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读

古代的报纸

随着手机的普及,报纸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因为手机已完全取代了报纸的功能,并且获取新闻消息的速度比报纸更快。那么,在古代究竟有没有报纸呢?说起古代的新闻报纸,许多人可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种“邸报”,一些人认为邸报就是报纸。邸报是不是报纸,值得细细辨识。中国从汉代到清末都有邸报,但不同时期的邸报,性质却有着微妙的不同。


汉朝的邸报

汉时,各郡国在京城设有联络机构,叫做“邸”,类似后世的“驻京办”。邸的职责之一,是将朝廷的重大消息抄录下来,不定期地寄回——这就是最早的邸报。但这时的邸报,只是各郡国驻京的邸发回郡国的公文报告,阅读者是郡国的长官,并不是公开发行的新闻报纸。


唐朝的邸报

唐朝时,各藩镇也在京师派驻联络机构,叫做“进奏院”,也类似“驻京办”。各个进奏院的职责,也是将朝廷的重大消息抄录下来,不定期地寄回。这时的邸报和汉代时的一样,是政府公文,发回的邸报,每次通常只有一份,没有复本,且是手抄。


宋朝的邸报

宋朝京师也设有进奏院,负责刊印邸报。但宋朝的进奏院与唐朝的进奏院、汉朝的邸不一样,后者是各个地方政府派驻京师的联络处,相当于“驻京办”,宋朝的进奏院则是朝廷的一个下设机构。

此时的进奏院,与唐朝的进奏院只是名字相同,性质并不一样。此时的邸报,演化成了“悉报天下”的政府新闻公报,雕版印刷,定期寄发,面向全国发行,甚至在市场上售卖,每期报纸的印刷量数以千计,阅读者除了政府官员,还有一般知识分子。


元朝的没有邸报

宋之后,元朝废除了进奏院的机构设置,邸报也就不复存在。虽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元朝还保留着邸报的发行,但证据并不是很有说服力。


明清时期的邸报

明清时期,邸报才恢复过来。明清两朝,各省均派提塘官驻于京师。提塘官的职责之一,便是抄录经皇帝批红的政府文书,然后以手抄本的形式寄回本省。

明清邸报的发行,实际上是回到了汉唐老路,由各省驻京提塘官手抄,各自发回本省。各省提塘官抄录的邸报内容,是各不相同的,通常来说,他们会更为关注与本省有关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晚明之后,民间诞生了“抄报行”。抄报行的工作是到衙门抄录邸报的内容,然后拿到市场上销售。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抄报行有时还会刻意多抄录一些奇闻轶事。

到了清代中后期,“抄报行”又演变成了“京报房”,此时邸报已经是印刷品,并且有了统一的报头,叫做“京报”。“京报房”每天印制京报,然后上市销售,读者群包括官员与平民。

不过,“京报”仍然具有政府公文的性质,因为明清政府只允许“抄报行”转抄、复制邸报的内容,绝对不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改写文字。


来源:《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22年第02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经纬历史

上下五千年,读史知典辨古今,识是非,化人文。

31669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22年第02期

主办: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山东老年大学

周期:月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