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李鱓《花卉册》——扬州八怪经典作品鉴赏系列 名家书画馆

《荣宝斋》2019年第07期 李鱓 扬州八怪 中国画 国画
播放:760

图集简介

  李鱓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1757-1760)之间,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县人。江苏扬州市图书馆馆藏《李氏世谱》中的《兴化李氏略传》记载:“李鱓,字复堂。康熙五十年举人,五十二年献诗行在,钦取入南书房行走。年少才长,兼工绘事,特旨交常熟蒋相国教习,供奉内廷数载,恩赉稠叠。乞归后,选山东临淄知县、调滕县。为政清简,士民怀之。忤大吏罢归,筑浮沤馆于城南,啸咏以终。写花鸟,不株守昔人绳墨,造化在腕,情状如生。身后膺本虽多,究莫能乱真也。博学能文,诗超逸,书具颜柳筋骨,世仅传其善画云。”

  李鱓一生希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奈叹时运不济,仕途多舛,唯有于乾隆十年回郡城扬州卖画为生。李鱓是十八世纪中国画坛“扬州八怪”中的先行者,勇于标新立异的书画家,奔放豪爽的文学家,“口碑在人,风流蕴藉”“为政清简,市民怀之”的清官。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的是他爱憎分明的人格,“开后人无数法门”“自在心情盖世狂”“而今墨影亦纵横”。晚清画论家秦祖永在其《桐荫论画》中论曰:“李鱓复堂,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自得天趣,颇擅胜场。”观其诗文书画,持“法”求变、变中守“法”,为古今之难得者。故其思想,不仅重视传承,坚守法度,更饱有富含自身艺术特色的美学思想。李鱓的文字散见于《浮沤馆集》《甲戌春吟》两本诗集,然并无专门的美学著作,其美学思想只能散见于清代方志、笔记、诗文集的载录和创作书画真迹中的题画诗。

  李鱓提出“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还要归结于明朝董其昌在《南北宗论》中云:“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勒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南、北两宗,从实质上是中国绘画领域的两个最大门派:文人画与院体画。由于李鱓本身具备了丰富的文人修养,作画亦为抒发自身审美意趣,这也恰如董其昌提出的“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的文人画思想。其实此类思想在清以前早已出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寇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说明绘画只是他们闲来抒情遣兴而为,并非赖以谋生的手段。宋代米友仁所云:“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著,每静室僧跌,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荡。”着重强调“忘怀万虑”,排除审美主体自身的欲望,平淡心境,将绘画作为“乐”,而非“业”。元代倪瓒《清閟阁全集·答张仲藻书》中谈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绘画观和美学思想,一下子将绘者绘事的中心思想提升为悦己。明代陈继儒《容台集叙》说:“凡诗文家客气、市气、纵横气、草野气、锦衣玉食气,皆锄治抖擞,不令微细流注于胸次,而发现于毫端……

  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刊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陈继儒对于“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美学思想推崇至极,认为绘者应摒弃浮华。清代张庚云《浦山论画》说道:“墨不论浓淡干湿,要不带半点烟火食气,斯为极致。”这里的“烟火食气”便是指尘俗习气,亦是指画者自身不能带有市井气息,否则便似有陋习之气。李鱓对于传统的绘画美学观念,既有继承处,也有反判处。他在《墨梅》上题诗曰:“不学元章并补之,庭前老干是吾师。写完瞪目支颐坐,正是雨霜陨雪时。”他强调“自立门户”,在艺术上不困囿于前人,主张以造化为师。

  在现实中,李鱓摒弃了“画手雷同寿意陈”的影响,十分重视立意的独创性,采用了类似诗歌中的“比”“兴”手法,着重描绘客观景物自身包含的形态特征,结合以题画诗,从而强烈鲜明地表达自身的思维情绪。这可以发现其根本的一点是以意境之创造,达物我之结合。因此,他的作品,或花或竹或草,或石或鸟中两两结合、三位一体,在画面上给予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自题《榴萱白头图》中云:“鼎立三公到白头,庭前花草尽忘忧。莫惊颜色红于火,曾识葵花向日不?”所云“莫惊颜色红于火,曾识葵花向日不”与他另一则题画“到头不信君恩薄,犹是倾心向太阳”是同一个意思,强烈地抒发自己倾心仕途,忠于朝廷的情怀。他作《榴萱白头图》,将夏日的石榴、萱草与秋天的蜀葵画在一起,每样物件真实存在,却不拘泥于原有的现实观念,具有强烈的造境特色。如《五松图》中,每一株种属不尽相同,李鱓将一直、一侧、一卧、一秃、一如蒲团的五株松树置于同一画面,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同时靠题诗发挥立意,让整幅画面具有可视性、可读性,令人深思。我们从李鱓的画上领悟到的正是这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作者:杨天(供职于江苏太仓宋文治艺术馆,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会员)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期刊推荐

荣宝斋 2019年第07期

主办: 荣宝斋有限公司

周期: 月刊

阅读本刊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