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木刻,是在继承世纪年代鲁迅先生苦心培育的新兴木刻革命传统的基础士发展起来的。把新兴木刻的革命传统带到延安,主要是通过一批年代活动于上海的左冀木刻家。自年至年间,相继到达延安的有温涛、胡一川、沃渣、江丰、马达、陈铁耕、黄山定、张望、刘砚、力群等,除温涛于年离开延安之外,他们都以“鲁艺”美术系后来扩大改称“美术部” 为活动阵地,将新兴木刻的创作经验直接传授给青年一代。另一个传授经验的渠道是作品本身。由于“八一三” 抗战的爆发,未能在仁海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木刻展览会所征集的多幅作品,由我在年初带到延安,延安的美术青年,因而得到了观摩全国各家的木刻作品的机会。后来又由以胡一川为团长,彦涵、罗工柳等成员组成的“鲁艺木刻工作团” 将这些作品带至晋东南各地,流动展出。这对延安和华北解放区木刻运动的开展起了推动的作用。
被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军层层封锁的延安,连绘画用品如颜料、画布、画纸、画等物品也很难输入,同时价钱又贵。只有宜于刻木刻的梨木板和枣木板可以就地取材,木刻刀和印木刻用的纸张,甚至黑色油墨延安都能自制。同时,用木刻代替锌版,可以解决延安报刊缺乏制版设备的困难。这些都是促使木刻艺术发展的有利因素。因此木刻在延安就成了最大、最有吸引力的“行远及众” 的画种,以致画家王式廓、陈叔亮等也兼作起木刻了。'`鲁井” 美木系买际卜成了“木刻系” ,术刻成了学员的必修课。当时许多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青年木刻家,如彦涵、罗二柳、干琦、焦臼河、古元、夏风、张映雪、戚单、朱又等,都出自于“鲁几。
节选自《回忆延安木刻运动》(作者/江丰)
来源:《画刊》201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