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按照传统,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的地方是正月十六或十八结束)。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人们会开展许多饱含文化意义的民俗活动。例如,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之后家家户户陆续开始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洗福禄,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祭祖,三十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放鞭炮吃饺子、吃年糕、拜年……正月十五赏花灯等。这些民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春节的准备:唱童谣,忆童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第一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人们都要提前为春节做各方面的准备。一般来说,春节从腊八就开始了。
为了方便记忆,大人们便把春节的习俗编成了顺口溜。后来,这些童谣在孩子当中广泛流行起来。当然,每个地区描写春节的童谣都略有不同。比如,北京地区的春节童谣是这样唱的:“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非常全面地描述了老北京的各项春节习俗,可以帮助儿童大致了解春节的民俗活动以及风俗习惯。当时中国经济不太发达,百姓日常生活水平不高,只有春节才能吃到糖、肉以及各种零食,所以这首童谣第一句就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描述了小孩对春节的认知——腊八就是开始过年。
童谣中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二十三,糖瓜粘”。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家人这一年的善行和恶行。因此,百姓在这一天要用麦芽糖做一些糖瓜来祭祀他,为他送行。关于给灶王爷吃糖瓜的原因,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给灶王爷吃了糖瓜,他到了天上就会向玉皇大帝多说自己的好话。另外一种说法是,给灶王爷吃糖瓜是为了粘住他的嘴,不让他说自己的坏话。这种类似“收买”灶王爷的说法,童谣里没有,孩子们只记得那天可以吃到很甜的糖瓜。再往后,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一直到除夕守岁……待各项事情都完成了,春节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二、读《红楼梦》,品清朝贵族如何过春节
说完了童谣,换个角度来看看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里是如何描述春节的。
首先,贾府规模很大,分成宁国府和荣国府两部分,每部分都有很多人。从贵族到仆人,《红楼梦》里对各方面都有很全面的描述。比如第五十三回中这样写道:“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这是说,进入腊月就离年很近了,应该准备过年之事了,而年事中最重要的便是祭祖。因此,宁国府贾珍需先把宗祠打开,派人打扫,把里边的各种供品供器收拾好,再准备祭祖。当年荣宁二公,宁公居长,所以宗祠在宁国府。
其次,是要准备压岁钱。贾府是大富大贵的家族,他们的压岁钱做的相当精致,用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碎金子铸了二百二十个小锞子,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还有笔锭如意、八宝连春等等不同样式。
第三,是要送年礼。首先,贾府会收到朋友以及仆人们送来的各种礼品。仅黑山村乌庄头送来的礼品,就折合银子两千五百多两。此外,北府王爷还送了字联、荷包。
第四,给本府子弟发黏物(过年使用的东西)。
第五,贴对联、换门神。书里写到,腊月二十九,荣宁二府已经换好门神、贴好对联。
第六,门面、挂牌等显眼之处,一般需要油饰见新,故书中有“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等字样。这些都属于过年的准备。
祭祖的时间是在年三十,这是过年最大的一个礼仪活动。因贾母有诰命封号,须先进皇宫做朝贺,再回到宗祠,而那时诸子弟们早已排好队迎候。按照传统,主祭祀人本应是宁府的嫡长子,但因长子贾敷只活了八九岁,便由次子贾敬主祭。虽然这位敬老爷不理家事,平时只住在城外和道士们一起炼丹烧汞,一心想成仙,但年关祭祖大事,他无法推卸。除主祭外,贾赦为陪祭,其次是贾珍献爵,贾琏捧帛,宝玉捧香,贾菖展拜毯。祭祀开始的时候,有乐队奏乐,共献爵三次,接着次第焚帛奠酒,然后所有参加祭祀者一起行礼。
祭罢宗祠,大队人马再到正堂向祖宗遗像礼拜。家人和小厮一律在仪门之外,贾府子侄挨次列队于仪门至正堂的廊下。正堂门槛外面是贾敬和贾赦,门槛里面是众女眷。只有贾蓉因是长房长孙,也随女眷在槛内。供品以菜饭汤点酒茶为主,每当一道菜上来,都是先到仪门,再按次传至贾敬手中,贾敬传贾蓉,贾蓉传其妻,再传凤姐、尤氏等。到供桌前,方传给王夫人,再由王夫人传给贾母,最后经贾母捧放在供桌上。供品摆放完之后,贾母拈香下拜,这时贾府一族之人也悉皆跪下。书中说,如此一跪不打紧,竟“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可以想象,现场的情景一定煞是壮观。
祭祖之后,就是给家里的最高长辈贾母行礼了。贾母居荣国府,于是大家都来到荣国府贾母的正室内依次行礼。先是和贾母同为妯娌的几位老太太行礼,然后贾敬、贾赦带领诸子弟,男女分别行礼,是为礼拜尊者。拜完尊之后,还要拜长。各阶次的主子一一归坐,接受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们的行礼。受礼结束之后,开始散发压岁钱,包括事先准备好的金银锞和荷包等。受礼散钱之后,开始全家的和欢宴。当晚还有给各处的佛堂、灶王焚香上供的节目。整个除夕之夜,两府内外,荣宁街上,统统都是灯火高挑,爆竹齐鸣,笑语喧阗,竟夜不绝。
大年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前后半个月的时间,以拜年、吃年酒为主。朋友亲戚,迎来送往,彼此互拜。吃年酒包括请吃和赴吃,但礼仪上不宜重复,所以需要事先一一拟好日期单子。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既是年的尾声,也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这天,贾母会在大花厅摆十来桌酒席,还定了戏班子,这是为荣宁两府子侄孙男孙媳摆的家宴。戏唱的是《西楼会》,若贾母看得高兴,会吩咐赏钱,三个媳妇便立刻将预备好的散铜钱,一人撮了一笸箩,往台上撒。之后,元宵献上来了,大家便吃元宵。接着又有女先生说书、击鼓传花、贾母和王熙凤讲笑话等节目,元宵之夜的热闹几乎不亚于除夕之夜。
一直到正月十七,贾府宗祠的大门才关上,供奉的祖宗遗像也收了起来。但祀祖的活动结束时还要行一次集体礼。概念上,至此年应该算是过完了,实际又并非如此。十七日当天薛姨妈会来请贾母吃年酒,十八日是赖大家,十九日是赖升家,二十日是林之孝家,二十一日单大良家,二十二日吴新登家。另还有王子腾家来请等等。当然贾母不会都去,主要交给王夫人和凤姐料理,有的宝玉也可以应应差,一来二去也就到正月底了。
这就是《红楼梦》里贾家的过年方式和过年的时间。巨家大族既是传统社会的支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聚范例,藉由贾家过年的种种礼俗仪式,我们可以了解传统社会春节文化的一般特征。从《红楼梦》里的描述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清朝贵族是怎样过春节的,而在历史书或是纯粹的《岁时记》里,是不可能介绍得这么详细的。所以,文学经典可以给我们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古代节日的实际情况。
三、古诗词里为我们提供的那些春节习俗
1. 扫除尘土,祭神祭祖
一年365天总是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到了年底,大家要告别过去陈旧的一年,要除旧布新。首先,要全面打扫卫生,除尘。
扫除尘土,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宗教的需要。在古代,过春节人们是要祭神祭祖的。另外,尘土的“尘”和陈旧的“陈”发音是一样的,除尘和除旧布新中的“除”是一样的,所以人们就用除尘象征性地表达出了除旧布新的含义,使我们的日常生活获得了艺术象征的含义,更加富有文学性、艺术性。
古代的《岁时记》也记录了除尘的习俗。比如,清朝顾禄在《清嘉录》里是这样记录除尘习俗的:“腊将残,择宪书(指历本)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显然,这只是对除尘的客观描述,也即在腊月快要结束的时候要选一个黄道吉日,把房间打扫干净。但是,诗歌中所描述的除尘就优美多了。如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的《除夜》,“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诗歌中很形象地描述了除夕之夜人们的各项民俗活动,特别突出的就是扫除茅舍。
2. 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一项很重要的活动。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从唐朝开始,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开始出现,这就是春联的起源。
关于贴春联的习俗,古代有很多记载,但大家公认最好的还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古诗的意思是,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着美味的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换上了新的春联。这四句诗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把春节的景象描述的格外生动。
3. 除夕守岁
除夕是春节最重要的时刻。古人认为,新旧交替比较危险的时刻,他们想象这个时候会出现妖魔鬼怪,即山魈恶鬼。山魈在神话传说中是山里的独脚鬼怪,现代人将其称为鬼狒狒。山魈是杂食性动物,饮食多样化,通常会吃植物、水果,有时也会吃肉。因此为了能安心地过年,古人发明了贴门神等一些文化活动来消除这种担忧。此外,全家人还要守岁。守岁俗称“熬年”,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古代描写守岁的诗歌也是非常多的,有客观描述的,也有侧重于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例如,白居易的《除夜》中,“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身在异乡为异客,在本是合家团圆的除夕却无法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思乡思亲的伤感之情,以及对过去为功名利禄所累的懊悔之情。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也写过一些关于守岁的诗,《守岁》便是其中之一。诗中,苏轼将儿童和成年人对守岁的不同感受做了比较。其中“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意思是说,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其中“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意思是说,早晨的公鸡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这两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也即儿童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能让他们多玩儿一会儿。接下来,苏轼描述了自己对守岁的感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坐的时间长了,灯花上的灰烬就开始落下来了。站起身来到外面去看看,发现北斗星已经偏转了。紧接着,诗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意思是明年难道没有新年了么?新年当然还会有,但时光流逝,害怕来不及做事情,就白白地把时间浪费了。所以,要抓紧时间做事情。大人不像小孩子,有的是充足的时间,慢慢长大。
苏轼的这首《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诗人用蛇蜕皮的形象比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另外,这首诗将除夕守岁的儿童和成年人做了对比,显得很有趣。
4. 饮岁酒
总的来讲,除夕夜还是很长的。现在,人们可以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等新年的到来,可是古代没有电视,于是人们便想出了各种娱乐活动来消磨时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娱乐活动就是饮岁酒。岁酒有三种,一种是屠苏酒;一种是椒酒,也叫椒花酒;还有一种是柏叶酒。这三种酒有一些共同的作用,即避邪、为长辈祈求长寿。因为这几种酒是春节期间的专用酒,所以称其为岁酒,意为年年岁岁。
按照传统,无论吃饭、喝酒或者做其他什么事情,都应是长辈优先。但古人饮岁酒却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即古人饮屠苏酒等岁酒的顺序由幼及长,先从年少者开始,然后按年龄顺序,由小到长逐人饮少许,年长者最后。宋朝文学家苏辙在《除日》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写道,“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分岁词》中也写道,“老翁饮罢笑捻须,明朝重来醉屠苏。”由此可以看出,饮岁酒这种风俗在宋朝非常盛行。
古人除夕饮岁酒成习,所以诗人们以酒入诗的佳作比比皆是。例如,南梁庚肩吾在《岁尽应令诗》中写道,“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北朝庾信在《正旦蒙赵王赉酒》中写道,“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杜甫在《人日诗二首(之二)》中写道,“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宋人戴复古在《壬寅除夜》中写道,“横笛梅花老,传杯柏叶香。”明代张居正在《元日感怀》中写道,“闲愁何事演芳序,且尽樽前柏叶卮。”这些诗记录了人们饮岁酒的春节习俗,抒发了诗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怀,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审美感受。
给最年长者敬酒,是为了给长辈祈福祝寿的,希望他们能够长寿。在春节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老百姓齐聚一堂,畅饮屠苏酒。其实,皇宫里也如此。每年除夕,唐太宗李世民都要在皇宫里举行宴会,招待皇亲国戚以及一些重要的大臣。大家边写诗、边饮酒,一起守岁。唐太宗也有几首守岁诗被保存了下来,其中写得比较好的是《除夜》,“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整首诗都流露出非常积极、昂扬向上的心态。
5. 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如今,人们称爆竹为“鞭炮”。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爆竹声声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最初的放爆竹真的就是将竹子烧爆。《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似乎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古人的误解。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年兽,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袭击人畜。放爆竹就是为了用响声驱逐年兽。
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用来取代爆竹。但是,南方很多人还是在烧爆竹。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爆竹行》中就详细描述了苏杭地区一户人家春节燃放爆竹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了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愿望:“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6. 拜年
拜年,古时指年幼者向年长者跪拜,以及同辈之间互拜,有恭贺新年、祝福添寿之意。清代诗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写道:“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首诗写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诗人描写了当时的过年习俗,如围炉守岁、饮酒宵夜、放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等。当年作者虽已66岁,但赤诚童心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该诗所表达的正是诗人脱离官场之后那种恬静和愉悦的心情。
7. 看特定的节令戏、时令戏
过去人们喜欢看戏,就像我们现在喜欢看电影一样。古代看戏是有规矩的,不同的节日会唱不同的戏。比如端午节要看《白蛇传》。原因何在呢?《白蛇传》讲述的是宋朝时期吴越地区的故事。按照当地的习俗,端午节有用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惯,称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以镇邪。戏里白娘子法力很高深,可以将自己变成人形。但在端午节当天,她被许仙逼着喝下了雄黄酒,现了原形。因此,《白蛇传》跟端午节是有关系的。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端午节为恶月、恶日。据说,端午节的时候有五种毒虫专门害人。正如民谣所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里面提到的“五毒”,即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为此,人们编写了“五毒戏”《混元盒》。
春节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讲吉利话、看喜庆剧。清朝的《喜朝五位岁发四时》(总本)是月令承应戏中《元旦承应》剧目之一,是新年伊始为帝后演出的第一出戏。剧中男女喜神环向皇都,同祝圣寿无疆、海宇承平、人民富庶。值年太岁簇新上任,一路传集春、夏、秋、冬四天官,同往神京朝贺,齐颂“天行有度,圣祚无疆”。显然,这些特定的节令戏、时令戏,也是了解古代春节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现代文学经典里如何描述春节习俗?
现代作家怎么描述春节呢?
比如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他在《北京的春节》中,描述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老舍在文中还有一句特别生动的比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文中,老舍还特别描写了儿童是如何过节的。老舍说,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风筝、空竹、口琴和年画儿等玩意儿。
老舍是以愉快、同情的眼光来看春节习俗的。他还描述了这样一些东西:“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或为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依然有卖糖的,但只是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很多人都把它当作迷信,但是老舍却把它对老百姓生活的意义描述了出来——老百姓把送灶王爷上天的习俗当成了一种生活中的娱乐,甚至会抱着在跟地位不高又很熟悉的灶王爷开玩笑的态度。
古代的大多数作家和现代的一部分作家,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持肯定态度的。老舍在文章《北京的春节》中也生动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他所描述的北京的春节是快乐的、充满幸福感的。许多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含义很好地表述了出来,对保存、发展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大有益处的。未来,应该如何对待传统节日,这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本着文化多元的立场,尊重民众的文化权利、尊重民众的生活方式。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中,对大众的文化、民族的传统文化,多一份同情、多一份理解,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原文有删减)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9年第02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