在继续。从更高的视角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包容与仁爱并存,求同与存异共立。世界因多样而美丽,因包容而美好,因仁爱而温暖。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将世界人民的命运相连,跨国的防疫经验交流与物资共享,展中华之大国气魄与担当。这是沉淀数千年的深沉力量,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风度和气节。“道德”是全人类需要共同修炼的课题,中华传统文化如同陈酿美酒,酒香醉人且飘香万里。《道德经》精短的语句蕴藏发人深省的智慧,千年的积淀寄托着先贤对后世的期望与嘱托。如今,将其中的智慧与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进行再次提炼与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能够激发当代人对人生意义与价值进行新的思考,为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44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