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中,凡以动植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统称“花鸟画”,具体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画法则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数种。花鸟画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20世纪亦多元并进。
作为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既重视真,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关注美与善的观念表达,更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创作与欣赏表达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尤其元、明以来,花鸟画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摹写,而且是人格化的象征,画家们往往利用比兴、题跋等手段自由地传达各种复杂丰富的情感。
就绘画史发展而言,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所谓“墨花墨禽”,所谓“林良写意、吕纪妍丽”,所谓“勾花点叶”,所谓“青藤白阳”,又所谓“常州画派”“扬州八怪”“海派”……浓缩地勾勒起花鸟画发展之路,可谓浩浩荡荡,绚丽夺目。
有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又云“百花呈瑞,岁朝迎春”,大自然的花、鸟、草、虫等灵动生趣,中国花鸟画更是内容丰富,蕴含生意。
非常的2020年,即将过去。在辞旧迎新之际,南京博物院精心拣选丰富馆藏,特别策划历代花鸟画展,奉献“百花呈瑞”,以恭祝人们新年吉祥如意!
2020年12月26日,“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第八展厅拉开帷幕,展期3个月,近百件精品,分“宋元:格物致知&翰墨游戏”“明:院体富贵&文人野逸”“清:南昌激越&毗陵优雅&维扬奇异&海上恬美”“二十世纪:写生之趣&写意之韵”四个单元,或双勾,或没骨,或水墨,或重彩,或工笔,或半工半写,或大写意,无论是宫廷院体,还是文人墨戏,各擅所长,精彩迭出,勾勒宋元以来中国花鸟画发展之路。
从宋徽宗到元代李衎、倪瓒,从明代早期林良、吕纪到沈周、文徵明,到陈淳、徐渭,再到明末蓝瑛、陈洪绶,从八大、石涛到“扬州八怪”,从恽寿平、吴历到蒋廷锡、邹一桂、钱维城,从王翚师徒到沈铨、余省,从海上“三熊”“三任”到虚谷、赵之谦、吴昌硕,从“二高一陈”到“三吴一冯”,从齐白石到徐悲鸿、张大千,到于非闇、陈之佛,再到唐云、陈大羽……名家辈出,灿若星辰,构成南博展览史上最强大的花鸟画阵容。
节选自《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简说》一文
作者:万新华
来源:《中国书画》2021年第01期