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文化 > 饮食文化> 食文化

南宋临安:美食天堂吃些啥

段云云;林航
文化纵横

南宋是我国古代饮食发展的一个高峰,在我国饮食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南宋都城临安的社会经济繁荣,百姓生活相对富足,对吃食也非常讲究,如《梦粱录》所载:“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不仅帝王将相讲究奢侈精致,市民百姓也不肯将就于粗糙的饭菜和清淡单一的饮食,而是在菜品、米饭、面食、糕点的制作方面多有创新,表现出一种追求精致主义的趋向。

 

精致味美的名菜:“宋嫂鱼羹”和“蟹酿橙

南宋临安的饮食口味深受北宋汴京的影响,“宋嫂鱼羹”的发明者宋五嫂便因特别擅长制作鱼羹而闻名于汴京城。南宋初年,宋氏家族随皇室南迁而来到临安,在西湖苏堤旁开设了一家餐馆,因环境优雅、菜品味美,吸引了无数好吃食客慕名前来品尝。宋五嫂独创的“宋嫂鱼羹”制作过程十分复杂,精致而不失味美的秘诀在于她使用自己独家酿制的陈醋,配以蜀地出产的黎椒和当日新鲜捕捞的西湖鳜鱼,因此口味鲜香椒麻。要想获得更独特的口感,需要对鱼的处理尤为重视。鲜鱼要先剔骨去腥,蒸熟后捣碎,将鱼肉和泥。高汤和绍酒要经合理配比后精心熬煮,再配以时令鲜蔬和鱼肉共煮,调味后略加勾芡,最后淋入蛋液和香油。成品的鱼羹虽用材普通,但鲜香酸麻、色泽金黄,出锅上桌时冒着腾腾热气,深受食客热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中就记载了“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可见宋嫂鱼羹在南宋市民群体中尤为出名。

精致味美的“宋嫂鱼羹”还受到了口味挑剔的南宋帝王的认同和赞赏。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七·乾淳事亲》记载,淳熙六年(1179)三月,已退位的高宗赵构乘画舫游于西湖,听闻“宋嫂鱼羹”深受临安市民喜爱,便专程命人前往宋五嫂开设的餐馆购买。乘兴而来的赵构感觉其味鲜美无比,后又闻宋五嫂是汴京人,便专令召见,对其手艺倍加赞赏,并特赐“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仍令后苑供应泛索”。此后,味赛蟹羹的“宋嫂鱼羹”在临安城内名声大起,逐渐扬名于江浙地区,至今仍是杭帮菜的经典菜品之一。

地处江南的临安深得物产丰富之利,城内水果品种繁多,《咸淳临安志·卷五十八·果之品》中记载了橙、桃、梨、枣、石榴等多种时令水果。临安市民除了将水果作为一日三餐外的副食品食用,还将水果运用于菜肴制作中,杭帮菜系中的“蟹酿橙”便起源于南宋时的一道名菜。南宋学者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这道菜品的制作方法:“橙大者截顶,剜去穰,留少液,以膏蟹肉实其内,仍以蒂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盐。”这道菜的制作方法特殊,虽看似简单,却处处显示着临安市民对于精致饮食的思考与创新。林洪以“黄中通理,美在其中,畅在四肢,美之至也”来赞赏“蟹酿橙”一菜,实属名副其实。也正因此,该菜成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宴会菜品之一,广受各国首脑好评。

 

精心烹煮的米饭:“青精饭”和“玉井饭”

南宋临安地处江南,百姓喜食粥饭,日常饮食以稻米为主,故临安城内米铺数量甚多。《梦粱录·卷十六·米铺》对此有详细记载,称“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其米有数等,如早米、晚米、冬春、上色白米、中色白米、秔米、糯米、箭子米、黄秈米、蒸米、红米、黄米、陈米”。米饭是临安百姓的基本主食之一,但临安人并不满足于单一的白米饭,研究出了更加丰富和考究的制作方法,在注重口味的同时,也兼顾精致及营养均衡。特别是,在米饭中加入各式蔬菜或肉类,如以乌树叶染色后煮制的“青精饭”、鲜莲子和莲藕煮制的“玉井饭”等,既丰富了米饭的口感,又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使得简单的米饭别有一番特色。

“青精饭”俗称“乌米饭”,是一种广泛流行于南宋临安地区的染色米饭,主要在立夏之日食用,有补益脾肾、明目乌发、驱蚊辟邪的功效,至今还保留在杭州人的节食习俗中。《山家清供》称“青精饭,首以此重糓也”,详细记录了“青精饭”的烹制方法:选取新鲜南烛叶,仔细捣碎后只取汁液,再以上好的白糯米浸泡其中,待米充分浸染并呈乌青色后,以适当比例的滚水蒸煮而成。蒸煮好的“青精饭”米粒圆润饱满,呈黑紫色状且晶莹剔透,闻之清香扑鼻。配以白糖或蜂蜜食之,口感清甜香糯,非一般米饭之滋味所能比拟。

南宋临安人还擅于利用新鲜时令之物制作美食,精致可口的“玉井饭”便起源于此时。西湖盛产莲藕,临安人不仅习惯于将莲藕做成糯米藕吃,还用新鲜莲藕和莲子制成“玉井饭”食用。《山家清供》描绘“削藕截作块,采新莲子去皮,候饭少沸投之,如盦饭法”,即在莲藕上市时节,将鲜藕、莲子与米同煮成饭,盛出后以荷花铺垫点缀。成品的“玉井饭”摆盘精美,糯白的藕块与米饭相互映衬,令人赏心悦目,正是“盖取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而“玉井饭”也因此得名。鲜藕口感脆滑,莲子有养心安神的功效,莲藕清热降火,煮之同食,清香解暑,是盛夏时节解暑充饥的佳品。

 

精巧百变的面食:“小笼包”和“百味馄饨”

由于受到北方饮食文化影响,面食也因宋室南迁而迅速成为临安百姓喜爱的主食之一。南宋面食在传承北方技艺的基础上融入南方饮食元素,花样多且做工精细,体现了南宋临安人对“精致”的追求。特别是,临安人喜食馒头和包子,与周边地区百姓的饮食口味有显著不同。《梦粱录》中有大量笔墨对南宋的面食加以描述,仅《荤素从食店》一节就记载了南宋临安饮食店铺所制的“鲜肉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儿包、蟹肉儿包、鹅鸭包儿”等数十种灌汤包子。

以个小味精著称的“小笼包”正是南宋朝廷定都临安带来的产物之一。小笼包起源于北宋开封地区的灌汤包,汴京第一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便深受宋高宗的喜爱。南宋迁都后,“王楼山洞梅花包子”随皇室南迁至临安,经皇宫后厨吸收改进后,制作出浓郁鲜香、皮薄馅多的“小笼包”,供高宗享用,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

皇室的口味也逐渐影响了临安市民的饮食偏好,面食在主食中所占的地位大幅提高。相比于北方开封的灌汤包,“小笼包”经过不断调整改进,其不仅外形精巧,选料和制作也十分讲究。首先,为了得到软滑的外皮,面粉必须经过滚水烫熟后再揉成团,这样蒸熟的包子外皮呈透明状,口感厚实又不失顺滑。其次,使小笼包味美不腻的秘诀在于精准控制肥瘦肉的比例,因此馅料要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再和以酱油等调味。与北方以发面制作的包子相比,“小笼包”外形更显精致小巧,皱褶分明,皮薄馅多,味美汁鲜,别具一格。这种带有鲜美汤汁的包子自创新以来便受到临安百姓的追捧,在海内外皆享有盛名,至今仍是代表杭城特色的一道名点小吃。

“馄饨”是临安市民在冬至时节必吃的食物,尤以“百味馄饨”为其中的佳品。所谓“百味馄饨”,即容器内有十余种不同花色和口味的馄饨。馄饨的面皮必须选用精细麦粉,并和以各种蔬菜榨取的汁液,由此得到绿、红、橙、黄、黑等不同颜色的面皮。临安市民在吃食上不吝啬,其中的馅料多是鲜肉或鲜蔬制成,除猪肉外,滋补的羊肉也是临安市民包制馄饨的主角之一。十余种花色的面皮包裹各式不同风格的馅料,制成的馄饨煮沸即可食用,不仅味道丰富,亦有驱寒保暖之功效。《梦粱录》中称赞“临安六部前丁香馄饨,此味精细尤佳”,指的便是其中包有丁香馅的馄饨。

 

精美细致的糕点:“乳糖圆子”“巧粽”和“菊糕”

南宋临安市民注重日常饮食的精致,对于节日饮食也颇为关注,多将时令食材与节日活动相结合,制作造型精巧、口味不一的糕饼点心,构成了节日宴饮活动的重要组成。元宵节是南宋临安的重要节日,夜幕降临后,临安城灯火通明,市民合家共聚,一同享受精致的节日盛宴。与今日相似,南宋元宵节最重要的食物当属“乳糖圆子”,即汤圆。北宋以前,人们所吃的汤圆是实心无馅的,煮沸后配以白糖、干果等佐料食用,口感较为单一。南宋时,临安百姓对此加以创新,就有了中间包裹馅料的“乳糖圆子”,即现代汤圆的前身。周密在《武林旧事》中称,“乳糖圆子”应佳节而做,以烫熟的糯米粉为外皮,其中包裹各色咸甜馅料,咸馅多以肉馅为主,甜馅多是捣碎的干果或糖类,裹以外皮并搓成圆球状,煮沸后即可食用,外皮软糯,馅料鲜香。因甜馅更受欢迎,且食用时盛以糖水,故得名“乳糖圆子”。自南宋时起,汤圆成为元宵佳节团圆必吃的食物,清代的符曾、袁枚等人都记载了有关汤圆的做法及食法,虽与南宋已相距几百年,但做法仍极为相似。

南宋百姓喜食甜粽,品种较前朝丰富很多,常制作成五彩缤纷的外形,并组成阁楼、亭台、车儿等巧妙造型,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名为“巧粽”,借以表示对传统佳节端午的重视。南宋曾懿所著的《中馈录》中便记载了“巧粽”的做法。临安百姓多选用白润饱满的圆糯米,经浸泡后配以各色干果,再以新鲜箬叶包裹成造型各异的粽子,用五彩丝线捆扎。包好的“巧粽”精美小巧,且形状不一,煮熟后蘸取白糖食用,味道甜蜜软糯,还带有草木的清香味。包裹粽子的粽叶具有清热解毒、治肿痛的功效,而糯米又能温暖脾胃,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临安市民对于精致食补的崇尚。南宋诗人陆游曾书“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更是描绘了亲朋好友一同解粽同食,一幅其乐融融的场景。

重阳时节,临安百姓登高祈福、出游赏秋,特别在赏菊时喜食“菊糕”。“菊糕”又称“重阳糕”,由糖、油、面制成。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道,“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实际上,“菊糕”并没有特定的制作方法,但是临安百姓多将其制成“九层宝塔”形状,其上点缀丰富的食材。也有人在“菊糕”上端特制两只小羊以寓“重阳”之意,也有插一面彩旗并点一盏蜡烛灯,作“点灯”的寓意。“菊糕”不仅精致可口,还寄托着对后辈的愿景,因此家中长辈将制作好的“菊糕”切片,贴在孩童的额头上,祈祷子孙后辈百事俱高。

 

精细操办的宴会:“四司六局”

南宋临安商品经济的氛围浓厚,名目繁多的宴会催生出一个操办节日宴会的专门组织“四司六局”。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指出,南宋临安的富贵人家常设“四司六局”,而普通百姓亦可以通过租赁的形式,享受到“四司六局”的专门化精细服务。“四司”,指的是帐设司、茶酒司、台盘司和厨司,负责宴席所需的布置环境、招待宾客、菜肴烹制和上桌摆盘等各项事宜。“六局”包括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和排办局,操办宴会的时鲜瓜果蔬菜、席间灯火照明、香料与酒品供应、插花洒扫等。“四司六局”各部门密切衔接,协同工作,助推了临安百姓宴席的精致化程度大大提高。

“四司六局”最早见于隋朝,本为专门服务于皇室贵族宴席的部门。至宋时,商品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大开,百姓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较高,“四司六局”逐渐不再仅限于服务王公贵族,只要百姓能够承担得起费用,“四司六局”就能登门为其提供专业服务。在南宋临安,“四司六局”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为广大市民提供专业且精致的宴会餐饮服务,体现出了南宋临安百姓浓厚的休闲生活态度,别具一番特色。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月,清河郡王张俊在其府邸宴请宋高宗赵构,这场御宴的食单共有各种菜品195道,为我们展现了南宋帝王的精致饮食。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社会经济和商品贸易的不断发展,市民阶级应运产生,世俗文化得到发展,南北文化不断交融,也为临安饮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肥沃的土壤。临安百姓的饮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饮食种类丰富,制作手法多样,饮食店铺林立,市民普遍追求高水平的精致饮食生活。从“宋嫂鱼羹”“小笼包”“百味馄饨”等各色饮食,到“四司六局”等服务机构,都体现出临安百姓在饮食方面注重造型的精致和味道的鲜美,同时也追求餐饮服务的专业化。这种普遍开放的社会风气一改汉唐以来的权贵文化风气,开启了全民参与、雅俗共赏、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构成了独特的宋韵文化精神内涵。

 

来源:《文史天地》2022年10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