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党史博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窑洞里飞出的红色战歌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枪声,俨然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这枪声,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枪,从而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2022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无数次在神州大地激荡的嘹亮军歌,承载的不只是人民军队的铁血传奇,还是人民子弟兵的铮铮誓言,是“最可爱的人”的真实写照。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前身是《八路军进行曲》。当年,这首歌在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中传唱开来,并由此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鼓舞着八路军健儿奋勇杀敌。今天,这首伴随着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气势磅礴的歌曲,仍然激励着热血青年投身军旅、报效祖国。军歌歌词前后尽管有些许变化,但这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记录着包括军歌创作者在内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作曲家与诗人“配成一对儿”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郑律成(1914—1976)不是出生在中国,而是来自朝鲜南部(今韩国)。郑律成原名郑富恩,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在他尚未来到人世时,朝鲜半岛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地处黄河中游的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表了坚定的抗战宣言。一时间,全国人民心向延安,大批国统区的爱国青年和进步学生,不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奔赴延安。在这浩浩荡荡的人流中,有一位身背小提琴和曼陀铃的清瘦青年尤为引人注目。他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喜悦,身上还带着烫金封皮的《世界名曲集》。这个青年就是出生在朝鲜半岛南部一个贫苦家庭的郑律成。这一年,他才23岁。

郑律成的3个哥哥都投身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大哥和二哥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都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1933年5月,郑律成随三哥秘密来到上海,然后乘火车前往南京,进入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习。在学校封闭式培训了半年后,郑律成毕业了。多数同学被派回朝鲜从事军事斗争,郑律成却被派到南京鼓楼电话局,监听日本人的电话。为掩护身份,出生在歌舞之乡的郑律成平时学习声乐和钢琴、小提琴。到南京后,郑律成每周都会赶到上海跟著名外籍教授克利诺娃学习声乐。

1937年秋,一心向往革命的郑律成跟许多中国的进步青年一样,出现在奔赴延安的队伍中。到达延安后,郑律成的音乐才华很快被发现,被安排进了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又转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边区抗日军民热情四溢的生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发了郑律成的创作热情。一天,延安城里召开大会,郑律成和鲁艺文学系的女诗人莫耶从北门外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山野田间到处飘荡着年轻人的歌声,整个延安都在歌唱!郑律成激动地对莫耶说:“写个歌颂延安的歌词吧!”莫耶早就被火热的生活所感染,连夜写出了《歌颂延安》(后改名为《延安颂》)。郑律成读完后,兴奋地说:“我去谱!”没过几天,在一个有毛泽东等领导出席的晚会上,鲁艺的女歌唱家唐荣枚唱起了郑律成作曲的这首歌,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毛泽东也连连点头称道。以后,郑律成的劲头更足了,又一鼓作气谱写了《延水谣》《生产谣》等歌曲,同样在延安军民中迅速传唱开来。

1938年8月,受党组织的派遣,一直在晋绥军区从事宣传工作的公木(1910—1998,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如)来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大未毕业,公木就被调至抗大文工团,专职从事歌词创作,不久又被调到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业余从事诗歌创作与研究,并撰写了《新诗歌试论》。在延安,公木的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诗人火热的抗日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年底,郑律成被调入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

一首歌曲能否广为流传,曲调很重要,歌词也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1939年1月的一天,抗大文工团艺术指导员、著名大鼓演唱家吕班领来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一进窑洞就喊公木的绰号:“博士,给你介绍一位战友,咱们抗大的音乐指导,小郑——郑律成。你们俩一个写诗,一个写曲儿,正好可以配成一对儿。”

于是,一个是作曲家,一个是诗人,成为抗大政治宣传科的同事,因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彼此成为了好友。


“为虎添翼”的日子里

一天,郑律成来到公木的窑洞串门,恰巧公木不在,郑律成无意中翻看到公木笔记本里的一篇短诗《子夜岗兵颂》:“一片鳞云筛出了几颗流星/相映溪流呜咽鸣/是谁弹奏起这一阙乡曲/四周里低吟着断续的秋蛰……”诗写得很美,郑律成一下子就被那优美的诗句和意境所感染,悄悄为它谱上了曲。

当他带着浓浓的朝鲜口音把歌唱给公木听,公木惊叹道:“多么动听的旋律!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乳交融吗?”郑律成告诉公木:“你写的诗符合整齐律和对称律,节奏响亮,音韵和谐,有乐感。”

他们惺惺相惜,从此,两人越走越近。后来,他们搬至与抗大政治部宣传科相邻的土窑,成了邻居,交流起来更方便了。

那时,郑律成经常催促公木作词供自己谱曲,公木诚恳地答应了他。的确,火热斗争的旋律也时常冲击着公木。不过,这时公木因新走上时事政策教育的岗位而被工作占去了全部时间,不能立刻兑现诺言。在这期间,郑律成把公木抄在本子上的全部手稿几乎翻遍了,凡是稍微整齐一些的,差不多都给“安上了音乐翅膀”,甚至200多行的《岢岚谣》,当时还不曾正式发表过,郑律成也给制了谱。

1939年四五月间,郑律成听说从晋西游击区来延安医治跌伤的诗人光未然与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合作写了一部《黄河大合唱》的消息,向公木提出搞个《八路军大合唱》,约公木写词。公木生前曾回忆说:“当时冼星海和光未然合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很受欢迎。‘大合唱’这个名称就是由此听说的。那什么是大合唱呢?不但我不了解,郑律成也不很了解。郑律成就跟我说,咱们也写个大合唱吧。那咱们写什么呢?就写八路军吧,八路军大合唱!就写8支歌,八路军嘛。他连起来做个谱儿,大家一块儿唱。”

1939年7月,这对绝佳搭档开始了《八路军大合唱》的创作。

公木坐在昏暗的窑洞里构思。诗人的思绪已透过了耳边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飞越到前方。曾经经历过的战地生活历历在目,诗人的想象冲破时空,诗情迸发,文思泉涌。在不到1周的时间,公木创作了7首歌词:《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炮兵歌》《骑兵歌》《冲锋歌》《军民一家》,加上原来的《子夜岗兵颂》一共8首。

创作《八路军军歌》歌词时,公木浮想联翩,红军长征与抗日游击等镜头一幕幕回放在他脑海。倏地,平型关战役的场景闯入自己的脑际:我军居高临下,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枪声、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顿时响成一片。我乘敌混乱之际发起了冲锋,杀得敌人一个个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一时血染大地……公木心想: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打的第一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他认为,写八路军军歌不能不提平型关战役。为此,“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两句响亮的歌词被他写入《八路军军歌》中。

随后,公木一气呵成,写就《八路军军歌》歌词。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公木在窑洞里凭借自己对人民军队的体认,展开想象的翅膀,完成了大气磅礴、脍炙人口的歌词。

郑律成谱曲也很“神”。本来谱曲需要乐器,但那是物资匮乏的年月,延安的条件很艰苦。公木回忆郑律成的创作过程时说:“没有钢琴,连手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屋当中摆的一张白木楂桌子踏步转悠;意识到我在带着笑意注视他,他就走出窑洞,躲到崄畔或爬上山坡去‘创作’。制谱似乎比作词更费斟酌些,他也经常用鼻音哼哼出同一个调儿来,然后征求我的意见……”有的老战友说,郑律成是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写成此曲的。郑律成一首一首唱给公木听,并高兴地说:“给词作曲,如同为虎添翼。”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前身是《八路军进行曲》,诞生于延安抗大的窑洞


长了翅膀的“大合唱”

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艰辛创作,到1939年9月初,《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编曲始告完成。这部大合唱有着锐不可当的前进气势,从多个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堪称中国音乐史上一部表现人民军队战斗生活的优秀大合唱作品。

大合唱完成不久,抗大三分校正式开学,郑律成被调到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公木则在三分校做教育干事。郑律成虽然离开了抗大,但他经常回来为三分校的指战员教唱《八路军大合唱》。一时间,不论是在学习课

堂还是在训练场上,不论是在行军途中还是在集合会场,到处都能听到有人在唱:“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北有黄河,南有长江,波涛滚滚流向东方”……其中,《八路军军歌》的旋律浑厚深沉,蕴含着内在的鼓动力,成为动员和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郑律成把美妙的音符化作战斗的武器,使词曲浑然一体。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八路军进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内容充分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把人民子弟兵驱逐日寇、收复失地,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一往无前的战斗作风,用凝练集中、铿锵有力、热情奔放的语言表现出来。而整个曲调与之配合得天衣无缝,通篇词曲浑然一体,音乐嘹亮,气势磅礴,形象地刻画了人民军队坚定自信、英勇豪迈、无坚不摧的革命气概。人民军队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让人震撼,催人奋进!这首在军歌创作风格的民族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歌曲,迅速成为表达八路军指战员斗争情怀、激发其抗战斗志的有力武器,深受广大军民喜爱。

1939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鲁艺音乐系油印成册,并由郑律成亲自指挥,在中央大礼堂进行专场演奏,公木也被邀去参加。

《八路军大合唱》像长了翅膀,不只在延安的山山岭岭间回荡,又很快传到了前方。

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被刊登在总政主编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上。与此同时,延安举办五四青年节征文活动,共征集稿件150件,《八路军大合唱》以“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为名,被评为音乐类甲等奖。同年夏,该杂志又刊登了《八路军进行曲》曲谱。

1942年4月末的一天,一封粉红色的油印请柬,静静地躺在公木的书桌上——“为着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的问题的意见起见,特定于五月二日下午一时半在杨家岭办公厅楼下会议室内开座谈会,敬希届时出席为盼。”原来是毛泽东主席与中宣部代理部长凯丰联署的请柬。

5月2日,公木挽起裤腿,蹚过延河,以唯一一位部队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兴冲冲地前往中共中央办公厅报到,出席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那幢石砌二层楼房的门口,公木看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正在与前来参加会议的代表们一一亲切握手。毛泽东当时并不认识公木,站在毛泽东身边的鲁艺副院长周扬向他介绍说:“这是公木,《八路军大合唱》的词作者。”毛泽东微笑着紧紧地握着公木的手说:“你写得好啊,写兵好,唱兵好,演兵好!希望你以后多写一些反映兵的作品。”毛泽东的话,给了公木莫大的鼓舞。

《八路军进行曲》不仅在各抗日根据地唱得响亮,甚至在抗战后期连国民党的部队也爱唱。国民党陆军上将孙立人是著名的抗日将领,1997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纪念孙立人文集》中记载:“他也特别喜欢‘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支进行曲,并让军中教唱。到后来听说这支歌成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才不唱了。”


从“进行曲”到“军歌”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的番号撤销。1946年,《八路军进行曲》这首见证了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著名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不管是八路军还是人民解放军,都是人民军队,性质依旧,为人民解放、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主题思想没变,反映军人高昂进取的主调也没变,因此只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把原歌词中的“善战的队伍”“永远抵抗”“直把那日寇驱除国境”“日寇”“抗战”“华北的原野”等少数词句做了相应的修改。改动的地方,大多具有抗日战争年代的背景和色彩。军歌壮军威,改名后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依然是进军的号角,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紧随着人民军队进军的步伐,响震河山。人民解放军高唱着它进行了三大战役,高唱着它百万雄师过大江,高唱着它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郑律成在延安


1949年10月1日,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这支名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演奏曲目,回响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不久,郑律成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从事音乐创作。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修订了歌词,以《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名刊于由总政文化部编印出版的《部队歌曲选集》第1集。同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附录二,将它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军歌》。

1953年5月1日颁布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附录二,重新将这首歌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其实,歌词里有多处文字在不同年代稍有变化。1939年原始歌词版本里“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句,在1949年的版本中变成“全中国人民彻底解放”;在1964年拍摄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攻入上海的解放军战士脱口唱出的是“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现在人们熟知的军歌版本则为“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最初手稿末句为“向华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岗”,1949年版本则为“争取民主自由,争取民族解放”,但如今的歌词是“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实际上各地不少部队修改了这首歌的歌词,不一样的版本很多。

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88年7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正式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其歌词也最终确定为: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识之一。

1976年12月,郑律成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1998年10月,公木因病不治,墓碑上没有生卒年月,但工整地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

如今,郑律成与公木都已辞世多年了,但他们的作品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回旋在人们的耳畔。

几十年来,歌声伴随着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脚步和人民战争胜利的旗帜,由陕北高原传唱到太行山麓、江淮河汉、东海黄海之滨,传遍全中国。它生命力不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投身军旅,报效祖国,永远向前。这首歌一直在国家、军队的庆典、阅兵式以及其他正式场合上演奏,在全军各部队中传唱,成为鼓舞广大官兵英勇战斗的精神力量!


来源:《春秋》2022年第04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