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实践主要基于道家哲学思想精神。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养生学构建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本论生命形体观及天人合一理论原则;二是“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生命认知;三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养生准则;四是“抟气致柔,能无婴儿乎”养生意境;五是“营魄抱一”“深根固柢”养生目标;六是“为腹不为目”“少私寡欲”养生路径。文章从养生理论实践的哲学构建、服食养生法的理论根基、运动养生法的思想要义、心性养生的实践精神等几个方面对道家养生学特色作了阐述。
养生学是医学学科的延伸与扩展,区别在于,医学侧重已病治疗,养生学侧重未病先防,但根本上看,二者同气连枝,有着共同的理论实践思想根基。中国传统养生学从知识内容上看,既禀赋中医学知识内容,还广泛萃取社会人文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复杂的多元知识要素。从哲学思想上看,中国传统养生学与中医学都是基于“天人合一”“究天言人”思想原则,围绕延年益寿这一主题,兼收并蓄道家、儒家、易家、佛家等天人哲学及相应生命哲学精神展开。
孙思邈说:“原夫神医秘术,至赜参于道枢”。相较而言,不同思想文化派别中,对中医学影响最大最深者首推道家,中国传统养生学同样如此。“养生思想是黄老道家的底色,贯穿于黄老思想发生、发展乃至转变的所有时期”,中国传统养生学根植于道家文化土壤,究其原因,一是道家文化属于纯粹的中国本土文化,天然契合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特质;二是道家文化有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的宇宙演化哲学观及相应的生命哲学理论;三是道家文化非常重视心身健康保养。
道家养生理论实践精神的哲学构建逻辑
一门具有完整理论实践体系的知识,总有其独特的形而上哲学指导思想,养生学也不例外。从文化建构逻辑看,因为与人生命利益息息相关,养生学哲学思想的发生形成演变史,当几乎同步于哲学的发生形成演变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生时期,可追溯到三代以上,但系统形成则是三代晚期。道家哲学也大体经历了这样的历史流变过程。
春秋时期,基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气合一宇宙本体论及其演化观,构建了“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气本论生命形体观以及天人合一整体原则。基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矛盾依存互化观及“物壮则老,是谓不道”盛衰存亡规律,形成“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生命认识。基于“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机神性造化思想,构建了人体生命征象观。由此哲学理路,道家构建了以“营魄抱一”、“深根固柢”为实践原则的,以“见素抱朴”、“为腹不为目”、“少私寡欲”为实践路径的,以“抟气致柔,能无婴儿乎”为意境的,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为实践准则的养生学体系。
《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强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道家生命哲学认为,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首先是生命之精形成实在形体器官,派生生命活动,诞生意识情感,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所以,道家养生强调维护保养生命精气及其生生之机这个人体生命的本原与根基,以期不断“深根固柢”,培元固本,涵养生机,达到“抟气至柔”境界,至如“能无婴儿乎”之生命神象。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道气阴阳化物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事物属性变化玄妙难言,所以谓之“神”。万物属性虽然以气为基石,但生成主导者无疑是机能性的道,所以神的本质是以气为根基的万物生存道机的外在映现。与人而言,神是生命的体现,人失去生命神采,意味着生命精气的枯竭,脏腑经脉运化代谢的停滞,以及生生神机的毁灭。“盖神去于形谓之死,而形非道不生,形资神以生故也。有生必先无离形,而形全者神全,神资形以成故也。形神之相须,犹有无之相为利用而不可偏废。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道家认为,生命以形为基,以神为征,所以无论养生,还是治病,皆强调“得神则生,失神则死”。
道家养生实践术法及其精神特色
气为体,道为用,道气合一共存,方能生化万物。气主形,道主神,形为体,神为用,形神合一生命才能存续。《道德经》基于培元固本、涵养生机这一根本养生精神,在“道法自然”性命观思想指导下,提出“见素抱朴”养生实践原则,落实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为腹不为目”形体养生实践原则,另一方面是“少私寡欲”心性养生实践原则。道家这种以精为根,以形为基,以神为征,追求“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养生实践精神,后世得以广泛认可。
1.主以饮食,辅以丹药,道家服食养生法的根基在于生精养精
庄子云:“有生必先无离形”“养形必先之以物”,服食有形之物则是人体后天生命摄取精气,滋养形体的基础,舍此阔谈一切养生,都是空中楼阁。《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食物具有补益精气的良好功效,且其攸关生命机能的四气五味偏性较小,阴阳属性相对平和,与脏器一般无不利之性,所以适合大多数人经常服食。“聚毒药以供医事”,药物因为气味偏性大,过食容易导致人体脏器功能失衡,所以只可用以治病,且中病即止。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孙思邈云:“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道家养生,一贯强调以食为主,以药为辅,来补益精气、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经脉百骸。
除了药食服食养生术法之外,两汉以降,道家还基于“深根固蒂”之培元固本精神,张扬发挥道家“道法自然”理念,在吸收先秦神仙方士服食养生术法要旨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内丹术和外丹术。外丹术源于先秦神仙家方术,流行于魏晋到隋唐时期,基本方法是在丹炉中烧炼矿物以制造“仙丹”供人服用补充元精。内丹术是隋唐以来道教在服气、存思、守一、静功等多种情志养生理论,及呼吸吐纳术基础上,受外丹术理论实践启迪影响,形成的一门生化凝聚人体内在元精的养生方法。内丹术将人身体比作“炉鼎”,把人体内循环运行的经络比作内丹修炼的通道,在人为精神意识严格控制下,利用体内元气的推动力,使人体精气经过周身经络循环淬炼,凝为“圣胎”或称“丹药”,以维系人体生命元精久存不竭。
2.劳逸结合,阴平阳秘,道家运动养生的要义在于机体机能的和谐平衡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特征。精气流行,脏腑经脉百骸动静有度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体现,人类生命在独特运动过程中体现其真谛,道家养生同样秉持这一精神。两汉已降,养生学家基于运动养生目的,创立了诸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诸多著名运动养生功法。道家运动养生强调以下几个原则。
2.1劳逸适度
庄子云:“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人体生命活动是以消耗精气为基础的,所以基于保养化生生命精气的目的,运动养生必须保持一个合乎生命生理机能的平衡和谐之度。如葛洪云:“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
2.2阴阳和谐
“万物负阳而抱阴,冲气以为和”,道家哲学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灭盛衰的动力源泉,道是正反对立力量的统一体,宇宙元气正是在道的对立统一动能作用下分阴阳化万物,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正反对立矛盾属性的对立统一存在体。道家运动养生哲学基于这一认识,形成阴阳虚实对立、阴阳互生互化实践精神,并将其完美地内化在各种运动功法之中。
2.3精气形神并重
庄子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孙思邈云:“心无烦,形勿极,而助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基于精气形神和谐统一观,道家运动养生功法,兼蓄肢体运动、呼吸吐纳、气功导引以及心神意念等的综合应用,强调心与形、动与静、呼与吸、吐与纳,以及念想存思、导引行气等之间的协调配合与平衡和谐。
3.少私寡欲,恬淡虚无,道家养心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啬精存真
心神活动以精气消耗为基础,以生生之机为主宰。中国传统养生学涵养心神的根本目的在于保精存精固精,维护脏腑经脉功能,培育生生不息之机,即实现“抟气致柔,能无婴儿乎”状态。道家认为,涵养心神,要义在于不惑于物外,做到“见素抱朴”,洞见内在本真,然后达到“少私寡欲”心性境界。生活中涵养心神的关键在于持守“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的本质是利他主义。“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感情欲望,避免过度精气耗费,保持自身生命健康;二是减少占有欲望,避免损害他人心身利益,防止天道人道心身报复伤害。“不敢为天下先”的要义是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淡化自身感情好恶,时刻为他人着想,并甘愿为之奉献。
庄子认为,涵养心神以存精养形的关键在于不为世俗人情世故以及名利美色所累,做个豁达的“遗生”“弃世”之人:“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至于如何实现“遗生”与“弃世”,庄子认为,“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孙思邈将涵养心神之法总结为“十二少”:“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并强调“德”“善”在养生学中的独特意义:“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小结
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物质机能体现,特别是人体生命,除了具有类似于一般生命体的自然属性之外,更有标志人之为人的心性智慧情感属性及人文社会属性,这使得人类生命活动及其影响因素更加多元,也使得其养生过程及其内容丰富多彩。道家养生显然注意并很好地兼顾了涉及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总结道家这种养生精神,就是“形神气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年第09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