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文化 > 服饰文化

汉服由来


通常将汉服理解为汉族人的传统服饰,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么陈述不十分准确。首先,对于是否汉人的判断在于文化,而非血统,华、夷身份会发生转化;其次,汉服经过数千年发展变化,数次胡汉融合,汉服融入了大量外来服饰;最后,现代意义上的汉服实际是指中华民族服饰,而非特指汉族而言。

通过了解“汉人”及“汉”名称的由来,可以更好理解什么是汉服。汉人源于华夏人。“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大意是说不论是文明的华夏人民还是四边的蛮夷,都臣服于周王的领导。很难确定这段文字是否出于周代,不过“华夏”一词肯定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各国都被称为夏或诸夏。诸夏秉持由周天子统一领导的共同文化和价值观。

孔子认为华与夏是同义字,华即是夏。《左传》定公十年记载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尚书以后的文献多将华夏作为一个词使用。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夏”有高雅和广大的意思,“华”指服饰华美。《尚书正义》也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了晋楚绕角之役,晋国使用了析公的计策,大败楚军。然后“楚失华夏”,楚国失去了当时成为中原霸主的机会。这里所记的华夏就是指中原地区由周王分封的诸侯各国。

夏商时期华夷之间的区别并不严格,至春秋时期,夷夏相别的观念已很强烈。《左传·成公四年》记载:“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鲁成公去晋国,晋侯对成公不恭。成公打算背叛晋国而与楚国媾和。季文子劝说成公说:楚国虽然强大,但不是我们的同类,难道会爱我们吗?分布在中原四边的部落被称为“蛮、夷、戎、狄”。春秋时期的中原诸夏会把楚国归于夷狄。值得注意的是,区分华夷的标准并非血缘,而是文化。以宗族氏族区别夷夏尊卑的标准逐渐被文化标准代替,与中原诸夏采用同样礼俗和服饰的,就被视为华夏同族,所以一些部落的华夷身份会出现变化。楚成王向周王室进贡,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带着大军到周的都城外游行(“问鼎中原”的典故就出于此)。楚国不断在语言、服饰、礼乐等方面向中原学习,楚国成为诸夏一员的事实逐渐被中原各国接受。

春秋时期,华夏各诸侯在周王室(至少在名义上)统一领导下,还是遵守礼节和讲道理的,不以吞并其他国家为目的。战国时期则“礼崩乐坏”,各国唯利是图、谋略至上、不讲道理,一番吞并战争以后秦国最终统一中原。秦朝也只经过短短十多年就被汉朝代替。汉朝是一个强大帝国,持续了四百多年,这是汉民族名称的由来。“汉”的意思是天河,就是银河,如《诗经·小雅·大东》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以汉为朝代名,应是希望这个王朝能如星河一般永恒吧。汉代以后,汉和华夏并用,指同一个意思。中华文明也称华夏文明或汉文明。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有:“(关)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至今华夏、中华、汉都是中国的代称。

汉名称来源即是汉服名称的来源,古人认为汉服起于黄帝。《易·系辞传》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人以炎黄为始祖,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也多以这一句作为引文,如《旧唐书·舆服志》第一句:“昔黄帝造车服。”《宋史·舆服志》:“昔者圣人作舆,轸之方以象地,盖之圆以象天。《易·传》言:‘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现在普遍认为汉服源自殷商时期,出土的商代文物也可以看到与周代近似的服饰。周代以来典型的汉服是宽袍大袖的式样。从周代至今,华夏文明已经持续了三千年,这期间不断有外来势力进入中原地区,汉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和同化了外来者。很多外来者因为文化趋同,被纳入了汉文化的范畴。南北朝时期,这个特点更加明显。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认为北朝汉人与胡人的分别是文化重于血统,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服装作为汉礼的一部分,在历史过程中兼容并蓄,除了朝代更替导致服饰演变,还有很多外来服饰(胡服)被汉人使用,以至于传统服饰风格样式极其多样,融入汉服体系的胡服也被称为汉服。历史上服饰经历了多次的胡汉融合,有的服饰融合是被动的,有的是主动的,无论哪种方式的融合,只要被汉人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就成为汉服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忘了其本来是胡服的事实。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胡人的窄袖短衣引进汉人的服饰系统。再如,袴褶服原来也是胡服,因其穿用方便,被汉人使用,隋唐以后成为一种普遍穿着的衣服。元代蒙古人穿着的辫线袄,演变为明代汉人普遍穿着的款式,称为曳撒。清代旗人袍服上的立领,则在后世演变为重要的汉服元素。旗袍是胡服汉化并且胡汉融合的结果。所以,无论是从历史、风格、样式还是来源等方面分析,汉服的构成都是相当复杂的。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一般都会如《礼记·大传》所说“改正朔、易服色、别衣服”。中国古代的服饰样式非常多,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风格。虽然中国有很多朝代,但被今人认可的汉服主要是那些强大的大一统王朝的服装,如汉、唐、明等朝代,所以汉服也多是以汉、唐、明等朝代的服饰作为正统。

从元代开始,汉服发展经历了很大的波折。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政府没有强迫各族统一服饰,而是各随其俗,汉人依旧穿着自己的传统服饰,不过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汉服中有了不少蒙古服饰的元素。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打跑了元政权,建立汉政权的同时以宋代服饰为模板,建立了明代的服饰制度,但是宋代服饰样式多已失传,明代的服饰实际上完全是明代的特色。

清代统一全国后,强行统一服色,男性必须按照满人的打扮剃发穿衣,女子可以保留明代服饰。汉服传统在清代实际已经中断,明代服色基本只会出现在戏剧里。入关后的满人在语言、饮食、政治制度等很多方面都逐渐汉化,汉人已习惯了满人服饰,汉族妇女也多穿旗人样式的袍。近现代,满汉实际已经完全融合,满装成为事实上的汉服。虽然,蒙古族和满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但说他们的服饰是汉服似乎颇为勉强。辛亥革命后,随着西风渐进,满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西式服饰或者中西合璧的服饰成为主流。民国以后,把那种立领、盘扣的服装称为汉服(唐装),这种服装实由满人的褂子演变而来。二十一世纪以后,穿着汉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一开始不过是西式服装加汉服元素,如立领、盘扣、绣花等装饰。近几年,右衽宽袍大袖的传统汉服逐渐流行起来。

综上所言,汉服是数千年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样式非常丰富,具有显著的特征。有将汉服称为唐装、中装、华(夏)服、国服、国潮等名称的,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都是可以接受的名称,但汉服似乎更为正式和深入人心。

 

来源:《文史知识》2023年第01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