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自幼随父学习诗书,儿时就以即景成诗的才华闻名乡里,9岁已读完《诗》、《书》、《易》、《礼》,同时学习中国书画。父亲对徐悲鸿影响终生,在回忆父亲时,徐悲鸿称其“独喜描写所见”,这恰恰是徐达章超出当时一般画家的特立独行、远见卓识。从他的身上,徐悲鸿不仅学到了正确的观察和创作方法,也继承了“江南布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徐悲鸿13岁时,家乡发大水,父亲携他走遍邻近县镇,为人画祖宗像、写春联,鬻字卖画,尝尽流浪生涯的辛酸,然而正是艰苦造就了他非凡的文化、艺术功底。为了深造,他几次赴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在这座中国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市,他曾当尽衣物,但总以“山穷水尽而能自拔方不为懦”的勇气刻苦自励,愈挫愈坚。他也间与康有为、王国维等鸿儒同在哈同花园的圣仓明智大学任教,但枕名园、赏名花的优裕生活并不是他的目标,更不能使他流连,他要到北京、到巴黎去找寻一条发展中国艺术之路。事实上,他在欧洲8年,经常每日10小时地学习和研究,从一开始便有着明确的目标:“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他曾对学生这样说。这便是徐悲鸿之所以不同于一般,而对中国艺术有如此影响的重要原因。“中国现代艺术之父”,“中国近代艺术的新曙光”正是在对东西方艺术真谛艰难求索、百折不回之中铸就的。因此,可以说,不仅是徐悲鸿选择了中国艺术,也是中国艺术选择了徐悲鸿。
——徐悲鸿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