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文化 > 饮食文化> 食文化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分析

陶星宇 徐晨露
文化纵横


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影响了众多国家和民族。邻国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一直是一个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国家,在各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的饮食文化与我国的饮食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受到时代变迁、人文风俗文化变化以及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两国饮食文化发展理念与习俗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深入分析两国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有助于实现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促进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一、中日饮食文化的特点分析

1. 我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口感风味多样性。我国疆域广袤,饮食文化多样,各个区域逐渐形成了差异显著的饮食习俗,在口感风味上有着“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南甜”的代表菜系是苏菜,当地民众在日常制作菜肴时通常会加入一定的糖;“北咸”的代表菜系是鲁菜,位于我国山东一带,是我国最早的地方传统风味菜;“东辣”风味菜系主要集中于我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这些地区的民众极为喜欢吃辣的美食,如人们所熟知的湘菜等就是以辣出名;“西酸”风味菜系主要集中于我国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当地水土中含有较多的钙成分,为了避免在体内引起大量的钙质积淀而造成结石病,当地人会选择在烹饪过程中加入一点酸醋,因为酸性食物能够降低结石病的发生概率。

(2)色香味俱全。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体系中,一道美食不仅要具备极佳的口味,还必须有诱人的外观。我国各种菜系的菜肴都有着各自鲜明而独特的美感,人们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加工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食物造型,并将其呈现在整体菜肴作品中,以此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完美融合与统一,使食客能够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

(3)体现审美情趣。在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中,人们对于饮食的研制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口味、造型上,还会在菜肴名称上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我国传统菜肴名称有的是根据历史典故、传说故事进行命名,有的是根据菜肴烹饪加工方式、加工材料进行命名,有的则是根据菜肴的具体外观造型进行命名。比如,以历史典故命名的“鸿门宴”“狮子头”等,以烹饪加工方式命名的“红烧排骨”“清蒸鱼”等,以外观造型命名的“绣球白菜”“清芙蓉鸡”等,这些传统菜肴的命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情趣。

(4)食医结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可见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医疗保健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不同时期的人们会综合运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加工制作出各种美味佳肴,有效发挥出这些食材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

2.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1)饮食的“生”与“鲜”。按照日本人的传统观念,只有新鲜的东西才是最有营养的,任何食物的最佳食用期都是它的新鲜期,因此日本民众常常会食用最为新鲜原始的食物材料。比如生鱼片、绿色沙拉等,日本当地民众认为只有新鲜的食材才是健康卫生的,有助于养生。

(2)兼收并蓄。日本饮食文化中有着兼收并蓄的特点,这与他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民众认为万事万物均以“平衡”为第一要义,因此在饮食加工制作过程中会坚持贯彻杂食原则,这与我国的“阴阳五行”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追求造型美。日本当地美食的加工制作极为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无论是美食的摆盘还是美食的名称,都能透露出一定的艺术美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日本的美食十分注重摆盘,需要按照菜肴的类别选择不同的器皿进行装盛,在一些较为隆重的用餐中很有可能一顿饭要用到二三十个形状、颜色、质地不同的器皿。日本的美食还十分注重装饰,比如在美食“生鱼片拼盘”加工制作中,美食制作者除了选用最为新鲜的生鱼片材料,还会在拼盘造型上利用不同切片加工的鱼片组成完美的鱼造型,并在周围放上几片翠绿的紫苏叶以丰富菜肴的色彩,给人一种优雅灵动之感。

 

二、中日饮食文化的主要差异

自古以来我国的饮食文化就对周边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与我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经济贸易往来也较为密切,因此日本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饮食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与风俗必然存在相近之处,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别。

1. 饮食观念的差异。我国有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可见饮食在我国民众心目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饮食文化强调美食的色香味俱全,其中味道更是中国饮食烹饪的灵魂所在,往往决定着一道菜肴烧制得是否成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众多烹饪名厨都是善调味者,在烹饪佳肴时会以味为先,就如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描述的一样,“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我国传统饮食养生是以味为本,味是我国烹饪最为显著的特征,中国人在宴请他人吃饭时,通常会问宾客们“今天的饭菜口味如何,是否符合各位的口味”。由此可见,味道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日本传统饮食文化中,他们习惯于传承先人留下的美食,在饮食上往往展现出含蓄优雅、沉稳内敛的视觉感受。相对于中国饮食文化更加偏重味道而言,日本的饮食文化更加注重菜肴外形的审美,十分关注色彩搭配与造型设计。日本菜肴的加工方式通常比较单一,口味以清淡为主,在摆盘时十分注重美观,不同的食材会选用不同的器皿进行装盛,所以精致的日本料理不仅是味觉盛宴,同时也是视觉享受。此外,日本还十分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就餐环境,进餐时往往会在周边布置一些精致的摆件,以营造出高雅的就餐环境。日本饮食文化与当地的民俗风情有着密切关系,日本人会将菜肴当作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美化、欣赏。

2. 饮食礼仪的差异。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传统礼仪是民族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我国饮食文化中就有着各种关于礼节的内容。比如在餐桌上,晚辈要礼让长辈,秉持“长者为大”的礼仪文化;在招待宾客的饭桌上,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与首座相对的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等。日本饮食文化主要体现在“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理念上,以男性为尊、女性为卑,用餐时通常会摆上一张矮桌子,男性盘腿坐于地,而女性则必须跪坐而食。

在中日饮食文化中,待客礼仪方式同样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我国,主人家通常喜欢“宁剩勿少”,为了体现出自家的好客热情,餐桌上剩下的饭菜越多,越能够显示出主人家的盛情款待和好客之意。即便最后餐桌上剩下很多剩菜剩饭,主人家也会反复对客人们略表歉意地说:“这次招待不周,没有什么好吃好喝的,真的过意不去。”直到2012年以后,国家开始倡导“光盘行动”,这类饮食浪费现象才有所缓解。在日本,主人家会根据实际的宾客数量,准备恰到好处的食材食物,确保能够让客人吃饱的同时也不会剩余过多的食物,这是因为日本地域狭小、物产资源不够丰富,当地民众从小就养成了节约、不奢侈的生活习惯。因此,日本以适度为准,但美食花样会多一些,而且每样菜基本上都是用小碟子呈现出来的,这样也符合他们的饮食礼仪文化。每次用完餐之后,日本人都会向主人家说一声“谢谢你的款待”,并在招待后的24小时之内,用电话方式向主人家表示感谢。

3. 菜肴材料取用与烹饪的差异。

在我国饮食文化中,平民百姓在加工制作菜肴时对于各类材料的选用并没有太大讲究,但专业的厨师总能够将各种看似平平无奇的材料烹饪制作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让食客们享受到不同风味的精美菜肴。

在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中,各种动植物、瓜果蔬菜都可以成为饮食烹饪加工材料,还有众多属于半加工的食品材料,比如人们所熟知的豆腐干、豆腐皮、豆腐泡等都属于豆腐半加工食品,将这些半加工食品材料加入到菜肴烹饪中,同样能够烧制出美味的佳肴。而日本饮食讲究菜肴加工材料的“生”与“鲜”,他们往往会选用最为新鲜的食品材料进行烹饪,或是直接进食生的食物。

在我国饮食文化中,任何食物原材料只要具备一定营养价值且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就可以作为烹饪菜肴的原料。比如著名的北京烤鸭,将鸭肉、鸭皮片下后,剩下的鸭骨头可以炖汤或烹饪成椒盐鸭架。而日本人在选用具体材料加工制作美食时,只会保留最为精华的部分,并不会研究剩余部分的做法。比如三文鱼,日本厨师会选用三文鱼的鱼腩部位作为核心加工材料,其他部位则会直接丢弃,以此来充分保障三文鱼菜肴的鲜美品质。

在烹饪方式上,日本料理更加关注“新”“鲜”“特”,对食材的处理方式也较为简单,如鱼类食材往往不会进行过多加工,而是点蘸佐料直接生食,另外还有拉面、寿司等需要进行煮、烤、炸等加工的热食。而我国菜肴的烹饪方式则十分多元化,包括炒、爆、熘、炸、烹、煎、贴等多种烹饪方式。

综上所述,中日饮食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之处,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到两国的饮食文化魅力,有利于优化调整饮食方式,养成健康营养的饮食习惯,促进我国饮食文化的优化发展。

 

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24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文化纵横

开卷看典,览多方视野,触文化根脉,探世间玄机。

37486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中国食品 2022年第24期

主办: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周期:半月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