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大学》《中庸》中的“慎独”思想及其现实观照

赵维雯
国学金典

   

  说到慎独二字,大多数人的首先反应就是谨慎独处,但其含义远不止如此,随着人们对于相关典籍的探究,逐渐意识到慎独绝不仅仅只是外显的谨慎守规,而是一个以“诚于内心”为指向的由内而外的复杂过程。而作为儒学经典的大学中庸更是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描述,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沉淀,慎独思想作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成己成物的现实观照更是让它成为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都始终奉行的自我修行法则。


“慎独”思想的内涵

(一)含义、起源

  “慎独”是指人在清居独处、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谨慎行事,自觉地遵循各种伦理规范。《说文解字》中认为“慎,谨也”,从心,真声,有“谨慎、慎重”之意。“独,犬相得而斗也,”从犬,蜀声,有“单一、单独”之意。《辞源》中认为“慎独”是“独处时能谨慎不苟。”侧重于外在行为谨慎守规。廖名春从词源考察入手,又提出了有关“慎独”本义的新看法,他认为“慎”本义为珍重。随着与“慎独”有联系的帛书材料的相继出土,“慎独”之义也成了学术圈争论的一个热点,学者们认为“慎独”之中“慎”是指“诚”,“独”的意义为内心的感受,是一种心灵实诚、无有二心的心理状态和境界。故而至此,“慎独”不仅有已发时的谨慎,还有未发之时的涵养,我们认为慎独的本义既包含于“慎”“独”两字之中,又有超出二字之外的意蕴。

  “慎独”思想是我国古代儒家提出来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它最初见于《大学》《中庸》。其中《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自谓自谦。故君子必慎独也。”《大学》认为做人要心灵实诚,不要自欺欺人,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喜欢美丽的容颜一样,这样才能心安理得、诚然于己。故君子一定要“慎其独”。《大学》中还言道:“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认为小人在独处时会作恶,见到君子时便会掩饰自己的恶行,而显露自己的优点,可是在别人看来就好像看见他的肺肝一样清清楚楚,这样的掩饰毫无用处。这就是内心“诚”的人一定会在他的外在体现出来,因而,君子一定要慎独。这并不是说小人不知善,而是在说小人闲独时,丑恶行为就会暴露出来,这恰恰证实了身心的一致性,即“诚于中,形于外”。《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着,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认为上天赐予一个人的品格叫做性,顺性行事谓之道,修饬道行叫做教。至于天道,君子虽在旁人目未见、耳未闻之处,却更要小心警醒。郑玄在《中庸》“慎独”一词上也有相应的表述,他认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就是说,在闲居过程中也应当谨慎身心的专一。

(二)《大学》《中庸》与“慎独”

  上文对《大学》和《中庸》的慎独进行了相关的表述之后,为了完整深入理解慎独思想,我们还有必要结合《大学》和《中庸》的主要思想来探析。

  《大学》是入德之门,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光明的性德,在于去除恶欲,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并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之概念,而“诚其意”作为实现“三纲领”必须坚守的“八条目”中的重要基础,实现它就得依赖于“慎独”。“诚其意”就是指内心的专一、内在精神状态的一致,更深入来讲指让人回归自己的本性,即复性成圣,想要做到“诚其然”就得通过慎独来回归本性的真、善、美。“慎独”也体现了一种对道德修养的态度。《大学》还叙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标准,区别在于是否是遵守了慎独之道,君子是不需要时空限制而时刻可以坚持自己内心遵守的,不违心,不违处世之道,可见君子“慎其独”的意义所在,既是修身亦是修心。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经典。开篇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为慎独修身的指向,体现了修身之于《中庸》的重要性,再者孔子认为“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故《中庸》教人行事要合乎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指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而它又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所谓“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致中和,天地位也,万物育也”,强调的是“合礼修性”“致和修性”;同时又有着“仁、智、勇”三达德,“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达道的具体伦理道德要求,故而规定了慎独修身的道德修养内容,也就是说慎独修身要遵循礼教道德规范。而开头的“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指出了天道和人性的关系,君子要想时时刻刻都谨慎地遵守“道”,就更要慎独,并且“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越是在没人的地方和细微的地方,越是能体现君子是否遵循“道”行事,所以“慎其独”是君子必须要做到的。故而,这里的“道”亦是慎独修身的基本依据所在,即“君子慎其独”是为了达到“道”。


“慎独”思想的现实观照

  余英时认为“儒学思想中既有修身也有治人,它们两个是紧密联系的,甚至修身比治人更为重要。不管是哪一个,儒学都把‘君子’的理念作为其核心所在,修身故为‘君子’;然而要想实现治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成为‘君子’。”“慎独”作为修身之根本,虽然是“向内求”,但其结果却可以施及家国天下,促进立身与处世的统一实现。并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道德修养的境界,仍具有极高的指导性和传承性。对当前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修养、成己成人以及当代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慎独”与“成己”

  慎独的目的不只是在于行为方式本身,而是在于启发自己心中的善,回归本性完善自我。故而慎独思想在个人的道德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中最基本的修身养性之道为“慎独”,也就是说通过内在的反省让自己的内心真诚、思想纯正,防止忿恨、恐惧、好乐、忧患等个人感情欲望对自己发展的影响。《中庸》中“慎独”的修身之方是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即“毋自欺”、身心一致,实现真我。即使是没有外在约束,也要谨慎行事。在当今社会,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物欲横流的充斥之下,慎独可以时刻让人谨守道德之心,提高个人修养,例如元代许衡拒梨,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他以慎独成就一生清廉成为楷模。当代感动中国的人物王顺友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们做到了表里如一、克己复礼,成就了自己的君子之道,终而修己成己。可见,“慎独”思想仍具有继承性,并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埋没。

(二)“慎独”与“成物”

  《大学》开篇的“三纲领”“八条目”是其核心所在,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要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境界,就必须通过“慎独”来实现修身之道。可见,慎独就成了一条必由之路。《中庸》言道:“之所以修身,则之所以治人,之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由此,上至统治者汉武帝下罪己诏公开承认治国过失,躬身自省终成就汉武盛世,唐太宗以史为鉴,广纳谏言,自我省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下到贤人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曾国藩的“慎独则心安”,更是被后世奉为家训经典。他们慎独的态度不仅立了功、立了德、立了言,还成为了后代世人所学习的楷模,因为慎独,所以才有可能实现身修、家齐、国治、平天下之愿景。可见在《大学》与《中庸》中,“慎独”是治理国家安定四方的根本,这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明白的,也是每个普通人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出现“平天下”的盛世局面。当今社会,如果人人都能通过“慎独”做到“修道至诚”,那么实现和睦的人际交往关系和和谐的社会还会远吗?总而言之,这对推动当今家风建设、社会和谐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故而,“慎独”是我们每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我们成己成物的需要。它促进了个体由“修己”的“内圣”进而到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境界。


“慎独”工夫的达成

  古代学者们认为“慎独”思想既讲求闲居时言行的谨慎,又在乎内心的诚心正意,不仅对于外在行为有所规范,对于内心状态也有所规定,可以看作是一种由外至内的推进行为。但是,纵观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慎独”思想固然也还存在,但其内涵早已有所缺失,直接将慎独这一概念下放于一个直接在日常伦理层面上的自我约束的法则,它更多地体现在了法律规范等层面上,当然,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外显的行为规范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但要想真正地成为一个有着高尚品德修养的人,还得更多地从内心深处去要求自我。当我们心中有了一个“诚其意、毋自欺”的道德信念之后,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会对行为有所要求和规范,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做到内外一致。可见,要想实行“慎独”,还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

  “慎独”工夫的达成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内诚于心,二是要做到外化于行。内诚于心就是要做到《大学》中所说的“诚于中”“毋自欺”。因道在人性之中,不可须臾离也,故而内诚于心是“慎独”工夫达成的关键所在。

  在笔者看来内诚于心的主要注意心性修养,自己要忠于自己的良心,不自欺,也不欺骗别人,意念实诚,发自内心地去遵守道德规范,并将其与内心的道德本性合为一体,真诚固守,懂得分辨是非善恶,不人云亦云,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外化于行就是要有克己自制和反求诸己以及慎隐慎微的行为,首先克己自制就是要防止内心过多的、不适当的、违背道德和本心的欲望,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欲无求,只是在追求保证物质精神需要时,能时刻保有一根道德底线,其次反求诸己的自省行为就是你要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通过自身行为的反省,诚心正意的复性守道,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坚持每日自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用道德规范标准来对照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自己是否有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主体自觉性,最后是慎隐慎微,人们认为越是在隐蔽和微小的事情上,越是能显示一个人的言行、品德,故而,这要求我们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也要严格要求自我,在细枝末节上也不马虎、随意,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于细微隐蔽之处见慎独精神。

  慎独是一种与我们同在的道德自觉与自我反省,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德行修养途径,修好身,守住心,践行慎独工夫,使道德修养成为人人的内心需要,进而达到一个崇高的道德境界。


结语

  慎独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重要的修身概念之一,它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手段,亦是一种在道德修养上应达到的境界。它促进了个体由“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转换过程。在《大学》看来诚意作为慎独最首要的意思,认为人们要想达到慎独就应先做到诚心正意,使自己的心真诚不毋欺。即使在没人看没人听的时候也要有所坚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反而能看出这个人道德修养程度的水平,强调外在行为与内在情意的统一性。《中庸》的慎独要求的是内在情意状态与反思觉悟的一致性。慎独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天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品质也具有重要价值,故而,对于慎独之道我们必须要做到心诚求之、慎独律己。


来源:《今古文创》2022年48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