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刊如同陶瓦, 是构筑民国史大厦的最表层的建材, 现实中,这座大厦早已被时间的海洋所淹没, 仅有上面这层瓦, 时隐时现, 约略可见。 若想看看 “大厦” 里边的究竟, 只有揭开这层瓦, 才可管窥一斑。 我们现在编著的这本《老期刊》,就是在这座大厦的顶上, 打开一个天窗。
民国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发生变化最大的历史阶段。 民国的40年, 是中国国体发生“蛹变” 的40年。 而 “蛹变” 的过程, 如同过眼烟云, 早已消逝,惟有当年作为知识交流的载体和政治舆论工具的报刊,或多或少仍有遗存。我们这些书报刊收藏者,站在史海潮头, 抓住有利时机, 撒开收藏网, 把散落在民间及书肆的孤本、珍本以及残本回拢起来, 荟萃一起, 形成系统的文史遗产, 应该说是一件功在当代、 利在后人益事。
期刊杂志作为舆论工具,发行种类甚多,但由于受政治、 经济以及战乱等因素的影响, 大多寿命不永: 有的只出版数期甚至仅出一期便告夭折; 有的创刊初期声势很大,后来几经动荡便“不知所终”;有的在遭禁闭之后又改头换面重新登场, 种种情况, 不一而足。以至于民国期间形成的期刊种类十分庞杂, 不仅有试刊号、 创刊号, 而且还有停刊号、终刊号、复刊号、增刊、专刊等,光以名称区分种类,就有20000余种, 内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其中何者为“珍” ? 何者为 “希” ? 向无标准可供参照。故本书在编辑过程中, 全凭眼力定性, 凭经验取合。 我们把握的基本原则,不以发行量作权衡, 主要侧重历史价值。因为我们觉得,老期刊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及市场价格并不同步。有些期刊出版时间很短,发现范围小,但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很大, 如《新潮》杂志, 虽然在五四运动前出版不多,范围狭窄,但它是北大学生会创办的刊物,主观上对指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所以,这样的期刊历史价值就很高。有些发行时间长的期刊也很有历史价值,如《东方杂志》 是民国期间发行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综合性期刊, 就某一本而言,因为存世量相对较多,常见易得,但它见证了民国发展史, 整体历史价值很高。 再如《大众科学》、《教育杂志》等,都是影响了中国几十年的科技和文化读物,历史价值也很高。但这类期刊在文史和艺术类期刊当红的今天, 很少有人顾及,市场价格明显偏低。对此我们也适当安排一部分。在选材时,我们大致本着存世稀少、创刊停刊、特刊复刊、封面秀美、历史价值等几个因素综合考虑,而且尽可能照顾门类,以期望读者一书在手,民国期刊百态,展现眼前,不敢奢望读者大饱眼福, 但求能够尝鼎一脔。
李润波于世纪阅报馆
2005年10月20日
李润波,张惠民 著.老期刊收藏:民国珍刊百影.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