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百科知识

人为什么会晕车?

大部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晕车。随着车子向前行驶,晕车的人会感到头晕、恶心,甚至会呕吐。乘坐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时,晕车就变成了晕船、晕飞机。这种普遍的生活体验有个学名,叫晕动症。那么,人为什么会患晕动症?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它呢?

 

发病机制

晕动症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比较流行的假说认为晕动症与人的视觉感受、前庭系统感受以及本体感受器的不协调有关。

要理解这种不协调,同学们首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乘坐行进的交通工具时,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的状态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给出的答案可有所不同。眼睛的判断标准是“遇静则静”,当它在查看手机、书本或任何一个相对静止的物体时,接收并反馈给大脑的讯号就是人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但耳朵的评判标准更为复杂。人体的内耳中有前庭末梢感受器,它是一个内部饱含流体,可以感知位置的“坐标系”。人体的任何一个微小动作都会引起该“坐标系”内的流体位置发生改变。前庭系统会将该变化信号传送至大脑,从而判定人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如此一来,眼睛和耳朵对身处行进的交通工具中的人的运动状态的判断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让大脑无法保持连贯的平衡感,就会让人头晕、恶心甚至呕吐。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查尔斯·欧曼于1990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说来阐释晕动症的原因,他认为眼睛和内耳与大脑的期望间的冲突才是晕动症的根源。他这样阐释自己的观点:人体运动时,大脑会从预期的神经活动模式中减去实际的感觉输入,剩下的就是“感觉运动冲突信号”。通常这个剩余值很小,也就是说大脑的预期和实际的感觉基本一致,但假如遭遇意外情况,这个剩余值就会变大。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坐车会晕车的人开车的时候却不晕。当驾驶员开车时,大脑预期的就是这些运动,而他的实际感受也是如此,二者基本一致,所以不会发生晕动症。而乘客坐车时,大脑预期与车子的实际运动状态不同,因此“感觉运动冲突信号”变大,从而更加容易被晕动症困扰。

 

预防措施

了解了晕动症的发病机制,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一些特定的体育项目能够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有助于预防晕动症。体操、秋千、滑冰、游泳和摇头操等项目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可以模拟行进的交通工具,给人带来短时间、低程度的类似乘坐体验,从而帮助提高晕动症患者的耐受性。

除了锻炼晕动症患者的耐受性,还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改善人们乘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如利用眼罩屏蔽视觉感觉输入,利用耳机阻断听觉感觉输入。另外,一些自带辅助陀螺仪、横纵坐标、地平线显示的视觉辅助设备,例如谷歌眼镜,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对实际运动的预期,从而减弱“感觉运动冲突信号”。

当然,选择感觉相对平稳的位置,也是不错的预防措施。比如在旅途中尽量选择汽车前排、船接近水位的中间位置,或远离飞机机翼的位置,这些位置能尽量减少颠簸,从而让眼睛和耳朵对人们运动状态的判断更为接近,进而有效降低晕动症的发生概率。

此外,旅途开始前让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也有助于预防晕动症。比如,保证充足的睡眠、让精神放松、尽量穿宽松的衣物、避免过冷或过热、不吃刺激性的食物等。

 

治疗方式

目前没有彻底治愈晕动症的方法,但选择有效的抗晕药可以缓解晕动症引起的不适感。常见的晕车药有东莨菪碱、茶苯海明和苯海拉明,这些药物属于非处方药,注意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此外,有研究表明生姜对于止吐有一定效果,吃1~2克可能有助于预防晕动症。

了解了晕动症的原理,下次乘坐交通工具前,同学们不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一下刚才介绍的方法,“赶走”晕动症带来的烦恼,让旅途更加轻松愉快!

 

来源:《科学启蒙》2022年第06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科学有意思

横扫思维盲区,探索科普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29623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科学启蒙 2022年第06期

主办:湖南师大出版社

周期:月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