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冰封、白雪皑皑的隆冬时节,清代皇帝赏冰灯、乘冰床、阅冰嬉、堆雪狮、烹雪茶,尽情享受着冰雪世界的各种乐趣。
这些冬日里的冰雪娱乐活动,让凛冽的紫禁御苑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喜迎新春的到来。
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族身上基本都有天然的冰雪运动基因,如赫哲、七姓等在冬季普遍使用狗拉雪橇或脚踏滑雪板出行、狩猎,而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更是在这片苦寒之地练就了高超的驾驭冰雪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对冰雪运动的喜爱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民族文化的基因里。据《清语摘钞》记载,努尔哈赤曾被围困在墨根城,其部将费古烈「所部兵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清】佚名《清语摘钞》,为汉满合璧对照辞典,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京都聚珍堂刻本},一日夜行七百里,宛若神兵天降,成功将他救了出来。乌拉滑子就是一种冰鞋,在奇袭解围战中,这支善滑冰的特种部队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冰雪文化传统也不断被传承发扬光大,进而影响到广袤的关内地区。那么,清代皇帝在冬季有哪些冰雪娱乐呢?
清·谢遂皇清职贡图卷之“赫哲”
清·谢遂皇清职贡图卷之“七姓”
清木冰鞋
赏冰灯
清代宫廷有观赏冰灯的娱乐活动,一般都在元宵节前后。《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五载:「鬻灯在市西南,有冰灯细剪百彩,浇水成之。」(【清】于敏中等编纂《钦定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这种冰灯是预先做好造型,再浇水冰冻而成。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元宵佳节,乾隆皇帝同傅恒、来保、史贻直等十六位近臣在御苑赏灯,同时举行了「冰灯联句」。在序言部分,乾隆皇帝盛赞冰灯之华美,可与明月交相辉映:「星桥火树三五初,过阆苑鳌山,大千同照,喜华簮之毕集,开绮宴以联吟。片片鲛冰,吐清辉而交璧月;行行龙烛,腾宝焰而灿珠杓。」在联句中,乾隆皇帝还写到了冰灯的制作方法:「巧匠注冬水,新样呈春灯。」同时也描述了冰灯悬挂的情形:「鱼鳞垂瓦棱,光明通体彻。色相因心澄,真入琉璃界。」(清高宗《御制诗集》二集,卷四十五,见《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可以想象元宵节当晚,宫殿屋檐下鳞次栉比的冰灯,晶莹剔透,闪出耀眼的清辉。
清人绘十二月月令图轴之“正月观灯”及局部
当时还有一种冰灯是直接用冰雕成宝珠等各种造型,在中空处点燃蜡烛。如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元宵节前一夜,曾任正黄旗汉军副都统的朱伦瀚写了一首诗《丁丑上元前一夜车中咏冰灯》:「一颗晶莹斗大珠,凝辉灼灼耀通衢。谁将热念燃银烛,顿觉澄心在玉壶。象外坎离占既济,眼前冰炭诧同炉。月光如海宵如水,剩与儿童觅有无。」(【清】朱伦瀚《闲青堂诗集》卷九,见《清代诗文集汇编》二四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〇年)
冰灯点燃之后,水火交融,冷热相济,熠熠生辉,与普通花灯相比别有一番趣味,因此颇得清代皇帝喜爱。
乘冰床
冰床,也叫拖床,是北方地区常见的冰上交通或娱乐工具。对于北京来说,每到冬天,西苑宽阔浩渺的太液池就是天然的绝佳冰嬉场所。明朝嘉靖皇帝的皇太子(即庄敬太子朱载壡)就曾在太液池乘坐冰床去西苑拜见父皇:「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上加交床或藳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积雪残云,点缀如画。世庙晚年尚玄修,多居西内。嘉靖壬寅(一五四二年)正月十六日皇太子自宫中往见,即绝河冰坐拖床而过。时阁臣夏言词云﹃胡床稳坐渡层冰﹄即咏此也。」(【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规制纪略」,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明末天启皇帝朱由校也曾在西苑乘坐冰床游玩,有《宫词》道:「西苑冬残冰未澌,胡床安坐柘黄衣。行行不藉风帆力,万里霜原赤兔飞。」其后自注:「西苑池冰既坚,上命以红板作拖床,四面低栏,亦红色,窄仅容一人。上坐其中,诸珰于两旁用绳及竿,前引后推,往返数里,瞬息而已。」(【明】秦徵兰《天启宫词一百首》,见商传点校《明宫词》,北京出版社,二〇一八年)这种冰床因为是皇帝乘坐,明显档次高了一些,四面还设有低矮的红色栏杆,可能是为了安全考虑,防止坠落。
清代皇室来自满族,本身就继承了冰雪运动的传统习俗,其中自然少不了冰床:「冬日液池,上御拖床。其制似榻无足,似车无轮,以人挽行冰雪中,至便。有施毡幄及饰以龙凤者。」(【清】赵慎畛《榆巢杂识·御用拖床》,中华书局,二〇〇一年)清康熙年间,御苑太液池中的冰床实现了一定的改良,下面安装了包裹铁条的双足,滑行速度更加迅疾:「禁中人呼瀛台南为南海,蕉园为中海,五龙亭为北海,寒冬冰冻,以木作平板,用二足裹以铁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积雪残云,景更如画。」(【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上,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清代诸位皇帝中,最喜欢冰床娱乐的莫过于乾隆皇帝。在他还是皇子时期,就写下了《冰床》一诗:「御河腊月层冰冻,河干辐辏千人众。往回争欲倩冰床,空设舆梁恒不用。细长明铁当车轮,架雕文木铺重茵。」(清高宗《御制乐善堂全集》卷十七)诗中描绘了御河冰冻之后,人人争坐冰床渡河的场景,结果连接两岸的桥梁都成了摆设。诗中也写出了所见冰床的形制,比如下面有细长的明铁,上面有精雕细琢的装饰,并铺设保暖的双层坐卧垫褥。
清人绘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轴之「腊月赏雪」及局部
即位之后,乾隆皇帝乘坐冰床的记载就更多了,其御制诗集中也有很多相关的诗句。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年)正月初三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御紫光阁,赐蒙古王公台吉及回部郡王等宴,召大学士内廷翰林等茶宴,以冰床联句。」(《清高宗实录》卷八二六「乾隆三十四年己丑春正月丁亥」,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新春佳节期间,乾隆皇帝兴致盎然地与傅恒、尹继善、刘统勋等二十八名近臣一起创作了《冰床联句》,通过「溯冰床之初制,披竹垞之旧闻」,描述了冰床的历史以及在清代宫廷中使用的各种场景。乾隆皇帝首先写道:「陆用车行水用舟,舟车冰上用难收。巧传近代出新制,题剏熙韶纪胜游。国俗冰嬉曾作赋,内廷茶宴又联讴。」那么诗中所说「近代出新制」的冰床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后面董邦达和福隆安的联句给出了答案:「檀榻簇葩匡既好,柘檐缬翠盖斯觩。方裀茸燠敷貂座,圆极虚明屏罽帱。」(清高宗《御制诗集》三集,卷七十七)这几句诗详列了乾隆皇帝的御用冰床之制,虽然联句堆砌辞藻,内容空泛,但从檀榻、柘檐、翠盖、方裀、貂座、罽帱等描写来看,御用冰床不但华丽奢侈,而且可避风雪,保暖措施也极其到位,非常适合冬季出行观景或检阅冰嬉活动,难怪乾隆皇帝如此喜爱。
就在同一年,乾隆皇帝还在御制诗《雪中坐冰床即景》中写道:「言将复雪雪真霏,太液冰床候石矶。便以凌波渡彼岸,天花纷作曼陀飞。玉龙银凤舞皑皑,景附猋飞曼衍回。更喜声声鸣爆竹,何殊春雨复春雷。」(清高宗《御制诗集》三集,卷七十七)诗中描写了大雪纷飞之时,乾隆皇帝乘坐冰床横渡太液池的冬日景象。
后来曾参加过乾隆皇帝「冰床联句」的宫廷画家钱维城,据此创作了《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诗意图长卷,图中可以看出,整个西苑都被大雪覆盖,呈现出一片银装素裹、琼楼玉宇的壮美场景。在广阔的太液池冰面上,大队人马正簇拥着乾隆皇帝的冰床缓缓前行。队伍最前方由两名侍卫鸣放爆竹开道,八名侍卫分列两侧,其后便是六人推挽的御用黄幄冰床。这个形似暖轿的冰床后面,还有两个简易冰床,一个上面有御用宝座和华丽的伞盖,一个铺设黄绫坐垫,分别由两名侍卫推拉或拖拽。滑行在宽阔的太液池之上,雪花漫天飞舞,两岸的御苑景致玉琢银装,一片苍茫浩渺,显得更加妖娆,再加上不时传来清脆的爆竹声响,乾隆皇帝顿时龙颜大悦,好似迎接春雨、春雷那样令人无限欢喜。
清钱维城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图卷(局部)
清代宫廷绘画中还可见到很多乾隆皇帝乘坐的各式冰床,大多为轿式船的形制,船底安设冰刀,以便推拉滑行。为了御寒,冰床内壁挂里、外壁帷子都用哆罗呢绒内部都铺设栽绒毯,宝座上设哆罗呢绒坐垫,门帘也挂栽绒毯。(参见苑洪琪、刘宝建主编《故宫藏毯图典》,紫禁城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第二四六页),内部装饰也极尽华丽,有的可见插着梅花的壁瓶和如意等物件。
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乾隆皇帝在《腊日观冰嬉因咏冰床》一诗中,还特意考证了冰床的起源。他在「绳床殊古制,冰上可拖行」一句下注解道:「冰床古无其制,起于宋北边雄、霸、沧、景之间,见《江邻几杂志》、沈括《笔谈》。盖舟车之用,遇冰而穷,唯此可以利涉,一人挽之,可载数人,用力少而受直廉。京师所在有之,亦利济之一端也。」(清高宗《御制诗集》五集,卷九十二)乾隆皇帝认为,冬季使用冰床所需人力少、费用低,而行进效率又高,解决了舟车不便的问题,因此值得赞咏推广。
故宫博物院藏清金昆等合绘《冰嬉图》卷中的乾隆皇帝御用冰床
乘坐冰床是非常惬意的事情,然而有些太监妄揣圣意,擅自主张,让乾隆皇帝大为扫兴,以致心生厌恶。嘉庆元年(一七九六年),乾隆皇帝在《题狮子林十六景·水门》中写道:「渡门向每用冰床,春暮欣兹可泛航。」在这句诗下,乾隆皇帝注解道:「往岁孟春来此,湖冰尚坚,皆用冰床涉,此乃内监司事者率强以人力椎凿,其意在于献勤而实可厌。兹值春暮波流,活活可以泛航,似饶佳兴。」(清高宗《御制诗余集》卷四)由此看来,以往乾隆皇帝都是乘坐冰床前往水门(圆明园「狮子林十六景」之一)的,这一次可能春暖较早,太监们担心湖冰不够坚固,于是强以人力凿冰,改用御舟渡门,本来是好心好意,没想到乾隆皇帝并不领情,反而觉得他们多此一举,故意献殷勤,着实可厌。还好正值天气渐暖,冰雪融化,春水流动,御舟泛航也是一种佳兴,因此也没有怪罪内监司事者们。
道光皇帝有一架名为「玉壶天」的冰床,冬日的雪后经常乘坐游玩。他有一首御制诗《雪霁》写道:「帷绿(名轩)恰寻芳径外,招吟试引玉壶天(冰床额曰玉壶天)。消融下尺欣优渥,待看葱葱麦色连。」(清宣宗《御制诗余集》卷六,见《清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诗文》,见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二〇〇〇年)还有一首《题玉壶天冰床》写道:「绳床欣捷速,运转异舟车。冰沼映云影,空明悟集虚。春光何处早,试问玉壶天。残雪辉遥岸,林恋万象全。」(清宣宗《御制诗余集》卷十)这些都表明他对乘坐冰床欣赏雪景的喜爱之情。
故宫博物院藏清张为邦等合绘《冰嬉图》卷中的乾隆皇帝御用冰床
故宫博物院藏清姚文瀚绘《紫光阁赐宴图》卷中的乾隆皇帝御用冰床
一八三五年,法国巴黎出版了一幅描绘中国皇帝在冰床上检阅士兵射箭的版画,这一年为道光十五年。从画面上看,这架冰床类似中国传统的轿舆,红色顶子,淡绿轿身,只不过没有轮子。前面拉纤之处装饰有金色的龙首图案,而士兵们表演的应该是冰上射天球的项目。可惜,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四年之后(即道光十九年),清廷举行了最后一次内务府三旗冰技表演,具有国家典制意义的冰嬉运动也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参见任昳霏、郭磊《飞驰的冰刀与停滞的帝国—冰嬉盛典与清代文化命运兴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〇二一年第六期}
一八三五年描绘道光帝乘坐冰床的法国版画
光绪十三年至光绪十六年(一八八七年〜一八九〇年),清末著名外交官张德彝(一八四七年〜一九一八年)曾随洪钧(一八三九年〜一八九三年,清末外交家)出使德国,这是他第五次随团出使海外,按照惯例将其在德国游历的见闻写成日记体《航海述奇》之《五述奇》一书,这部书的最后一卷详细记载了清政府为光绪皇帝定做两架御用冰床的情况。从张德彝细致入微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德国工厂为光绪皇帝制造的御用冰床极尽奢华绮丽,基本形制与俄国宫廷冰床相仿,但是主体颜色和装饰细节都是中国风格。尽管有些局部比如盘长、蝙蝠图案不尽如人意,但是冰床的设计还是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尤其是脚踏铃铛、玻璃门窗、暗藏玻璃镜的金表、痰盂香水小瓶等,都设计得精巧美妙,别具匠心,难怪价值不菲,一架就需要白银四千余两。可惜的是,这两架冰床没有留下图像资料。幸运的是,有一架奥地利赠送给光绪皇帝的冰床其样貌就通过版画的形式被留存了下来。
一八九五年,英国《图画报》(The Graphic)发表了弗兰克·戴德(Frank Dadd)的一幅版画作品,题为《在北京太液池乘坐冰床的中国皇帝》(The Emperor of China sledging on the lake in the Palace Gardens,Pekin),画面描绘的正是光绪皇帝乘坐冰床从北向南经过团城的场景,八名太监分为前后两排,奋力地拉着纤绳在冰面上奔跑,琼岛上的白塔清晰可见。图片注解写道:「北京御苑太液池,夏日开满荷花,但是冬天冰冻之后,便用作宫廷滑雪橇之所。不久前奥地利赠送给皇帝一架崭新的冰床,乘坐冰床使皇帝有机会享受冬日里的一些快乐时光。」图中所见,这架奥地利制造的冰床主体造型类似西洋马车,但表面装饰也基本是中国风格:棚子顶部中心有一个金色宝顶,四个角上各盘踞着一条金龙,门窗上可见金色升龙和吉祥花卉等图案,冰床正前方也有一条昂首探爪的金龙,气势非凡。
一八九五年英国《图画报》发表的光绪帝乘坐冰床的版画
光绪皇帝还写过一首题为《冰床》御制诗:「不必资舟楫,居然涉大川。舆行地速,津吏告冰坚。云路通桥,天光近榻边。兢兢如履薄,岂敢事眠。」(《清德宗御制诗集》,见《清宣宗宗穆宗德宗诗文》,见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丛刊》,海南出版社,二〇〇〇年)众所周知,绪皇帝一生都活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之下,最后两句如履薄冰,不敢安眠的表述,与其说是光绪皇帝乘坐冰床的切身体验,不如说是对其郁郁不得志的自身处境的一种发泄和控诉。
不仅西苑太液池,在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宽阔的冰面上,都有御用冰床的身影,它们共同见证了清代皇帝难得的冬日休闲时光。
阅冰嬉
冰床是清代皇帝可以直接体验的娱乐项目,然而考虑到万乘之尊的身份,比较激烈的活动就不太适合皇帝亲自参与了,但是他们一般会亲临现场检阅和观赏,也算是间接感受了冰雪体育娱乐的无穷魅力。
清太祖天命十年(一六二五年)正月初二日,努尔哈赤在辽阳太子河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冰上运动会」。这次趣味横生的冰上运动会是在春节之后次日举行的,主要是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娱乐性质远大于比赛性质,诸位官员的福晋(妻子),甚至努尔哈赤的女儿们都参加了,可以想象当时的太子河上盛况空前、激情洋溢的欢乐场面。当天的比赛项目主要有两大项,先进行的是「男子冰上足球」,主要由八旗、蒙古诸贝勒及随侍参与,根据描述来看,很可能是一种表演赛,一共踢了两场,胜负未知。重头戏实际上是接下来进行的「女子冰上赛跑」,奖品直接放在终点,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或许是考虑到汉人妇女缠足的缘故,此项比赛分为三组进行,每组的难度和奖励也各不相同。
第一组为汉人队,由各汉官之妻组成,一等奖赏银二十两,二等奖十两,共计十八份,前十八名可直接拿走奖品,未获奖的也不必失落,每人可获赐赏银三两,当作参与奖,以示鼓励。第二组为蒙古队,由蒙古众小台吉(蒙古王公的爵位名号)之妻组成,仅设八份奖励,每份二十两,未获奖妇人各赏银十两。第三组为满蒙混合队,由努尔哈赤众女儿、众小台吉之妻、福晋及蒙古众福晋组成,共设十二份奖励,每份银二十两、金一两。最终,蒙古众福晋落后,各获赏金一两,银五两。根据民族特点分别比赛,也算是充分体现了赛制的公平性。
虽然比赛是娱乐性质为主,但是各位运动员还是奋力争先,一路狂奔,以至于不少人摔倒在光滑的冰面上,努尔哈赤看了哈哈大笑。可以看出,这次冰上运动会非常成功,清太祖龙颜大悦,遂命人烹牛宰羊,在冰上大摆筵席,饮酒作乐,一直到戌时(晚上七点到九点)才兴尽而返。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冰上的运动会也是清代宫廷冰嬉盛典的起源。冰嬉,也称冰戏、冰技,是各种冰上体育娱乐活动的总称,在乾隆朝达到巅峰,成为清代的国家盛典。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乾隆皇帝还特意撰写了长篇大作《冰嬉赋》,以叙其事。据《乾隆帝起居注》记载,乾隆十七年至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检阅冰嬉的次数超过一百五十次,可见对这项盛典的高度重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起居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二年)
清代典制称:「冰戏,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为二翼,每翼头目十二名,服红黄马褂,余俱服红黄齐肩褂。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陈伎毕,恩赏银两。头等三名,各赏银十两;二等三名,各赏银八两;三等三名,各赏银六两。其余兵丁各赏银四两,俱由内府广储司支给。」(【清】张廷玉等《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乐考」,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因此,冰嬉实际上也是一场盛大的冰上运动会,而实际表演项目远不止上述文献所记。
清嘉庆二年(一七九七年),已经退居太上皇,时年八十六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在御制诗《杂咏》中再一次写到凛冽寒冬亲阅冰嬉之事,诗中自注:「每岁冬至后,太液冰坚,八旗分棚掷球演射,朕必亲临校阅,按等行赏。每赴西苑,率于卯末辰初之际,虽御暖舆而晓寒甚冽然,意在惠赐八旗,俾资生计宽裕。如近年于岁底加恩,普赐地租钱粮等事,有加无已,且此系国朝旧俗,固不肯安居温室,图一已之适也。」(清高宗《御制诗余集》卷八)乾隆皇帝每次赴西苑阅示冰嬉,都在早晨七点左右,即便乘坐暖舆(即暖轿)仍能感到彻骨的寒意,但是为了国朝旧俗,「不肯安居温室,图一已之适」,毅然亲赴现场观礼颁赏,令参演的八旗官兵士气大振,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乾隆皇帝这次阅示冰嬉感慨颇多,以前扈侍诸臣大多已不在人世,旧臣仅有阿桂(章佳·阿桂,一七一七年〜一七九七年,领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一人,身体也每况愈下,体弱畏寒,不得不请假,这让他更加感谢上天赐福,身体康健。乾隆皇帝在诗中自负地写道:「八十六翁世多有,能如斯者几人乎?冰床卷幄览嬉冰,意寓习劳诘武应。身体康强天赐福,回观扈从鲜犹能。」其后自注:「予年近九旬,身体康健,每凌寒晓出,不异常时,岂非天眷加隆,获此厚福?回观御前扈侍诸臣中,如从前来保、阿岱、博尔奔察、扎拉丰阿等,俱无在者,今旧臣惟阿桂一人,其年齿较予尚少六岁,而近以畏寒请假不能扈侍,则予之仰承昊贶,实为难得,益不敢不倍加亹勉,自强不息,以敬迓鸿禧也。」(清高宗《御制诗余集》卷八)
由此也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为何如此看重冰嬉盛典。对于一个尚武骑射的民族来说,冰嬉不仅仅是体育竞技娱乐,更是习武练兵的重要举措。正如乾隆皇帝在御制诗《腊八日纪事》中自注所说:「冰嬉为国制所重……盖以肄武习劳,隐寓练戎之意,不徒供岁时娱玩也。」(清高宗《御制诗余集》卷十六)
围雪猎
漫天大雪之后,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动物们很难藏身,又容易留下脚印,无疑是绝佳的围猎好时机。正如乾隆皇帝在御制诗《雪猎》中所描写的:「雪猎非如雨,驰驱兴越豪。不虞箭羽湿,偏喜兽踪遭。马习手中辔,鹰翻臂上绦。诗情在何处,镂出玉峰高。」他特意注解道:「雪铺白色,兽踪益显见。」(清高宗《御制诗集》三集,卷九十二)
清张为邦、姚文瀚合绘冰嬉图卷(局部)
乾隆皇帝关于雪天打猎的御制诗有很多,如另一首《雪猎》:「一夜朔风吹冻云,高峰低谷皆皴玉……习劳示矩可辞冷,我亦因之试玉鞯。」(清高宗《御制诗集》二集,卷七十四)然而乾隆皇帝的雪猎,并非仅仅是一种冬季闲暇娱乐,其实也有更深层次的军事和政治含义。一方面,为了确保本民族尚武骑射的传统不被遗忘,一国之君必须做出表率,重视武备,通过打猎来发扬传统技艺和生活习俗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围猎活动也可以怀柔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宣扬清朝国威,增加向心力。
如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九五年)御制诗《雪猎》中说:「命处艺殪奚足称,嘉哉扎萨奉上情。上下和乐延休祯,亦不诩言戎索成。」乾隆皇帝自注道:「四十九旗诸扎萨克蒙古随围执役,较之喀尔喀青海及新厄鲁特归化尤久,与八旗察哈尔遂无分别矣。」(清高宗《御制诗集》二集,卷九十)在这次雪猎活动中,四十九旗诸扎萨克蒙古(指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各部,又称内扎萨克蒙古)都有参加,已完全归化,和八旗几乎并无分别。正所谓上下和乐,君臣同心,因此乾隆皇帝特别自负地说「亦不诩言戎索成」,自夸戎人之法非常成功。宫廷画家方琮据此绘制了《雪猎》诗意图扇,刑部侍郎钱陈群恭录御制诗。这把折扇应该是在乾隆皇帝授意下制作的,以体现雪猎中的政治和军事内涵。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年),乾隆皇帝又创作了御制诗《雪猎十韵九月十七日》,「塞云低叆靅,朔雪洒雰霏。万嶂增严气,千林缬素辉……搜穴虎呈迹,炙鲜鹿荐肥。弥漫迷涧户,飘瞥婳林扉。乞相寒江上,一蓑披得归。」(清高宗《御制诗集》三集,卷八)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雪猎》诗意图,画幅上所题御制诗正是乾隆二十五年的《雪猎十韵九月十七日》,描绘的也是厄鲁特、布鲁特等蒙古部族使者、猎手等随驾参与的围猎活动。乾隆皇帝通过围猎的丰厚赏赐以及各种怀柔措施,巩固了和蒙古各部族的联盟,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人绘《雪猎》诗意图(文物旧影)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等合绘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堆雪狮
南宋宫廷就有堆雪狮的记载:「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中华书局,二〇〇七年)在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节,清代皇帝除了吟诗赏雪之外,观赏堆雪狮也是一项常见的娱乐活动。
据《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正月初十日,乾隆皇帝「召大学士内廷翰林等茶宴,以雪狮联句」。当时参与联句的有史贻直、陈世倌、阿克敦等十五名近臣,整个活动中乾隆皇帝五次赋诗联句,可谓兴致盎然。他这样描写雪狮的形象:「精莹玉质状昂藏,似虎如何不正黄……冻干强项挂铃铛,讵同獬豸供人弄。」乾隆皇帝还写到了皇子皇女们在堆塑雪狮时打闹嬉戏的情形,如「崇牙并列猛趪趪,茸蹄却逊隃腾迅。耏尾犹蕤闪灼光,砌塑争听儿女闹」。(清高宗《御制诗集》二集,卷三十一)这也是皇帝家庭生活中难得的温馨时光。
清丁观鹏、郎世宁等合绘弘历岁朝行乐图轴(局部)
在古人心目中,狮子本身就是一种祥瑞,如遇雪泽丰足之年,堆塑雪狮更有一种祈福迎祥的美好寓意,因此乾隆皇帝称赞它「却避蝗虫兆岁穰」。刚好当时又赶上西域藩属国进贡,龙颜大悦的乾隆皇帝以「慎德不期西旅贡,熙春乐事报农祥」作为这次君臣雪狮联句活动的收尾。
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年)正月初四日,天降大雪,各地奏报积雪尺寸,「麦苗滋长,民情欢悦」,乾隆皇帝作了《再雪》一诗,其中提到「已堆成雪狮于建福宫门,例也。」乾隆皇帝弘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在《雪用十四盐韵》一诗的自注中也提道:「步甲积雪于景山树根,中官堆雪狮于重华宫。」(【清】永瑆《诒晋斋集》卷四,见《丛书集成续编》第一五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八八年)
清人绘十二月月令图轴之「腊月赏雪」(局部)
除了雪狮之外,清代宫廷还会堆塑雪象、雪马。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年)冬,连降五次瑞雪,丰年有望,嘉庆皇帝满心欢喜,遂效仿乾隆皇帝与近臣一起创作了《雪马联句》。他在「瑞雪五番降禁墀,积玉饶象狮肖形矗」一句下面注解道:「宫内遇雪泽沾足之年,向常命工堆肖象狮之形。乾隆壬申、乙酉岁,皇考曾以雪狮、雪象联句。昨岁冬初至腊,已五度飞霙。先于养心殿庭东西堆作雪象,后更令改堆卧马二,亦命内廷翰林联句,以志天泽之饶。」(清仁宗《御制诗集》三集,卷五十,见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二〇〇〇年)由此看来,养心殿、建福宫、重华宫都是清代宫廷堆塑雪景的重要场所。
烹雪茶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大型通景画《弘历古装通景屏》,也称《乾隆皇帝古装雪景行乐图》,描绘了乾隆皇帝在园林中欣赏雪景的场面。画上有于敏中奉敕书乾隆皇帝《御园雪景》诗:「祥花优渥麦根萌,余事园林一赏情。画帧画神不数范,剪刀剪水那须并。生来草木为银界,望里楼台是玉京。别有书斋胜常处,收将仙液煮三清。」据学者考证,此图为姚文瀚、方琮创作于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描绘的是长春园狮子林的景致,起初张贴于圆明园九州清晏的「奉三无私」殿,并曾经仿画,张贴在紫禁城宁寿宫的遂初堂,是乾隆皇帝较为喜爱的作品。(刘辉《︿乾隆古装雪景行乐图﹀考证》,《文物》二〇一三年第八期)从画面中看出,身着汉服的乾隆皇帝坐在正殿的宝座上,一边欣赏着园林雪景,一边提笔凝思,御制诗词呼之欲出。而园林中的仆人们正在忙碌,有的在清扫收集地上的积雪,有的正在用雪水烹茶,有的正端果盒和煮好的茶水往乾隆皇帝那送过去。这种茶名为「三清茶」,是乾隆皇帝独创的冬日宫廷特饮,以梅花、佛手、松实三种寓意清雅高洁的事物沃雪烹煮,香气四溢,沁人心脾,为重华宫茶宴联句的必备饮品。
乾隆皇帝有一首御制诗《三清茶》,题下自注道:「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开头几句描写三清茶的妙处:「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清高宗《御制诗集》初集,卷三十六)
君臣赏雪、联句、品佳茗,必然也要有配套的好茶具。乾隆皇帝御制诗《咏嘉靖雕漆茶盘》写道:「何必宣成寻旧器,越窑新样煮三清。」其下自注:「尝以雪水烹茶,沃梅花、佛手、松实啜之,名曰﹃三清茶﹄,记之以诗,并命两江陶工作茶瓯,环系御制诗于瓯外,即以贮茶,致为精雅,不让宣德成化旧瓷也。」(清高宗《御制诗集》四集,卷七十八)
清人绘弘历古装通景屏及局部绢本设色纵四六八厘米横三七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绘弘历赏雪图轴
为三清茶特制的茶瓯,清代宫廷档案里也有记载。据《乾隆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七月)二十八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嘉窑青花白地人物撇口钟一件(随旧锦匣)。传旨:着照此钟样,将里面底上改画带枝松梅佛手花纹,线上照里口一样添如意云,中间要白地,钟外口并足上亦添如意云,中间亦要白地写御笔字。先做样呈览,准时交江西烧造。钦此。于十一月初七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做得木胎画蓝色如意云、口足中身写字钟样一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烧造,将钟上字着唐英分匀挪直,再按此钟的花样诗字,照甘露瓶抹红颜色,亦烧造些。其蓝花钟上花样子、图书,俱要一色蓝,红花钟上花样子、图书俱要一色红。钟底俱烧“大清乾隆年制”篆字方款,其款亦要随钟的颜色。钦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十四册,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第四四二页)乾隆皇帝几乎亲自参与了字体、图样、颜色、款识的最终设计,完全体现了他个人的审美趣味,由此可见他对这种茶瓯的喜爱。乾隆皇帝御制诗《重华宫集廷臣及内廷翰林等三清茶联句复得诗二首》小注中也提到了三清茶瓯的使用,即「向以三清名茶,因制瓷瓯,书咏其上,每于雪夜烹茶用之」。(清高宗《御制诗集》三集,卷七十)因此,沃雪烹制三清茶也算得上是乾隆皇帝别出心裁的冬日休闲娱乐了。
清乾隆御题三清茶青玉盖碗
(原文有删节)
作者简介:许冰彬,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馆员,《故宫学刊》副主编,主要从事明清宫廷史方面的研究
来源:《紫禁城》2022年第02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