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赶考学子的“青旅”——北京长沙会馆

北京长沙会馆(作者摄于2022年9月)


走进北京崇文门外的大小胡同,一处处朱门灰墙的会馆旧址映入眼帘。其中就包括位于草厂十条胡同十九号的长沙会馆。长沙会馆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明清鼎革时期几近废弃,经长沙府籍士人重修于清朝顺治年间,兴盛于康熙至光绪年间,没落于民国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归国有管理。这浮沉的四百多年,与其他拥有茶馆、戏楼的大会馆不同,长沙会馆是湘湖赶考学子的“青旅”,承载了湘湖文人的北漂记忆。


一、长沙会馆的修建

明代的北京城,各方会馆方兴未艾,明人记载“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为初至居停,相沿甚便”,长沙会馆便位列其中。明代正德年间,祖籍长沙府茶陵州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因不忍同籍的学子四处借住备考,便将位于内城的私宅无偿提供借住。宅中的书斋被李东阳命名为“怀麓堂”,寓“寄身京城,心怀岳麓”之意。怀麓堂自李东阳去世后无人打理逐渐废弃。至嘉靖年间,长沙籍监察御史廖国遵、湘潭籍礼部尚书李腾芳等联合筹建新的长沙会馆,多番考察下选定了北京城空旷土地多、地价低廉的南边郊区,即崇文门草厂十条胡同。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随后清兵入关,在明朝任职的长沙府籍官员大多逃亡南方,长沙会馆被占为传舍,以至“庐舍尽坏,且人兽秽溷”。而长沙府当时作为南明抗清战线的最前线,征兵战乱不断,故而长沙府籍进京应试者数量减少,京城的长沙会馆无人打理,以至于损毁严重,“益滋蚀腐,漂摇数椽,厅事褊狭,门不能容车”。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随着清朝向南推进统一的进程,长沙府战事缓解,长沙会馆才得以重修。

嘉庆至道光年间,因科举兴盛,进京赶考人数猛增,会馆床位紧缺,是以长沙会馆进行了大扩建。历时七十载,终于奠定了长沙会馆的最终格局:会馆分为东、西两馆,西馆缺少文献记载已不可考,辟有一室为麓舫斋,以怀念李东阳之意,具体位置不明;东馆又分为南北两院,北院布局不可考;南院修建有戏楼、文昌阁、关帝神座、房舍、射圃、游廊、卷棚以及槐树院。直到光绪年间,长沙会馆规模有两院五进院落,瓦房118间,灰房20间,合计138间供学子、新官落脚,另有四处民房出租收益。


二、长沙会馆的名人往事

北京长沙会馆按其性质和作用当属文人试馆,“盖当日同乡之旅京者,多为入觐之官宦,暨应试之学子,彼辈鉴于羁旅之无以为庇,遂立会馆以便公车,公车既过,候补候选者,皆得居焉”。曾寓居长沙会馆的学子中,以陈鹏年和曾国藩对长沙会馆的回忆最为深刻。

如陈鹏年于康熙三十年(1691)中进士,此前他参加过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十七年(1688)的两次会试,每次都寓居在草厂十条的长沙会馆。康熙五十一年(1712),陈鹏年受命回京编书,再次住进了长沙会馆的麓舫斋。当时,他就此事题诗,言及自己“性畏暑,兼患卑湿,触之辄病。都下无力僦居,惟依栖郡之公馆”。待筹资修缮长沙会馆后,陈鹏年在会馆东边栽种了一棵槐树,这棵槐树也成了陈氏品德和精神的化身。嘉庆十五年(1810),在这株百年古槐下,几位长沙府籍的年轻官员陶澍、李在青、尹作翰、蔡甡、裴抡、张履信、蔡世殡和胡澍相约对古树加以保护,并购石为栏,立碑纪念,以称颂陈鹏年的品德,又各自赋诗言志。道光七年(1827),长沙会馆扩建时,古槐树前的一间正房被命名为“槐树堂”,所在院落定名为“槐树院”,以供后人来此凭吊乡贤、瞻仰古槐。可以说,槐树院成为当时长沙府旅京文人新的精神家园,这株古槐也见证了长沙士人的性格与品德。

曾国藩亦曾寓居长沙会馆。道光十四年(1834),时年二十四岁的曾国藩在长沙府考中举人,十一月赴京。道光十五年(1835),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长沙会馆读书,“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亦苦无良友”。读书生活枯燥而苦闷,在会馆中曾国藩能接触到不同实力和视野的文人,开阔视野,不禁感慨“留京师读书,研穷经史尤好昌黎、韩氏之文,慨然思蹑而从之”。在曾国藩寓居会馆的这段时间,不仅利用会馆联系了同乡友谊,为之后官场之路铺垫人脉,还与同乡有识之士,一起参与了会馆的“条规”增订。其中对寓居会馆士人的风气做出的规定,诸如“诸君子皆衣冠文物,自宜彬彬礼让,前辈后辈,交相爱敬,毋得傲上犯长”,“会馆历来清正,绝无酒打降,嫖淫赌博之事。同乡诸君子凡住会馆者,益宜各自检束劝勉,以为典型”。这些“条规”,使得长沙会馆内风气清正,氛围和洽,入住的士子志同道合、互助互勉,营造了奋进读书的环境。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赐同进士出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散馆考试,授翰林院检讨。成为湘籍京官后,他回长沙会馆与同乡相聚交流,撰写对联曰:“湖山积久发奇光,借此地鼓舞轩昂,聊寄酬洞庭衡岳;科目何尝无国士,愿诸君淋漓感激,安排作孝子忠臣。”以此来鼓励与他一样,在长沙会馆寓居读书的同乡学子们,在“青旅”里安心读书,早日成才。

如今,长沙会馆作为前门地区的会馆旧址之一,丰富了北京的会馆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见证了前门会馆发展史的长沙会馆现经过修补和完善,已经被纳入前门文物普查登记会馆名录中。原本馆舍分列于今天的草厂十条胡同东西两侧,为配合城市建设,路东的馆舍因扩建马路早已拆除。路西馆舍尚存,经过修复,旧时建筑仍可辨识,现为民居,院中依稀还能看出原来的布局。朱红色的大门右侧墙上仍挂有文物保护牌,成为当年长沙会馆存在的印迹。


来源:《北京档案》2022年第12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