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剧本杀”日益成为都市青年休闲娱乐和社交生活的热门游戏,各类剧本花样迭出,撰写游戏剧本也成了一部分青年的业余爱好甚至收入来源。“剧本杀”的剧情主要以悬疑案件为核心,多人参与解密案发过程,大多剧本看似西方推理小说的支流,但我们如果翻检中国古代的“剧本库”,会发现原来古人也玩“剧本杀”。
“公案戏”与“剧本杀”
中国古代的剧本主要分为杂剧和传奇两种。杂剧篇幅较短,通常只有四折一楔子,我们熟知的《窦娥冤》就属于杂剧。传奇篇幅大多较长,比如最著名的明代传奇《牡丹亭》就有五十五出之长。杂剧通常一天就可以演完,而传奇的整本演出则可能要连续数日。传奇节奏较慢,情节比较曲折,类似于现在的电视剧;而杂剧节奏较快,信息密度大,类似于当下火热的“剧本杀”。
在元杂剧中有不少表现断案故事的“公案戏”,而“公案”作为故事题材的一个门类,最早出现于宋代,后来人们把小说名目用在戏剧分类上,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公案戏”。元杂剧中可以称为“公案戏”的剧本大约有三十多种,其中十多种剧本的主角——负责断案的“大侦探”都是包公,所以这些剧本也常被称为“包公戏”。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后来也成为著名侠义小说《三侠五义》的直接情节和艺术来源,这些“包公戏”更接近“剧本杀”。
自古“套路”得人心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这话虽不是古人云,但委实不虚。对于“剧本杀”玩家来说,掌握一定套路,有时候就是抓住凶手或成功逃脱问鼎MVP的关键,而对于“剧本杀”作者来说同样如此。“剧本杀”玩久了,有些玩家也会萌生自己创作一套“剧本杀”的念头,创作时往往会发现原来很多剧本也是根据一定套路构造的。
中国古代剧本便具有不少固定模式,其套路首先表现在人物设置上。无论是杂剧还是传奇,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角色体制,即通常所说的生、旦、净、末、丑等,演员首先要选择扮演一类角色,再由角色来扮演人物。不同类型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观众常可通过角色的嗓音和动作,一看便知道这个人物的身份和品行。而某个人物出场时,也会有一段出场的道白,类似于我们在“剧本杀”时拿到的人物小传中的人物背景介绍。比如关汉卿《鲁斋郎》中鲁斋郎出场即自白:“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再没双。街市小民闻吾怕,则我是权豪势要鲁斋郎。小官鲁斋郎是也。随朝数载,谢圣恩可怜,除授今职。小官嫌官小不做,嫌马瘦不骑,但行处引的是花腿闲汉,弹弓粘竿,鹞儿小鹞,每日飞鹰走犬,街市闲行。但见人家好的玩器,怎么他倒有,我倒无,我则借三日玩看了,第四日便还他,也不坏了他的。人家有那骏马雕鞍,我使人牵来,则骑三日,第四日便还他,也不坏了他的。我是个本分的人。”元杂剧“公案戏”中有不少如鲁斋郎这般“权豪势要”的角色,他们目无纲纪,胡作非为,最后通常要受到法律制裁。一般来讲,“公案戏”中的受害人多是老实巴交的好人形象,有时也会由“旦”或“末”来扮演。“公案戏”中的“侦探”往往是清官形象,尤以包公为典型。包公在元杂剧中不仅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判官,更是一位刚正不阿专门打击“权豪势要”的政治领袖。
构思剧本的关键环节是构思作案动机。与当代推理小说中复杂的心理动机相比,元杂剧“公案戏”中的作案动机常常比较简单,左右不离“财”与“色”两样。元杂剧将人性之贪财好色淋漓展现,《风雨像生货郎旦》中的妓女张玉娥气死李秀才正妻,又勾结奸夫火烧李宅,在江边勒死李秀才谋财害命,最后李秀才生还,奸夫淫妇案发伏诛;《包待制智赚生金阁》中庞衙内强占郭成的祖传宝物“生金阁”,还强占郭妻李氏,杀死郭成,最终被包公绳之以法。元剧中也有一些单纯的财产官司,《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写荒年中刘氏兄弟立约未分家产,弟携家人外出谋生死后,其子刘安住背父母尸骨归葬,其伯母为了自己的女婿独占家财,拒不认亲,还骗走合同,最后由包龙图出场确认合同文字的合法性,使刘安住得以认祖归宗。元剧中谋财害命也不在少数,《叮叮当当盆儿鬼》就表现了一桩骇人听闻的谋财害命案:外出做买卖的小商人杨国用,回家途中借宿在“盆罐赵”的黑店。“盆罐赵”夫妻杀死杨国用,夺其经商所得钱财,又将尸首焚烧制成瓦盆。后来老差吏张别古得到瓦盆,杨国用的冤魂在盆中诉苦,张别古携带瓦盆向包公鸣冤,最终严惩凶手。这个故事在小说《三侠五义》中,变成了为人们所熟知的“乌盆案”。
“剧本杀”的终极套路,正是一套环环相扣、让人拍案叫绝的侦破思维故事。一套剧本是否成功,也正取决于案件侦破过程中的“头脑风暴”是否足够引人入胜。然而,与西方推理小说和当代“剧本杀”崇尚线索勘查和逻辑推理相比,中国古代剧本中的侦破思维显得格外另类,案件的侦破常常依赖非自然力量或人伦经验判断。案件侦破过程中的非自然力量主要表现为受害者的鬼魂鸣冤,如《盆儿鬼》中的谋杀案件就是由瓦盆中被害者的鬼魂诉说案情经过,才得以惩治凶手;与之相似,著名的杂剧《窦娥冤》的结局,亦是在窦娥的鬼魂控诉下,感天动地,奇冤昭雪。
《十五贯》与“剧本杀”
《十五贯》是浙江昆剧团的改编剧:无锡屠户尤葫芦借来十五贯钱,酒后戏言是出卖继女苏戍娟所得,戍娟信以为真,连夜逃离。赌徒娄阿鼠潜入尤葫芦家,偷取了十五贯钱,又误将尤葫芦杀死。苏戍娟路遇客商熊友兰,二人结伴同行。众邻居见尤葫芦惨死后立即报官,公差发现了苏戍娟与熊友兰二人,又查出熊友兰身上恰好带着赴常州办货用的十五贯钱。无锡知县主观臆测,断定二人通奸谋杀,判为死罪,江南巡抚周忱盲目复审定案。苏州知府况钟奉命监斩,在验审时发觉案情可疑,遂至周忱面前据理力争,周忱限其半月查明。况钟抵押金印,亲至凶案现场勘查,找出破案线索。后又乔装改扮,访鼠测字,利用娄阿鼠的迷信心理,步步为营,迫其招认真相,最终冤案平反。
昆剧《十五贯》被公认是一个包含“剧本杀”元素的绝好本子:况钟勘查现场,寻找线索,推定真凶正符合“剧本杀”的破案思路;而旁敲侧击,利用心理战逼问实情,也是今日剧本杀玩家的必备“套路”。而这一切恰恰是昆剧团编剧对原作改编的精华所在。如今,昆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于是有人评论,当年的剧团编剧在无意识中运用了“剧本杀”的手法,才有了昆剧今天的地位。
来源:《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22年第03期
主办: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山东老年大学
周期:月刊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