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文化 > 人文解读

京剧中的饮食文化

图娅娜
文化纵横

京剧的饮食主题是中国戏曲传统中最明显的体现,提供了有趣的艺术发现甚至科学见解的机会,丰富并拓展了我们对这一艺术类型的理解。

俄罗斯研究人员从戏剧、音乐和舞蹈的视角对中国京剧这一独特的戏剧和音乐现象进行研究。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京剧中似乎不太重要的元素,即饮食。细致观察这一元素可以揭示京剧中许多有趣的特点,丰富并拓展我们对这一艺术类型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京剧于20世纪上半叶才开始受到大众的欢迎。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流派,音乐、诗歌、舞蹈和杂技艺术的结合让观众熟悉真正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京剧讲述各个社会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神仙和奇幻生物的故事,但饮食也不容忽视。饮食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限定了舞台设计和表演的特定规则。有时候戏院也会给观众提供食物。饮食不仅可以烘托演出的氛围,在特定情况下,还能构成剧场的特殊建筑外观。

根据具体情节,食物和饮料在表演中分为两个层面:作为背景或作为情节的组成部分。前一个功能很明显:酒饮料和食物伴随在情节中,这在西方歌剧中也很常见。例如,莫扎特的歌剧《唐·乔瓦尼》最后一幕,骑士与主角共进晚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宴会现场著名的“饮酒歌”;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酒店场景以及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拉丁区的酒馆等。在第二个层面,我们谈论食物和饮料作为情节元素,在单个场景甚至整个表演中成为焦点:例如,多尼采蒂的《爱之甘醇》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沙皇的新娘》中的毒药和神药的意象,肖斯塔科维奇歌剧《穆森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中的毒蘑菇。

与西方歌剧不同,京剧的食物元素体现在原创的总体趋势框架中,每一次新的表演都与先前的表演有所不同。在传统的京剧中可以追溯许多重复的模式,这是京剧的整体特色—特别是每次表演时,这也与京剧的规则有关。根据传统演绎,传统表演几乎不允许任何创新:不仅是音乐和口头剧本,还包括舞台设计、表演、服装、化装、道具的精心保存和世代相传—这种现象在西方歌剧中很少见。所谓的“新编京剧”可能有所改变,代表传统形式和新内容的独特融合。


酒是京剧中的主要饮料

在京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群体聚集和朋友聚会的场景,宴会或饮食中从来不会加入群众角色或龙套角色。京剧表演时通常没有宴会,相反只能看到室内场景,一个或两个角色在演唱之前或之后倒掉一杯酒。我们在很多表演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一点,例如《霸王别姬》。如果参与的人数比较多,则很少见饮酒,京剧《连环套》中出现过这一幕。该剧讲述绿林好汉窦尔敦的故事,他生活在18世纪初(角色:净)。复仇失败后,窦尔敦和四名军官两次同饮酒(在京剧中这可以看作群体场景)。酒在这部京剧中也是一种武器:朱光祖(角色:武丑)将蒙汗药放入一罐酒中给窦尔敦饮用,随后酒在故事情节中起到关键作用,导致主角最终失败。

在表演时,京剧中的饮酒也很引人注目:在传统礼仪中,不允许公开展示饮酒,因此演员通常必须用左手遮住右手,然后将酒杯拿到嘴边,不仅可以使用手,也可以用宽大的白色袖子或扇子在更大程度上美化这一姿势。然而,某些角色在喝酒时不会掩饰自己,甚至会作秀,类似将一小撮胡须拉到一边。这种手势在其他场景中使用,称作“撕扎”,被认为反映该角色的独立性和叛逆性。角色通常是“净”(我们以窦尔敦为代表)。

▲董炳义,上海京剧院演员,扮演绿林好汉窦尔敦(角色:净)


如果演员需要滑稽地刻画喝醉的人物,则不需要保持“礼仪规则”。醉酒场景通常是整个情节的关键。京剧《大闹天宫》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偷酒,就把原本供奉神仙的美酒偷喝一空。

▲美猴王孙悟空(角色:武生)


《武松打虎》(根据14世纪经典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其中一章改编)中,勇猛的武松(角色:武生)也体验到酒精的魔力。几杯酒并不能让他感到满足,为此,武松毫不犹豫地喝掉一整桶加热后的酒。然而,即使醉酒并遭受头晕和恶心的折磨,他仍然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并赢得数百年的声誉。

根据洪昇的小说《长生殿》(17世纪)改编的京剧《贵妃醉酒》则对酒精彻底改变人类行为的能力进行了美学表达。中国著名的美女之一杨贵妃(角色:旦)约唐玄宗赴宴,但久候不至,经历数小时的精神折磨之后,决定借酒浇愁。首先,女主角按照礼仪要求倒掉一杯又一杯,用扇子遮挡,后来逐渐失去对自身的控制,整个饮酒过程变成纷繁的舞蹈,甚至包括杂技的元素。一直扮演女性角色的著名演员梅兰芳(1894~1961)对此的表演被认为是京剧的最佳曲目之一。


任何人都可以饮酒?

在京剧中,主要角色有权饮酒。这些人物通常属于特权阶级:皇帝、大臣、高级官员、军官及随从—妻子和贵妃。这很可能是因为对酒的特殊态度—认为酒是富裕生活的属性。食物也是如此—难怪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见面问候方式之一是“吃饭了吗?”这个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古代中国人民每天都在为获取食物而挣扎,它是生存的象征,也是繁荣的关键。

京剧艺术具有广泛的角色体系,包括四种主要角色类型(男性角色“生”,女性角色“旦”、花脸“净”和喜剧角色“丑”)。我们注意到,最后一个角色大多不属于上文提及的“社会”阶层,显然由于这个原因,不能够像其他群众角色和龙套角色那样饮酒。一个罕见的例子是京剧《豆汁记》中可怜的父亲金松,但首先这一角色在这部戏曲的情节中非常重要,其次他饮用的酒来自突然发达的女婿莫稽(角色:小生—青年男子)。

▲杨贵妃杂技表演(演员尤海波扮演女性角色:旦)


酒和舞台

京剧舞台上的“等级制度”通过以下事实进行表达,即普通人物坐在地面或地板上吃饭或喝酒,而特权人物在大椅子上庄严地坐着吃喝。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模式是在某个历史时间点上,中国的高档家具属于社会精英住所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京剧表演中,舞台家具通常限定在舞台中央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背景保持不变。道具也采取同样的极简主义:没有宴会场面,仅使用有一个或两个方形复古酒杯和一个酒壶的托盘,酒壶通常颈部细长。我们在京剧《武松打虎》中看到的酒桶在京剧舞台上很少见。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改编的京剧《空城计》可以看到对经典场景的偏离。一壶酒没有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桌子上,而是摆在主角—坐在城墙旁边的聪明军师诸葛亮身边。他饮酒弹琴,公开展示这座城市的空荡荡—并没有任何防御,误导他的精明对手司马懿误以为有一支部队藏在城墙下,因此未经战斗立即撤退。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京剧中广泛存在的饮酒事实,但同时也根据场景、表演和道具规范进行了安排。当然,我们也会在京剧表演中发现其他饮料,但这仅仅只是例外。类似《豆汁记》主角金玉奴让丈夫喝杯热水解渴的场景事实上是非常罕见的。


食物:中国戏院的稀客

我们在京剧舞台上也可以看到食物,而且食物的出现总是与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特定情节转折联系在一起。在京剧《大闹天宫》的场景中,美猴王孙悟空不仅喝别人的酒,还偷偷地吃掉青春永驻的仙桃,并向各个方向吐出桃核,表演非常滑稽。演员模仿猴子的特殊习惯和姿势。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表演中,孙悟空找到一个葫芦,灵活地倒出葫芦里的仙丹一粒粒吃掉,“像吃豆子一样”。

在京剧《白蛇传》中也出现了仙药,但却是以灵芝的形式存在——一种的确存在且目前仍作为中药服用的真菌。主角白素贞在救活丈夫时提到这一点。

当然仙药不是拯救垂死之人的唯一方法。在上文提及的《豆汁记》中,穷人的女儿给冻得要死的穷书生莫稽一碗豆汁救活一命。其中,豆汁是北京传统小吃,由绿豆研磨制成,看起来像稀粥或浅灰色的汤(根据大多数中国人的说法,它以不讨人喜的酸味著称,在北京以外不受欢迎)。然而,莫稽对这顿饭感到非常满意。在这一场景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莫稽滑稽地舔碗、筷子和手指。

在京剧中,食物并非是滑稽场景的核心,但具有真正的马戏团风格。类似《时迁偷鸡》—根据《水浒传》故事改编的另一部京剧—主角是一个聪明又狡猾的小偷(角色:武丑),在烧鸡的场景中几次表演吞火(吞火是典型的川剧,而不是京剧表演),借以表现用蜡烛点燃特殊纸张包裹的烤鸡。


观众饮茶

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拒绝任何形式的自然主义,因此在舞台上看不到任何真正的食物,有时在西方歌剧中也是如此。但在观众席上却可以有食物—戏院的观众可以享用茶水和甜点。这种传统显然源于富裕人家及其客人在家中观赏私人表演的旧例:主人在各种场合的宴请时邀请或聘请私人剧团定期表演或小圈子的晚宴。这一点在中国文学中就有很多证据。

因此,中国传统戏院也被设计成可以在表演时供应茶水:围绕观众席三侧提供包厢,楼上还有包厢,整个大厅中间区域放置桌子和椅子。

天津广东会馆戏楼是有200~300年历史的剧院戏楼。戏楼在大城市曾经很受欢迎,但如今只有很少保留了下来。我们可以在北京的正乙祠戏楼和北京湖广会馆(现为北京戏曲博物馆)观看传统戏剧表演。古老的雕梁画栋、五彩缤纷的中国灯笼、错综复杂的传统刺绣背景以及气味芬芳的中国茶和甜点有助于观众沉浸在古代的氛围中。在天津广东会馆戏楼,人们可以自带茶水。甚至连西式风格的剧院也供应茶水,以重现过去的精神: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梨园都可以饮茶,观众席前排不仅摆放椅子,还有桌子。

位于颐和园的听鹂馆,如今是一家风景如画的大型历史主题餐厅,主要用于私人庆祝活动,还可以提供各种传统艺术表演。不得不说,具有皇家戏台的餐厅极为罕见。

在中国,饮食与表演相结合的传统非常强大,直到今天在某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表演结束后葵花子壳和橘子皮堆成小山,表演期间向观众提供的茶水也被积极地用作有效的营销手段,以营造特别的氛围来吸引游客。这里可以与现代西方舞台相提并论,游客亦可享用美食:例如莫斯科的“赫利肯歌剧院”不仅因其不寻常的实验和奢华的作品而闻名,其在表演时提供的美食也很出名。

当然,也有一些中国剧院从不供应茶水,例如苏州戏曲博物馆。


京剧与漫画

在漫画中,我们也可以食物的视角看京剧。当代中国艺术家和博客作者“胖不墩儿”的京剧漫画征服了众多戏迷。她通过创作有趣的漫画形象发掘自己的艺术使命,让传统戏剧艺术尽可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作为京剧的忠实粉丝,她自称是一位真正的美食家。2012年,她发布了一系列漫画—将京剧主角放在各种菜肴和饮品的背景下。例如,杨贵妃的身旁摆放着一大罐菊花酒,这是秋季重阳节的传统。

综上所述,可以说京剧的饮食主题是中国戏曲传统中最明显的体现,提供了有趣的艺术发现甚至科学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京剧艺术在本质上受到音乐语言、歌唱、表演、严格的角色系统、化装和服饰等规范的制约。其中,精简和保留传统风格的努力也会影响“美食”场景,使得食物和饮料不仅在表演中得以独特诠释,还成为马戏和杂技艺术的重要元素,被赋予社会信息并在特定的舞台场景中出现。据此以及其他通用的舞台饮食规范,我们还可以通过许多因素发现京剧的独特性。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2022年第06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文化纵横

开卷看典,览多方视野,触文化根脉,探世间玄机。

37486粉丝

关注

期刊推荐

中外文化交流 2022年第06期

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周期:月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