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首遗址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绵延300余里,使关中平原280多万亩干旱盐碱土地得到丰美河水的浇灌,为秦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然而,诡异的是,这项宏伟水利工程的诞生,却缘于一个“疲秦”间谍计。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战国末期,位于黄河西岸的秦国迅速发展强大起来。凭借关中平原这块地盘,秦国连续对河东用兵,以精锐之师先后消灭东方六国150多万军队。面对秦国虎视眈眈,河东六国感到形势非常危急。尤其是与秦国相邻的韩国,更是首当其冲,随时都会被秦国吞并。于是,公元前246年,韩国筹谋了“疲秦”计,派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前去秦国游说,建议秦国开凿一条规模浩大的引泾灌渠,名曰为了灌溉关中平原的干旱土地,实则图谋以此耗费秦国大量物力和财力,拖垮秦国,使其无力东顾。
这天,郑国来到秦国,面见秦王嬴政,从秦国发展大计的立场上,极力陈述修建引泾灌溉工程的重大作用。他说:秦国地处关中平原,由黄土沉积而成,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无霜期长,这些虽然有利于农业发展。但最大的问题是降雨少,干旱缺水,加之不少地区地势低洼,土壤盐碱化严重,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而“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带来的大量泥沙含有丰富的肥效。在泾河北岸修建一条灌溉干渠,不仅能利用泾河水沙淤平沿途低洼地面,增加耕地面积,还有淤灌冲压盐碱、改良土地之功效,将对秦国的农业发展产生显著的效益。
郑国的游说,从工程灌溉效益、渠道规模、施工组织等方面,慷慨陈词,有理有据。秦王嬴政听后,认为这项建议确实切中了制约秦国经济发展的要害,决定采纳郑国的建议,并任命他为总水工,以客卿李斯为总监督,征调人力与料物,开始渠道施工建设。
这的确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引泾渠首进水口位于泾河瓠口一带的老虎岭,出水口高出水面5丈,干渠宽24.5米,渠堤高3至5米,堤宽15至20米,渠深10米。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沿途需要开挖蜿蜒长达126公里的干渠,渠道长度是四川都江堰干渠的两倍多,是魏国漳水邺渠的15倍。根据规划设计,为了加大水量,还要拦腰截断诸多河流,开山劈石,拦河筑堰,在当时的条件下,其工程难度甚高,财力耗费巨大。
然而,就在工程开工不久,秦王嬴政发现原来这是韩国施出的一个阴谋诡计。一石激起千层浪。宗室群臣的反应非常激烈,认为所有投奔秦国的谋士来秦国献计献策,其实都是为了他们本国的利益。因此强烈要求杀死郑国,并驱逐所有从东方各国来的谋士。嬴政一怒之下,决定接受宗室大臣进言,颁布《逐客令》,驱逐六国说客,传令将郑国以死罪关押大牢,待审后立斩。
时任客卿的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也在被驱逐之列。看到秦王的逐客令,他在惶恐不安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愤然上书劝阻秦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奏章雄文《谏逐客书》。
该文立足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从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重用客卿,变法图强,击破六国合纵,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诸侯亲服,举地千里,攻城略地,秦国转盛,铸成霸业的历史事实,纵论人才强国的重要性。之后,文章笔锋一转,发出诘问道:“这些外来客卿,哪个不是对秦国立下大功,谁曾负于秦王!如今秦王对于外来人才弃而不用,实在是对于秦国无富利之实,而秦国也无强大之名也。”奏章最后力陈:“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劝谏秦王欲成大业,必须不拘国别,唯才是用。李斯此文立意高远,正反论证,利害并举,雄辩滔滔,深深打动了秦王。于是,嬴政从秦国的长远大计考虑,宣布废除《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允许各国人才继续为秦国效力。
在此期间,深陷牢狱的郑国也为自己献策修建引泾灌渠进行辩解,他说:“秦王啊,当初韩王派我来,确实是施的疲秦之计。可是大王是否想过,修建这座水渠所用的时间,只不过为韩国延缓几年的寿命,但却是为秦国建万世之功啊!”
郑国的一席辩解,使秦王嬴政陷入了沉思。他想:对秦国来说,引泾灌溉工程确实功在长远,何况工程正在施工,半途废弃,劳民伤财,委实可惜。于是断然改变主意,亲临牢狱宣布赦免郑国,决定让他继续主持修建该渠施工,并提升郑国为河渠令兼总水工,行政技术一肩挑,总管一切修渠事务。
郑国深为秦王的宽宏隆恩所感动。作为这项重大工程的总设计师和总负责人,他在随后的引泾灌渠设计施工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利用关中平原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和水系特征,干渠布置在渭北平原沿等高线修筑,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
为了保证灌溉水源,郑国采用独特的“横绝”工程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大小河流,让河水流入总干渠,有效扩大了下游的灌溉土地面积。同时,在渠岸南堤修建了一条退水渠,使多余的水量退回泾河,既保证了渠道蓄水安全,也起到了排沙功效。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归之于水,整个设计十分精妙。他还利用横向环流和干渠坡降测量等,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堵塞渠道等难题,体现出很高的技术水平。
公元前226年,历时10年的引泾灌溉工程宣告竣工。据史书记载,当时修建该渠出动人力多达10万人。这项工程的建成,使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白水等县的280多万亩土地得到有效灌溉。大片盐碱地通过引灌,淤沙得到改良,肥力大增,平均亩产高达一钟(约合现今250斤),这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实属难能可贵。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引泾灌溉工程的建成,使关中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荡平诸侯,实现了河山一统的大业,中国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引泾灌渠从起初的“疲秦”计谋,演变成为一项著名的强国富民工程,留下了一段千古传奇。
引泾灌渠工程规模浩大,设计科学,技术先进,实效显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纪念这项古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者,后人将该灌渠称之为“郑国渠”。1996年,郑国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珍贵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被永久保护,载入世界水利史册。
来源:《文史天地》2022年第12期
全部评论
家明
古人的智慧,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